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銀是自然產生的銀元素礦物。最常見的類質同象替代是金、汞,此外還有Bi、Pt、Cu、As、Sb等,屬於等軸晶系和六方晶系。極少見自形晶,通常呈不規則的粒狀、塊狀或樹枝狀集合體。新鮮斷口呈銀白色,表面因氧化而呈灰黑的錆色。具金屬光澤,莫氏硬度2.5,延展性強。電和熱的良導體。比重10.1克/立方厘米~11.1克/立方厘米。
自然銀的名字來源於古代文明社會,晶體結構屬銅型自然銀的顏色與條痕均為銀白色。通常在空氣或在水中都很穩定,但空氣中若含有硫,則會起化學作用而變為灰或黑色的硫化銀。
自然銀並不是銀的重要來源,常用的銀主要是由輝銀礦等含銀礦物提煉而來。
常見於中低溫熱液礦床和硫化物礦床的次生富集帶中,也見於火山沉積、受變質礦床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然銀
- 條痕:銀白色
- 透明度:不透明
- 光澤:金屬光澤
- 化學組成:成分中常含Au、Cu、Hg等
- 類別:自然元素-金屬元素-自然銅族
簡介,概述,理化特性,鑑定特徵,重要產地,重要發現,套用,銀礦,概述,冶煉問題,浮選,冶煉方法,
簡介
概述
自然銀主要見於一些中低溫熱液礦床。呈現顯微粒狀地分布於鉛鋅熱液礦床的硫化物中。它的富集往往見於所謂Ni-Co-U-Bi-Ag碳酸岩脈礦床,與鈷鎳砷化物、銀的硫鹽礦物、自然鉍,瀝青鈾礦等共生。此外,含有機質的方解石脈內常有自然銀的富集,在其成分中往往含汞。外生成因的自然銀見於硫化物礦床氧化帶,其成因類似於外生成因的自然銅。自然界最大的銀塊於1875年在撒克遜尼亞的福萊堡地下300公尺深處發現,重量為5000公斤。智利曾發現過重1420公斤的片狀自然銀。
理化特性
化學主要組成:成分中常含有Au、Cu、Hg等。
類別:自然元素-金屬元素-自然銅族。
晶系和空間群:等軸晶系,Fm3m。
晶胞參數:a0=0.4077nm。
形態:單晶呈立方體和八面體或兩者的聚形,但極少見。集合體成樹枝狀、不規則薄片狀,粒狀和塊狀。
顏色:新鮮斷口呈銀白色,但表面往往呈灰黑的錆色。
鑑定特徵
(1)溶於硝酸,熔點低,易溶。
(2)如果暴露於硫化蒸氫氣中,銀會失去光澤。
(3)熱和電的良導體。
(4)以高反射率、均質性、低硬度為特徵;以反射色與自然金、金銀礦區別;以均質性和自然鉍區分。
重要產地
(1)挪威的Kongsberg
(2)德國Saxony的Freiberg和Schneeberg礦區
(3)加拿大Ontario的Cobalt和Keeley礦區,以及BritishColumbia的GreatBearLake地區
(4)捷克Bohemia的Joachimsthal礦區
(5)墨西哥Guanajuato和Chihuahua的Batopilas
(6)法國Alsace的Ste.Marie-aux-Mines
(7)美國NewJersey的ProspeckPark、Michigan的Keweenaw半島、Massachusetts的Butte和Elkhorn、Colorado的Georgetown、CrestedButte、Creede和Aspen、daho的BunkerHill、Arizona的Tombstone,Globe和Bisbee。California的Calico,CerroGordo。
(8)義大利MonteNarba
(9)蘇俄西伯利亞
(10)哈薩克的Rudnui和Dhezkazgan
(11)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的Salida和Mangani
(12)澳洲NewSouthWales的BrokenHill和Cobar
(13)秘魯的Huancavelica
(14)玻利維亞Potosi和Oruro
(15)智利Copiapo、Huantaya,Chanarcillo和Chanca
(16)西南非的Tsumeb
重要發現
研究人員發現,自然銀和含銀鐵-金合金見於遼寧復縣50號金伯利岩岩管和山東蒙陰勝利1號金伯利岩岩管金剛石中。該二岩管金伯利岩均位於奧陶紀,分別起源於200和220km,其金剛石品位系中國所見原生礦中最高者。在所研究樣品中,有三顆金剛石含有自然銀和含銀鐵一金合金。其中,自然銀包裹體見於Zf-1號岩管,此樣品中尚有於金剛石交生的自然銀。金剛石中自然銀和含銀鐵一金合金包裹體及金伯利岩中碳化鎢的成因應與金剛石中自然鐵和碳矽石包裹體的大體相當,至少可推測它們源於富揮發份環境。亦即有少量金剛石來自下地慢或地球深部,遠較大多數金剛石的形成深度(>180km)大、與流體關係密切,並且金剛石的形成與固態地核生長過程中不斷向地慢釋放Si、O、C、H、S、KN,B等元素有關,它們是深部流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地慢流體的原始組成。
套用
用於制合金、焊藥、銀箔、銀鹽、化學儀器等,並用於制銀幣和底銀等方面。自古以來,銀就作為貴重金屬,以貨幣的形式流通。
而現今的銀價格更是高達到近830萬每噸。同時銀的化合物也是起到很大的作用。銀的最重要的化合物是硝酸銀。在醫療上,常用硝酸銀的水溶液作眼藥水,因為銀離子能強烈地殺死病菌。而另一種溴化銀,因其特殊的感光性,常作照相機的底片感光層。
銀礦
概述
自然界中銀主要以單質的形式存在,但是實際卻是以化合物的礦存在。有輝銀礦、螺狀硫銀礦、淡紅銀礦、深紅銀礦、脆銀礦、硫砷銅銀礦、硒銀礦、角銀礦等。常見的多是其硫化礦物(輝銀礦),還有氯化礦物(角銀礦),及於鉛、鋅、鐵、錳等元素伴生的多金屬礦物。
冶煉問題
礦中鉛、鋅、鐵、錳等元素伴生,影響浮現、氰化和回收過程。因此含銀精礦(除自然界的角銀礦外)直接氰化回收率都較低,主要原因是硫化物形態中的銀在氰化過程中較穩定,難以與氰根絡合溶解,此反應進行緩慢並且是可逆的,需消耗大量的氰化物。 焙燒氧化可使硫化物受到破壞,但同時也會造成銀的分散損失,相比之下用細菌氧化工藝對此類銀礦進行預處理,然後對所得氧化渣氰化提取,可獲得理想的回收率。
銀在地殼中的含量很少,僅占0.07ppm,在礦物質中也是含量比較的少,所以直接冶煉成本太大,工作量大。
浮選
冶煉銀的過程中為了提高獨立銀礦浮選的回收率,採取了三方面的措施:
1、儘可能使銀礦物充分解離,提高銀的回收率。
2、中弱鹼性的浮選礦漿鹼度和碳酸鈉作浮選礦漿的調整劑,提高銀的浮游性。
3、搭配使用黃藥與黑藥,增強對銀的捕收能力。
冶煉方法
主要是銀礦石經選冶後,所得到的產品有銀精礦、銀泥和各種有色金屬的含銀精礦。對前兩者通常採用火法熔離(反射爐、電爐、坩堝、鼓風爐、閃速爐),或者用濕法冶金分離提取,再行電解精煉;後者主要是在冶煉有色金屬過程中,半銀富集到陽極泥(主要是銅、鉛陽極泥)中綜合回收。在我國98%的白銀是從各類有色金屬礦的冶煉陽極泥中回收的。雖然近年來,在國家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下,我國在共、伴生銀礦的綜合選礦回收方面得到了加強,許多礦山和煉廠重視了銀的回收,但是總起來看,選礦技術設備沒有重大發展,銀的回收率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