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與界限:我的精神語文

自由與界限:我的精神語文

《自由與界限:我的精神語文》是浙江溫州中學名師、高級教師成旭梅近二十年語文教育、教學的實踐與探索中的語文教學經驗匯總。全書層次清晰,語言流暢,對包括詩歌、散文、小說等多種語文體裁的不同教學方式、重點進行了分析,兼具實踐性與理論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由與界限:我的精神語文
  •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 頁數:221 頁
  • 開本:16 開
  • 定價:39 元
  • 作者:成旭梅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7123601 
  • 品牌:武漢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自由與界限:我的精神語文》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引論(1)
自由與界限:我的“精神語文”之路(1)
第一章對高中文學類文本教學現狀的觀察與思考(12)
一、高中文學類文希府堡諒本解犁禁承讀與教學的局限(12)
二、國內外文學類文本解讀與教學研究現狀(17)
第二章精神自在:人文教育的理性之途(20)
一、外強中乾的語文人文教育(20)
二、人文教育的理性之途:從“感知自在”到“精神自在”(22)
三、避免過猶不及的“匠教育”傷害(22)
第三章文學類文本解讀及教學內容確定的教學論(26)
一、為語文課堂生成找一個基點(26)
二、把握文學類文本的價值取向和學生獨特體驗之間的教學平衡(30)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教學的多重視角(41)
四、界限、融通、再生:現代小說文本教學的展開(49)
第四章文學類文本解讀及教學內容確定的文藝學論(56)
一、現當代小說解讀及教學內容確定的路徑(56)
二、散文解讀及情意教學內容確定的路徑(70)
三、詩歌解讀及教學內容確定的路徑(78)
四、戲劇解讀及教學內容確定的路徑(求堡付89)
第五章文學類文本解讀及教學內容確定的評價汗府妹紋論(101)
一、當下語文教學評價的主要問題(101)
二、語文教學有效性評價應遵循的基本原則(102)
三、文學類文本教學設計的目標評價(106)
四、文學類文本教學設計的內容評價(110)
五、小說生成論下的探究與評價(115)
第六章文學類文本解讀與教學設計案例舉隅(121)
一、小說篇(121)
(一)《清兵衛與葫蘆》:毀滅主題的平靜表達(121)
(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三)《邊城》:“不湊巧”:鄉下人“都市後”的人性浪漫懷想(131)
(四)《最後的常春藤葉》:以“存在”的名義走進存在(137)
二、散文篇(144)
(一)《想北平》:平實之中的天真性情(144)
(二)《獲得教養的途徑》:經典的深讀與探賞(148)
(三)《我與地壇》:語文課如何“向死而生”?(151)
(四)《江南的冬景》:有一種欣賞叫“散步”(158)
(五)《荷塘月色》:門外門內——知識分子的失據與據守(165)
(六)《赤壁賦》:知識分子的道德體認與精神自慰(170)
(七)《始得西山宴遊記》:從迷狂到自贖,古代知識分子的山水情愁(175)
(八)《秋聲賦》:看風景,就是看靈魂(179)
(九)《諫太宗十思疏》與《燭之武退秦師》:一般諍臣,兩種智慧(186)
三、詩歌篇(188)
(一)《關雎》《蒹葭》:民間大地上的恣肆歡唱(188)
(二)《琵琵行》:詩心的鏡像(192)
四、影視劇文本篇(197)
(一)《辛德勒名單》:語像文本的深度教學建構(197)
(二)《竇娥冤》:此日中流自在行——學生“自助語文課”的實錄及反思(205)
(三)《羅密歐與朱麗葉》、《長亭送別》:中外經典愛情劇之比較閱讀(209)
補記(217)
如果沒有詩(217)
作者與本題相關論文核心期刊發表情況一覽(222)
參考文獻(224)

文摘

著作權頁:
(一)詩歌解讀的基本要素:內部語言
詩是抒情的藝術。古人說過:“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詠歌項恥洪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當心中有一種不講出剃迎臘來就覺得不痛快的感情,而說出來還覺得不滿意時,就應當用抑揚頓挫、富有節律的詩句來表達它,如果這樣還是不能令人滿意,就會使人忘乎所以地手舞足蹈起來。由此可見,詩歌的第一個特徵,是它具有抒情性。比起小說、散文等其他文學體裁來,詩的感情顯得更強烈、更濃郁,也更集中。
詩歌是格調的藝術。所謂格調,是指詩人用詩句表現出來的審美趣味。趣味有種種不同,格調也就有高下之分。“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表達的是一種曠達的情臭姜懷;“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吟誦的是一種開闊的胸襟;“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對青春年華的惋嘆和讚美;“冬天來了,春天還會更遠嗎?”是對光明未來的信念和展望。
更重要的是,詩歌是形象的藝術。詩是抒情的藝術,但它不能赤裸裸地無任何依託地來抒寫感情。詩歌必須通過鮮明生動的形象來表情達意。我國古代詩歌理論對此早有闡述。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篇》:“思理為妙,神與物游。”思理,指作家的藝術構思;物,指事物形象;游,指一起活動。全句闡述了藝術構思中的想像活動與事物形象緊密結合的關係,也說明了詩人們在創作時的思維活動,始終離不開具體的事物形象。這樣,創作出來的詩必然具有一個特徵,就是形象化。所以,公劉《致黃浦江》不說“帝國主義侵略中國”,而說“黑色的炮口瞄準了中國的門窗”;不講“掠奪”,而說“把秦磚漢瓦黃金白銀一齊搬進船艙。”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來表現詩人與故人的離情別緒……這些都體現著詩歌形象性的特徵。
(七)《始得西山宴遊記》:從迷狂到自贖,古代知識分子的山水情愁(175)
(八)《秋聲賦》:看風景,就是看靈魂(179)
(九)《諫太宗十思疏》與《燭之武退秦師》:一般諍臣,兩種智慧(186)
三、詩歌篇(188)
(一)《關雎》《蒹葭》:民間大地上的恣肆歡唱(188)
(二)《琵琵行》:詩心的鏡像(192)
四、影視劇文本篇(197)
(一)《辛德勒名單》:語像文本的深度教學建構(197)
(二)《竇娥冤》:此日中流自在行——學生“自助語文課”的實錄及反思(205)
(三)《羅密歐與朱麗葉》、《長亭送別》:中外經典愛情劇之比較閱讀(209)
補記(217)
如果沒有詩(217)
作者與本題相關論文核心期刊發表情況一覽(222)
參考文獻(224)

文摘

著作權頁:
(一)詩歌解讀的基本要素:內部語言
詩是抒情的藝術。古人說過:“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當心中有一種不講出來就覺得不痛快的感情,而說出來還覺得不滿意時,就應當用抑揚頓挫、富有節律的詩句來表達它,如果這樣還是不能令人滿意,就會使人忘乎所以地手舞足蹈起來。由此可見,詩歌的第一個特徵,是它具有抒情性。比起小說、散文等其他文學體裁來,詩的感情顯得更強烈、更濃郁,也更集中。
詩歌是格調的藝術。所謂格調,是指詩人用詩句表現出來的審美趣味。趣味有種種不同,格調也就有高下之分。“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表達的是一種曠達的情懷;“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吟誦的是一種開闊的胸襟;“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對青春年華的惋嘆和讚美;“冬天來了,春天還會更遠嗎?”是對光明未來的信念和展望。
更重要的是,詩歌是形象的藝術。詩是抒情的藝術,但它不能赤裸裸地無任何依託地來抒寫感情。詩歌必須通過鮮明生動的形象來表情達意。我國古代詩歌理論對此早有闡述。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篇》:“思理為妙,神與物游。”思理,指作家的藝術構思;物,指事物形象;游,指一起活動。全句闡述了藝術構思中的想像活動與事物形象緊密結合的關係,也說明了詩人們在創作時的思維活動,始終離不開具體的事物形象。這樣,創作出來的詩必然具有一個特徵,就是形象化。所以,公劉《致黃浦江》不說“帝國主義侵略中國”,而說“黑色的炮口瞄準了中國的門窗”;不講“掠奪”,而說“把秦磚漢瓦黃金白銀一齊搬進船艙。”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來表現詩人與故人的離情別緒……這些都體現著詩歌形象性的特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