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珊瑚保育館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珊瑚保育館承擔中國-東協海上合作基金課題,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引導性項目,廈門市南方海洋中心項目產業核心和關鍵技術攻關項目等諸多課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珊瑚保育館
  • 主管部門: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研究方向,發展歷史,科研成就,

研究方向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珊瑚保育館圍繞珊瑚人工養殖和繁育、全球變化與珊瑚礁生態系統、珊瑚分子遺傳、人類活動對珊瑚礁食物網營養結構與功能影響等關鍵問題開展了大量科學研究,突破了造礁珊瑚養殖的關鍵技術,建立基於生態平衡理念的珊瑚人工養殖技術體系;掌握了大規模增加珊瑚群體數量的關鍵技術,為珊瑚的規模化以及產業化養殖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在遠離珊瑚礁分布區的廈門進行珊瑚有性繁殖技術的初步探索,成功實現了鹿角杯形珊瑚在系統內的有性繁殖以及硨磲的產卵;成功開發了一款用於模擬海洋酸化場景的控制系統,該系統自動化程度高,能實時監控水體pH的變化並實施反饋,實現了系統自動調控功能,數據自動採集功能。投入市場,有助於降低海洋酸化研究門檻。

發展歷史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珊瑚保育館建於2014年8月,面積145m,總保水量20餘噸,各類養殖系統近20套,養殖造礁珊瑚近100種,礁棲生物30餘種。

科研成就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珊瑚保育館接待了國務院劉延東副總理、2014年在廈門召開APEC海洋部長會議的與會部長與官員、2017年參加廈門海洋周的葡萄牙海洋部部長、聯合國官員以及國內外知名學者等,每年吸引多個批次的中小學生參觀並進行海洋科普宣傳,積極參加海洋科普宣傳走入校園活動,2017年獲邀參加《喜迎十九大·砥礪奮進的五年》北京珊瑚礁活體布展,受到了大量的參觀者關注,並積極開展珊瑚礁保育與修復等環保理念,社會效益顯著。2018年作為現場專家獲邀參加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青山綠水看中國(第二季)》節目錄製,宣傳珊瑚礁保育和修復。同時,該館還作為開放性合作平台與台灣海洋生物博物館,廈門大學等科研機構合作開展珊瑚礁全球變化生物與生態學,礁區生物人工繁育等研究。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珊瑚保育館積極踐行“一帶一路”倡議,依託多箇中國東協海上合作基金以及其他國際合作項目,在泰國、馬來和印尼等東協國家與合作夥伴開展十餘次野外聯合調查,在泰國思昌島、科莫島、春蓬等地,馬來西亞停泊島、熱浪島、吉蘭丹河口,印尼龍目島、藍碧海峽等地聯合開展珊瑚礁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系統連通性以及生態修復工作;通過合作,極大提升了合作方在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生物鑑定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的方法和理念,深入了解全球變化對珊瑚礁生態系統的影響,並針對區域珊瑚礁的退化問題,提出了相應的保護策略,為合作方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海洋公園的建設提供了很好的範例。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珊瑚保育館與台灣海洋生物博物館、深圳大學高等研究院、廈門大學、馬來亞大學IOES、登嘉樓大學、以色列海法大學、泰國朱拉隆功大學ARRI等多個研究機構建立合作關係,共同開展全球變化對造礁珊瑚以及珊瑚礁生態系統的影響研究。發現了造礁珊瑚鈣化作用對海洋酸化的脅迫回響具有種的特異性,一些造礁珊瑚(如鹿角杯型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對酸化的敏感度低。進一步研究顯示,這種差異性可能與其內共生蟲黃藻Symbiodinium的特定系群有關。申請發明專利1項,發表/接收SCI論文2篇,核心期刊論文1篇,正在審稿的SCI文章2篇(coral reef和Global Change Biology)。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珊瑚保育館共發表和接受論文35餘篇,其中SCI收錄/接受20篇,第一作者/通訊作者22篇(SCI 收錄/接受12篇),發明專利3項(授權),參與專著1部,參與譯著2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