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與孤獨》是獨立學者,詩人,作家,國學起名師靈遁者的哲理散文作品。首發於《非線性波動》一文中。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自由與孤獨
- 作品出處:非線性波動
- 文學體裁:哲理散文
- 作者:靈遁者
自由與孤獨
——靈遁者
大自然是公平的,她塑造了多少種存在方式,就給予人類多少種存在方式。就像有的樹生長在沙漠,有的樹生長在水邊,有的樹生長在草原。
唯一不同的就是,人類有發達的感官。如此一個人就會覺得自己的空間太局限,自己太孤獨,自己太寂寞。
孤獨與自由就是一對孿生兄弟,伴隨著我們的一生。自由是一種無拘無束,暢快的感覺。顯然人越多,就越需要規矩,就越需要法律,就越需要道德約束。我們的社會就是這樣慢慢發展而來的。
你一個人,吃什麼,做什麼,無所謂,不用徵求另一個人的意見。你徵求的只是你自己的世界。可是自己與自己對話,需要一種勇氣,那就是面對孤獨。沒有另一個世界的介入,你的時間會單一,會流逝很慢。
兩個人,吃什麼,做什麼,都得商量。一家人就更是了。酸甜苦辣口味不同。做飯的女人會抱怨,一天就伺候你們這些爺,欠你們似的。一天就被束縛在灶台,她覺得不自由。
農村的大多數女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於是隨著經濟浪潮,都出去打工。開始是興奮,是憧憬。可是慢慢發現,上班,公交,下班,吃飯,睡覺,再上班。生活是一條線,依然是一種束縛。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坐了一輩子牢的老布,出獄了。出獄後逛了逛,在旅館自殺了。有了更大的自由,卻覺得失去了價值。在獄中他能辦好多事,別人稱讚他。出去呢?一個人也不認識。 所以人與人的交往,是一種擴展,是一種價值的體現。
可是當人與人的交往中,自身的價值不被認同,反而是排擠。那么我們就需要尋求自我認同的價值,這個時候,就會離開軀體。去享受一個人的世界。藝術家在這方面表現的淋漓盡致。梵谷,尼采,叔本華等人都是很好佐證。光棍科學家,歷史上多不勝數。
同樣是電影《荒野生存》中的主人公,脫離城市,摒棄財富,一個人來到荒野中生存。他得到了一個的人的天空和寧靜。但孤獨卻還在。就像他中途有一次,又回到城市。可是遭遇不快,又毅然決然的回到了森林,最後死在了一個廢棄的車上。
一個人,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是很多都市人的嚮往。可是因為生計等其他原因,沒有走開。
我寫這個短文,不是來刺激大家去走,世界這么大,走走當然好。我曾經一個人旅行過,一次4天的杭州之旅,一次兩天的秦嶺之旅。當我回來的時候,別人問我:“你和誰一起去的?”我說:“一個人。”
他們說:“你真行。一個人不無聊嗎?”我害怕解釋,就說:“還好。”事實上出發時候,就是矛盾的。是一個人去,還是叫一個人去。甚至秦嶺之旅,就是因為太荒寂,一個人又無法鼓起勇氣踏入秦嶺,就在周邊轉了轉,回來了。
孤獨與自由就是一對孿生兄弟,這樣的開頭就預示著我的結尾觀點。他們是緊密相連的。如果你想逃避孤獨,就去愛,就得去包容和接受一些你不喜歡的東西。如果你想獲得極大的自由,那么就做好孤獨的準備。他們從來都是一對矛盾體。
可是有一種自由,叫讓他人替你旅行;有一種愛,叫讓他人替你去愛,有一種孤獨,叫讓他人去孤獨。你永遠可以在自己所在的位置,發現自由,發現愛。你需要的不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而且一雙會發現的眼睛。
有一輩子未出山的老人和一生在世界各地奔跑的人。誰過的幸福,誰擁有自由,誰不孤獨。當他自己沒有說出來時,你永遠不知道。因為束縛你的可能是愛。當你放下愛的時候,你失去的和得到的,是難以權衡的回憶。
就像我看《變形記》中的一個家庭。孩子家庭不錯,父親愛旅遊,經常旅遊,多天不回。妻子哭訴:“孩子變成這樣,這樣任性,野蠻。你教育了嗎?你一天就知道玩。”如果你是那個父親,你會放棄旅遊,來陪伴孩子成長嗎?
我們應該像樹那樣追求自由,又不離不棄自己站立的土地,在有限的空間,向著陽光,使勁的長,這樣的生活,自然,而不矛盾。就是很好的。
摘自獨立學者,詩人,作家,國學起名師靈遁者散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