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暴露的意思是向別人說心裡話,坦率地表白自己,陳述自己,推銷自己。即一個人自發地、有意識地向另一個人暴露自己真實且重要的信息,籠統地說就是“指個體把有關自己個人的信息告訴給他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我暴露
- 外文名:Self-disclosure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社會心理學
概述,自我暴露原因,親密關係和自我暴露,回報與自我暴露,喜歡、贊同和自我暴露,非語言行為和自我暴露,
概述
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是社會心理學尤其是人際交往研究領域頗受人關注的問題之一。自我暴露的意思是向別人說心裡話,坦率地表白自己,陳述自己,推銷自己。即一個人自發地、有意識地向另一個人暴露自己真實且重要的信息,籠統地說就是“指個體把有關自己個人的信息告訴給他人”(Jourand,1964),與他人共享自己的感受和信念。許多心理學家(Jourard,1964;Derlega,1993;李林英等,2003)認為,使真實的自我至少讓一個重要他人知道和了解,具有這種能力的人在心理上是健康的,是自我實現的個性所必需的,更是建立親密關係的前提條件。但是,太少的自我暴露和太多的自我暴露也會引起人際環境適應方面的一系列問題。一個從不自我暴露的人不可能與其他人建立密切的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同樣,習慣於喋喋不休地向他人談論自己的私密,也會被他人看做是適應不良的自我中心主義者。社會心理學家認為,理想的模式是對少數親密的朋友作較多的自我暴露,而對其他人作中等程度的暴露。
自我暴露原因
對自我暴露在人際關係中的原因和結果,人們已了解得較多。研究指出,自我暴露的決定因素既與個人有關又與社會有關。種族、性別和文化因素都是主要的。例如,研究表明,女性之間對對方暴露自己要比男性之間高,而且女性更傾向於要求對方暴露自己(Jourard,1971)。這是因為人們對性別角色的不同期望導致了自我暴露的性別差異。即性別亞文化所致。另一個研究者發現美國人傾向於在一個廣闊的社會情境中展示自我,而來自團隊精神文化的中國人和日本人自我暴露的範圍則非常有限( Ting-Toomey,1991; Kito,2005),在亞洲文化圈中那些不愛表達的人反而被認為是誠實可信的,這便是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 Kang,1983)。當然,還有其他一些構成個體情景的諸因素的影響。
親密關係和自我暴露
在人際喜歡與吸引的基礎上,人們之間的關係會從一般關係發展到親密關係。密友、知己、戀人、夫妻以及家庭成員等關係均屬此例。在人際關係中,當交往雙方的互倚性(interdependence)很大時,就把這種關係稱為親密關係(close relationship)。親密關係具有幾個明顯的特徵:一是雙方有較長時間的接觸、溝通;二是雙方在交往過程中形成了基本相似的價值觀和需要、興趣;三是雙方“互倚”和“真相倚”,在思想、情感和行為等方面有很大的相互影響力。阿倫(A. Aron,19 91)等人認為,親密關係的實質是把他人融人了自我概念,即他人成了自我的一部分。這樣,在分配資源和利益時就不分彼此,以及敢於在這種親密系中進行自我暴露。其中,愛情和婚姻是一種特別的親密關係,是親密關係的最深層次。
回報與自我暴露
在自我暴露的研究中,互惠性(reciprocity)規則指的是接受者按他們所接收到的表露私密程度回報給對方(Derlega,et al.,1993)。當人們與自我暴露水平較高的個體交往時,最有可能進行較多的自我暴露。人們往往會回報或模仿其他人所欣賞的自我暴露水平。回報發生在現實生活的廣闊範圍中,包括知己關係、婚姻關係等親密關係。我們從婚姻關係中可以看到,妻子和丈夫自我暴露水平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因為我們所有人都喜歡得到積極的反饋而不喜歡得到消極的評價6)。如果一個人的表露在內容、強度或穩定性上不匹配,這可:會引起對方的不愉快(Berg,1987)。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人際關係由低水平的自我暴露和低水平的信任開始。當一個人開始自我暴露時,這便是信任關係建立的標誌;而對方以同樣的自我暴露水平作出反應,成為接受信任的標誌。這種自我暴露往復交換,直到雙方達到滿意的水平為止,於是,人際間的親密關係就逐步形成了。這便是研究者( Alt-man, 1973)所提出的自我暴露的社會滲透理論(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根據這一理論,人們之間親密關係的建立與人際交往中的溝通水平有關。隨著雙方溝通話題由淺入深,人們之間的關係也由一般轉向親密。
喜歡、贊同和自我暴露
喜歡和自我暴露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例如,在朱拉德(1959)進行的研究中,當問及女性被試她們喜歡誰時,她們常常指出願意向她們作自我暴露的個體。後來的許多研究都確認了這一發現。個體會對那些他們一開始就喜歡的個體暴露出更多的個人信息(Cerner,1973;Worthy,et aL,1969);個體也傾向於喜歡那些向自己暴露更多個人信息的人(Archer,et aL,1980)。自我暴露中的“回報”原則決定著喜歡程度。人們最喜歡那些和他們有著相同水平自我暴露的人,也就是說,自我暴露遵循相互對等原則。如果某人的自我暴露比人們暴露自己時更親密和更詳細,他們會害怕過早地駛進親密關係的港灣,反而考慮由此剎車。喜歡與自我暴露之間的聯繫還有性別差異。許多研究表明,只有對女性被試來說,喜歡和自我暴露才有聯繫,而且女性被試報告的親密朋友比男性多(Fredrikson,1995)。朱拉德(1960)發現.,對於男性被試來說,他們所喜歡的人與對方所作自我暴露的水平沒有關係。
自我暴露對社會贊同是相當敏感的。獲得對方贊同時,人們的自我暴露就增多,對方表示不置可否或冷淡時,人們的自我暴露顯著地減少。泰勒等人(1969)曾訓練助手對他們談話的對象提供持續的正面獎勵,持續的負的負反饋,或獎勵與負反饋相混合的反應。正如研究者所預期的,收到持續正面的贊同,或者在談話過程中助手的贊同逐漸增加的被試,變得樂意以親密的暴露的方式談及自己。
非語言行為和自我暴露
非語言行為在選擇恰當的自我暴露和人際親密關係水平方面,也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這些行為之一是目光接觸。女性與男性有著明顯的差別,對於女性來說,在高度目光接觸條件下,談話者比較親密。對於男性來講,傾聽者和觀察者認為在高度目光接觸條件下,男性談話者實際上較不親密。對男性談話者來說,情景中最明顯的特徵自然是傾聽者的頻繁目光接觸。談話者可能會感到不自在,因為,來自於先前完全陌生的男子,高度目光接觸,對於這種人際交往是不恰當的。因而,談話者用減少自我暴露的方法來降低談話的親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