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矢菜

臭矢菜

臭矢菜(Cleome viscosa L.),本科約45屬700餘種,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少數至溫帶。我國有5屬42種,主要產在西南至台灣一帶,主要有毒屬是槌果藤屬(CapparisL.),其中錫朋槌果藤和文山山柑為我國所特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臭矢菜
  • 拉丁學名:Cleome viscosa L.
  • :植物界
  • :白花菜科
  • :臭矢菜
  • 分布區域:分布於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等省區。
植物簡介,毒性,藥用,

植物簡介

黃花草(海南瓊山)黃花菜(本草綱目),臭矢菜(海南植物志),向天黃(台灣)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0.3-1米,莖基部常木質化,乾後黃綠色,有縱細槽紋,全株密被粘質腺毛與淡黃色柔毛,無刺,有惡臭氣味。葉為具3-5(-7)小葉的掌狀複葉;小葉薄草質,近無柄,倒披針狀橢圓形,中央小葉最大,長1-5厘米,寬5-15毫米,側生小葉依次減小,全緣但邊緣有腺纖毛,側脈3-7對;葉柄長(1-)2-4(-6)厘米,無托葉。花單生於莖上部逐漸變小與簡化的葉腋內,但近頂端則成總狀或傘房狀花序;花梗纖細,長1-2厘米;萼片分離,狹橢圓形倒披針狀橢圓形, 長6-7毫米,寬1-3毫米,近膜質,有細條紋,內面無毛,背面及邊緣有粘質腺毛;花瓣淡黃色或橘黃色,無毛,有數條明顯的縱行脈,倒卵形或匙形,長7-12毫米,寬3-5毫米,基部楔形至多少有爪,頂端圓形;雄蕊10-22(-30),花絲比花瓣短,花期時不露出花冠外,花葯背著,長約2毫米;子房無柄,圓柱形,長約8毫米,除花柱與柱頭外密被腺毛,花期時亦不外露,1室,側膜胎座2, 胚珠多數,子房頂部變狹而伸長花柱長2-6毫米,柱頭頭狀。果直立,圓柱形,勁直或稍鐮彎,密被腺毛,基部寬闊無柄,頂端漸狹成喙,長6-9厘米,中部直徑約3毫米,成熟後果瓣自頂端向下開裂,果瓣宿存,表面有多條多少呈同心彎曲縱向平行凸起的棱與凹陷的槽,兩條胎座框特別凸起,宿存的花柱長約5毫米。種子黑褐色,直徑1-1.5毫米,表面有約30條橫向平行的皺紋。無明顯的花果期,通常3月出苗,7月果熟
產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及雲南等省區,生態環境差異較大,多見於乾操氣候條件下的荒地、路旁及田野間。原產古熱帶,現在是全球熱帶與亞熱帶都產的藥用植物及雜草。
種子含油約36%,又含粘液酸與甲氧基一三羥基黃酮,均供藥用;廣東、海南有用鮮葉搗汁加水(或加乳汁)以點眼病
習性、葉及果都非常易變,但根據花黃色,單生於莖上部葉腋內;雄蕊多數;果直立,不具由雌雄蕊柄及雌蕊柄所成的柄;全株密被粘質腺毛與淡黃色柔毛等特徵很容易識別。

毒性

錫朋槌果藤毒性較大,對神經、呼吸、消化和心血管系統都有作用,死於呼吸麻痹。另報導非洲產同屬植物C.HereroensisSchinz和C.TomentosaLam.可毒殺獅、豹等猛獸。本科最常見的有毒成分是葡萄糖異硫氰酸鹽即芥子油甙(glucosinolates),其中白花菜子甙(zlucocapparis)(18—3)分布最普遍,以種子和根的含量最高。此外,有生物鹼,主要是l—水蘇鹼(1—stachydrine)(18—1)和3—羥基水蘇鹼(3—hyroxystachydrine)(18—2)。L—水蘇鹼(18—1)有促進血液凝固的作用[3]。從Capparisdicidua的根皮中分出三種生物鹼,槌果藤鹼(capparmC15H37N3O6)、槌果藤林鹼(capparilin)和槌果藤寧鹼(capparininC15H35N3O6),但結構不明。

藥用

【別名】 羊角草、黃花菜野油菜
【來源】 白花菜科臭矢菜Cleome vircosa L.,以全草入藥。
毒 性:有小毒、種子搗碎敷於皮膚可發紅、起泡[14]。
【性味】 苦、辛,溫。有毒。
【功能主治】 散瘀消腫,去腐生肌。
跌打腫痛,勞傷腰痛:鮮全草搗爛,酒炒外敷。
瘡瘍潰爛:全草水煎外洗,並用全草研粉撒布患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