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臭鼩鼱體型似鼩鼱但較大,最大個體近似小家鼠且較肥壯,耳圓大,且露在毛被之外。尾粗壯,全尾被覆短毛,且雜稀疏的細長毛,尾末端尖。口須多,但不很大。體毛稠密短細而柔軟。體側面中央具1麝香腺,分泌物呈黃色黏液狀,有特殊味道。乳頭3對,腹位及鼠蹊部。
臭鼩鼱體毛自頭以後幾為菸灰色,背部沾淡棕。尾及四足覆毛稀疏,肉紅色皮膚可透視。所有皮毛均具銀灰光澤。
棲息環境
臭鼩鼱的棲息環境較廣泛,在海拔1800m以下的各種生境中均生存。該種的主要棲息環境為居民區附近的菜園周圍,砂仁地、甘蔗地、竹林、農田等。在野外棲息於沼澤湖泊邊的草叢、竹林和灌叢中。
生活習性
臭鼩鼱白天少見。不善攀登,喜跳躍。性兇猛,小型鼠類如小家鼠非其敵,並敢於同比它大得多的黃胸鼠格鬥。可家野流竄,並有季節性遷移現象。這與季節氣候變化有關。天氣變化時遷居室內,氣溫升高變暖時又遷至野外,這一生態現象與小家鼠相似,所以臭鼩鼱對溫度較敏感。臭鼩鼱由於體形小,四肢短,因此活動範圍較狹窄,一夜之間的活動範圍一般不超過50m,亦無一定的活動方向。據調查發現其活動高峰大致為晚9-11時,凌晨5-7時,在生殖期可突破上述範圍和時間。
臭鼩鼱一般沒有固定的洞巢,當生殖時才築有簡單的生殖洞巢,巢以枯枝落葉或亂草築成,並且只有一個洞口,沒有廁所與食物儲存倉庫等結構,有時甚至以石頭作為隱蔽物進行生殖,蟻巢、土洞等亦為利用對象。
臭鼩鼱以昆蟲、蠕蟲為食。一次可食螳螂100餘只,還能捕食小型鼠類。因此它是一種有益的動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富汗、孟加拉國、不丹、汶萊達魯薩蘭國、高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越南。
在中國分布於雲南、甘肅、福建、廣東、廣西和台灣等地。
繁殖方式
臭鼩鼱的繁殖力較強,在中國雲南年平均懷孕率為10.6%,最高峰為5月(50%),每窩生仔可2-7隻,平均4.4隻。
亞種分化
序號 | 中文名 | 學名 | 命名人及年代 |
---|---|---|---|
1 | 臭鼩鼱葛摩亞種 | Suncus murinus albicauda | Peters, 1866 |
2 | 臭鼩鼱尼泊爾亞種 | Suncus murinus caerulescens | Shaw, 1800 |
3 | 臭鼩鼱阿富汗亞種 | Suncus murinus griffithii | Horsfield, 1851 |
4 | 臭鼩鼱指名亞種 | Suncus murinus murinus | Linnaeus, 1766 |
5 | 臭鼩鼱印度亞種 | Suncus murinus soccatus | Hodgson, 1845 |
6 | 臭鼩鼱克什米爾亞種 | Suncus murinus tytleri | Blyth, 1859 |
(資料來源:)
種群現狀
種群分布不零散。該種是一個相當豐富和穩定的物種。種群發展也趨於穩定。
在中國,該種種群季節性消長。據1982-1989年調查結果發現,其季節消長,室內變化不大,室外呈現兩個高峰,即7月,9至10月,且其數量在較炎熱的平原較多。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