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以1998年波蘭出版的《自由的太陽:密茨凱維奇誕辰200周年紀念版》為藍本,收入密氏各時期代表作品60餘篇。全書以時間為線索,突出詩人的創作特點,分為“青春頌”“歌謠與傳奇”等13個章節,完整地將密茨凱維奇的詩歌特點展現在讀者面前。 為了使讀者對密茨凱維奇的詩歌及其時代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本書以“小傳”、“前言”、“有關密茨凱維奇的散論”等形式為讀者梳理、解讀,相信讀者會隨著詩人的美麗詩篇更深切地感受到那個獨特的時代、那個不尋常的波蘭社會,同時也會被詩人那英雄氣質深深感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由的太陽:密茨凱維奇經典詩歌選
- 作者:密茨凱維奇
- 出版社:北嶽文藝出版社
- 頁數:178頁
- 開本:32
- 品牌:北嶽文藝
- 外文名:Slonce Swobody
- 譯者:楊德友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7840059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與別家譯本不同的是,本書直接譯自波蘭原詩,部分詩歌為國內首發;譯者以其獨特的歷史視角和文學解讀為讀者帶來一個不同尋常的詩歌之旅。
此外,該書收錄了具有代表性的密氏詩歌研究者的相關論述,其中部分論述也是國內首發。該書的出版將有助於密氏及其詩歌,甚而波蘭文學的研究,但更為詩歌愛好者帶來不同的詩歌體驗。
此外,該書收錄了具有代表性的密氏詩歌研究者的相關論述,其中部分論述也是國內首發。該書的出版將有助於密氏及其詩歌,甚而波蘭文學的研究,但更為詩歌愛好者帶來不同的詩歌體驗。
作者簡介
密茨凱維奇:波蘭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詩人,也是波蘭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愛國詩人。1955年,在他逝世一百周年的時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文化名人。密茨凱維奇除創作了大量充滿愛國熱情、如鑽石般美麗的詩篇外,還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波蘭人民的解放事業。
楊德友(1938--),北京市人。山西大學外語系教授。1956年肄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波蘭語專業;1961年畢業於山西大學外語系,留校任教;1982年-1985年在美國南卡羅來那大學作訪問學者,研究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1991年-1994年在美國南卡羅來那大學及南佛羅里達大學作訪問學者,講授古代中國文化和當代中國研究;1998年-2001年在美國州立阿巴拉契亞大學作訪問學者,講授古代中國文化和當代中國研究;2001年夏,在華沙社會學學院、華沙心理學學院講演;2002年9月,波蘭政府授予其“傳播波蘭文化波蘭外交部長獎”。截至目前,已刊出譯著約30種,論文和譯文約90篇。主要譯著有:《未來千年文學備忘錄》(香港社會思想,1994;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俾斯麥回憶錄》(第一卷)(譯自俄語和德語,三聯書店,2006);《關於來洛尼亞王國的十三個童話故事》(譯自波蘭語和英語,三聯書店,2007)等。
楊德友(1938--),北京市人。山西大學外語系教授。1956年肄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波蘭語專業;1961年畢業於山西大學外語系,留校任教;1982年-1985年在美國南卡羅來那大學作訪問學者,研究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1991年-1994年在美國南卡羅來那大學及南佛羅里達大學作訪問學者,講授古代中國文化和當代中國研究;1998年-2001年在美國州立阿巴拉契亞大學作訪問學者,講授古代中國文化和當代中國研究;2001年夏,在華沙社會學學院、華沙心理學學院講演;2002年9月,波蘭政府授予其“傳播波蘭文化波蘭外交部長獎”。截至目前,已刊出譯著約30種,論文和譯文約90篇。主要譯著有:《未來千年文學備忘錄》(香港社會思想,1994;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俾斯麥回憶錄》(第一卷)(譯自俄語和德語,三聯書店,2006);《關於來洛尼亞王國的十三個童話故事》(譯自波蘭語和英語,三聯書店,2007)等。
圖書目錄
序言
青春頌
青春頌
歌謠與傳奇
浪漫情懷
父親歸來
特瓦爾多夫斯卡太太
致涅曼河
格拉席娜
格拉席娜
康拉德·華倫羅德
康拉德·華倫羅德
行吟詩人之歌
詩歌(1823—1829)
致M★★★
野兔和青蛙
十四行詩
2 我自言自語……
15 早晨好
16 夜安
17 晚安
克里米亞十四行詩
1 阿克曼草原
2 海面的寂靜
3 海上航行
4 暴風雨
5 科茲洛夫草原山景
6 巴克奇薩萊
7 巴克奇薩萊之夜
8 波托茨卡之墓
後宮之墓
貝達萊
白天的阿盧什塔
夜晚的阿盧什塔
查迪爾達格
朝拜者
丘弗特一卡萊懸崖上的道路
吉吉尼斯山
巴拉克拉瓦城堡廢墟
阿朱達
流亡時期詩作(1829——1832)
致×××
致波蘭母親
致我的導遊
黃昏的談話
先人祭第三部
第一幕 第一場
第一幕 第二場即興
彼得大帝雕像
塔杜施先生
第一章 莊園
第十一章 一八一二年
第十二章 讓我們相親相愛
頑固的婆娘
頑固的婆娘
箴言
真理的等級
造物主來臨,聖靈
言行
客人
洛桑抒情詩
你問上帝為何用稍許榮譽把我裝扮……
為民眾呼叫的口才……
愛情萌動
在寬闊而清澈的水面上
如果我的遺體在你們中間落座
淚水漣漣
附錄:關於密茨凱維奇的散論
譯後記
青春頌
青春頌
歌謠與傳奇
浪漫情懷
父親歸來
特瓦爾多夫斯卡太太
致涅曼河
格拉席娜
格拉席娜
康拉德·華倫羅德
康拉德·華倫羅德
行吟詩人之歌
詩歌(1823—1829)
致M★★★
野兔和青蛙
十四行詩
2 我自言自語……
15 早晨好
16 夜安
17 晚安
克里米亞十四行詩
1 阿克曼草原
2 海面的寂靜
3 海上航行
4 暴風雨
5 科茲洛夫草原山景
6 巴克奇薩萊
7 巴克奇薩萊之夜
8 波托茨卡之墓
後宮之墓
貝達萊
白天的阿盧什塔
夜晚的阿盧什塔
查迪爾達格
朝拜者
丘弗特一卡萊懸崖上的道路
吉吉尼斯山
巴拉克拉瓦城堡廢墟
阿朱達
流亡時期詩作(1829——1832)
致×××
致波蘭母親
致我的導遊
黃昏的談話
先人祭第三部
第一幕 第一場
第一幕 第二場即興
彼得大帝雕像
塔杜施先生
第一章 莊園
第十一章 一八一二年
第十二章 讓我們相親相愛
頑固的婆娘
頑固的婆娘
箴言
真理的等級
造物主來臨,聖靈
言行
客人
洛桑抒情詩
你問上帝為何用稍許榮譽把我裝扮……
為民眾呼叫的口才……
愛情萌動
在寬闊而清澈的水面上
如果我的遺體在你們中間落座
淚水漣漣
附錄:關於密茨凱維奇的散論
譯後記
序言
前 言
談到密茨凱維奇的詩歌,揚·科哈諾夫斯基(JanKochanowski,1530-1584年)是不能不提的。他是波蘭第一位偉大的詩人,代表著文藝復興時期波蘭文學的高峰。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正是歐洲各國學者、文人從拉丁文寫作轉向使用本民族語言寫作的過渡時期。拉丁文是古代羅馬人的語言,也是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語言之一。某種意義上講,它又是一種“死”的文字,即使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不經過相當的訓練,也是很難讀懂拉丁文的。拉丁文堪比古代漢語,但是中國人對古代漢語的親近感,遠遠超過歐洲人對拉丁文的親近感;中國人閱讀古漢語的困難遠遠低於歐洲人閱讀拉丁文。是否可以說:國人閱讀古漢語,閱讀《論語》會時時拜倒在古漢語的簡潔優美之下,歐洲人雖然也欣賞拉丁文之簡潔,卻時時被難倒,只得放棄。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科哈諾夫斯基使用波蘭語寫作,促進、打造了波蘭語的表現力,“他的創作可以說是哺育了從密茨凱維奇到米沃什、赫貝特等波蘭歷代詩人。”到晚年,科哈諾夫斯基曾經試圖寫作史詩。他熱切研讀舊約詩篇,多方受益,創造了優異的波蘭詩歌風格。而對希臘史詩《伊利亞特》第三歌的翻譯工作,也許向我們暗示,當時他頻頻想到的應該就是這樣風格的詩作。但是,我們可以斷定,他沒有能夠實現這一夢想。在他身後,繼承其詩歌藝術並完成這一夢想的是波蘭第二位偉大的詩人—— —亞當·密茨凱維奇。
密茨凱維奇出生在十八世紀末,當時的波蘭國家正處於被第三次瓜分滅亡之後不久。十八世紀雖是波蘭國家逐漸走向衰落的時期,但這一時期也見證了波蘭人為復興、重建文化—— 包括政治文化而做出的巨大努力。值得注意的是,斯塔尼斯瓦夫·奧古斯特統治時期,優秀的文學及當時的作家群體令波蘭社會振奮。那個時代不再是單一色調,也不像有些人認為得那樣—— 因為激烈的諷刺而變得貧瘠,很大的程度上講,恰恰是因為有了諷刺,那個時代才具有多樣的和令人興奮的思想,才培育了十九世紀的浪漫派作家們。1822年,青年密茨凱維奇發表了文學評論《論斯塔尼斯瓦夫·特蘭貝茨基的〈索菲烏芙卡〉》(斯塔尼斯瓦夫·特蘭貝茨基是波蘭啟蒙運動時期著名的詩人,屬於波蘭最後一位君主時期的作家)。在這篇文章中,密茨凱維奇對華沙偽古典主義毫無創新的精神進行了批判,展現了詩人的浪漫主義思想。
在詩歌創作中,這位年輕詩人也突出了自己的特性,使用了十八世紀新古典主義詩歌特有的頌歌這一文學體裁,把《青春頌》(第一文本的日期是1820年)化為對於他認為必定改變世界面貌的力量來歌頌。1822年出版的的第一本詩集(本書收入其中的《浪漫故事》《父親的歸來》和《特瓦爾多夫斯卡太太》)中,詩人矚目於民間,不僅帶有十八世紀某些作家所特有的情感,而且還帶有發自內心的、得到強化的家園歸屬感。在這裡,我們可以辨認出“兒童時代的土地”(後來密茨凱維奇這樣稱呼涅曼河地區);在1822年的一首十四行詩里,我們還看到被稱為“家鄉之河”的涅曼河,他在少年時期和青年時期都曾經淌水穿越,傾聽牧羊女的歌和白髮蒼蒼彈琴歌者吟唱的歌。
······
沒有人知道,你是多么甘美……
在閱讀《塔杜施先生》的時候,我們也許會想到,對於二十世紀偉大的文學評論家亨利·布萊芒神父來說,十分珍貴的有關純粹詩歌的理想,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是否得到過如此充分、在如此大尺度上的實現,有如這部史詩。這只是“純粹的詩歌”;不是常常見於其他浪漫派詩人的那樣:非詩歌的、內容不同凡響的;而是平凡的和有力量的,像濟慈的頌歌那樣。
這不是溪流,而是一條大河;這是一條開始就得到祝福的河流,在巴黎編織的、關於波蘭的偉大夢境,包括了故鄉草地、采邑的美,故鄉習俗的親切和溫暖,永不放棄的希望,像1812年拿破崙帶來的希望那樣亮麗,但是不再遭受失敗;這是乘著詩歌翅膀像先知的遠景飛翔的希望,這一遠景永遠也不會離棄漂泊者。
今天我們閱讀這部史詩的時候,我們會知道:這是波蘭,儘管周圍形形色色的風暴此起彼伏。完美終結密茨凱維奇這部詩選的晚期抒情詩《洛桑抒情詩》(大部分創作於1839—1840年),似乎為《塔杜施先生》提出了評註。在這些詩里,夢境自己超驗地透露出來,觸及了永恆。
偉大的、史詩式的作品,不一定以偉大事件為主題,《塔杜施先生》如此,《紅樓夢》亦然;可以說,《塔杜施先生》是非常波蘭的,《紅樓夢》是非常中國的——在這裡,副詞“非常”用得有點彆扭,用意是想讀者能夠認同。
楊德友
2013年10月9日
談到密茨凱維奇的詩歌,揚·科哈諾夫斯基(JanKochanowski,1530-1584年)是不能不提的。他是波蘭第一位偉大的詩人,代表著文藝復興時期波蘭文學的高峰。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正是歐洲各國學者、文人從拉丁文寫作轉向使用本民族語言寫作的過渡時期。拉丁文是古代羅馬人的語言,也是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語言之一。某種意義上講,它又是一種“死”的文字,即使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不經過相當的訓練,也是很難讀懂拉丁文的。拉丁文堪比古代漢語,但是中國人對古代漢語的親近感,遠遠超過歐洲人對拉丁文的親近感;中國人閱讀古漢語的困難遠遠低於歐洲人閱讀拉丁文。是否可以說:國人閱讀古漢語,閱讀《論語》會時時拜倒在古漢語的簡潔優美之下,歐洲人雖然也欣賞拉丁文之簡潔,卻時時被難倒,只得放棄。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科哈諾夫斯基使用波蘭語寫作,促進、打造了波蘭語的表現力,“他的創作可以說是哺育了從密茨凱維奇到米沃什、赫貝特等波蘭歷代詩人。”到晚年,科哈諾夫斯基曾經試圖寫作史詩。他熱切研讀舊約詩篇,多方受益,創造了優異的波蘭詩歌風格。而對希臘史詩《伊利亞特》第三歌的翻譯工作,也許向我們暗示,當時他頻頻想到的應該就是這樣風格的詩作。但是,我們可以斷定,他沒有能夠實現這一夢想。在他身後,繼承其詩歌藝術並完成這一夢想的是波蘭第二位偉大的詩人—— —亞當·密茨凱維奇。
密茨凱維奇出生在十八世紀末,當時的波蘭國家正處於被第三次瓜分滅亡之後不久。十八世紀雖是波蘭國家逐漸走向衰落的時期,但這一時期也見證了波蘭人為復興、重建文化—— 包括政治文化而做出的巨大努力。值得注意的是,斯塔尼斯瓦夫·奧古斯特統治時期,優秀的文學及當時的作家群體令波蘭社會振奮。那個時代不再是單一色調,也不像有些人認為得那樣—— 因為激烈的諷刺而變得貧瘠,很大的程度上講,恰恰是因為有了諷刺,那個時代才具有多樣的和令人興奮的思想,才培育了十九世紀的浪漫派作家們。1822年,青年密茨凱維奇發表了文學評論《論斯塔尼斯瓦夫·特蘭貝茨基的〈索菲烏芙卡〉》(斯塔尼斯瓦夫·特蘭貝茨基是波蘭啟蒙運動時期著名的詩人,屬於波蘭最後一位君主時期的作家)。在這篇文章中,密茨凱維奇對華沙偽古典主義毫無創新的精神進行了批判,展現了詩人的浪漫主義思想。
在詩歌創作中,這位年輕詩人也突出了自己的特性,使用了十八世紀新古典主義詩歌特有的頌歌這一文學體裁,把《青春頌》(第一文本的日期是1820年)化為對於他認為必定改變世界面貌的力量來歌頌。1822年出版的的第一本詩集(本書收入其中的《浪漫故事》《父親的歸來》和《特瓦爾多夫斯卡太太》)中,詩人矚目於民間,不僅帶有十八世紀某些作家所特有的情感,而且還帶有發自內心的、得到強化的家園歸屬感。在這裡,我們可以辨認出“兒童時代的土地”(後來密茨凱維奇這樣稱呼涅曼河地區);在1822年的一首十四行詩里,我們還看到被稱為“家鄉之河”的涅曼河,他在少年時期和青年時期都曾經淌水穿越,傾聽牧羊女的歌和白髮蒼蒼彈琴歌者吟唱的歌。
······
沒有人知道,你是多么甘美……
在閱讀《塔杜施先生》的時候,我們也許會想到,對於二十世紀偉大的文學評論家亨利·布萊芒神父來說,十分珍貴的有關純粹詩歌的理想,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是否得到過如此充分、在如此大尺度上的實現,有如這部史詩。這只是“純粹的詩歌”;不是常常見於其他浪漫派詩人的那樣:非詩歌的、內容不同凡響的;而是平凡的和有力量的,像濟慈的頌歌那樣。
這不是溪流,而是一條大河;這是一條開始就得到祝福的河流,在巴黎編織的、關於波蘭的偉大夢境,包括了故鄉草地、采邑的美,故鄉習俗的親切和溫暖,永不放棄的希望,像1812年拿破崙帶來的希望那樣亮麗,但是不再遭受失敗;這是乘著詩歌翅膀像先知的遠景飛翔的希望,這一遠景永遠也不會離棄漂泊者。
今天我們閱讀這部史詩的時候,我們會知道:這是波蘭,儘管周圍形形色色的風暴此起彼伏。完美終結密茨凱維奇這部詩選的晚期抒情詩《洛桑抒情詩》(大部分創作於1839—1840年),似乎為《塔杜施先生》提出了評註。在這些詩里,夢境自己超驗地透露出來,觸及了永恆。
偉大的、史詩式的作品,不一定以偉大事件為主題,《塔杜施先生》如此,《紅樓夢》亦然;可以說,《塔杜施先生》是非常波蘭的,《紅樓夢》是非常中國的——在這裡,副詞“非常”用得有點彆扭,用意是想讀者能夠認同。
楊德友
2013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