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夠與自身進行互動——自我互動。是指人在一定的環境裡,對自身心情、心態的調節。跳出負面影響的負能量的一種互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我互動
- 外文名: self interaction
- 別稱:人與自我的互動
- 表達式:自我調節
- 提出者:H.布魯默
- 提出時間:1969
- 套用學科:社會傳播學
- 適用領域範圍:社會性,互動性
- 適用領域範圍:頭腦風暴、冥想
摘要,理論,理論意義,
摘要
人是擁有自我的社會存在,人在把外界事物和他人作為認識對象的同時,也把自身作為認識的對象。人在這個過程中能夠認識自己,與自己進行溝通或傳播,並能夠對自己採取行動。這種自我互動在本質上來講是與他人社會互動的內在化。不過,自我互動並不是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在頭腦中的簡單再現,而是人腦中出現關於他人期待的印象,個人會沿著自己的立場或行為方向對他人期待的意義進行能動的理解、解釋、選擇、修改、加工,從而重新加以組合。自我互動理論有助於我們理解社會傳播與個人的自我的關係。
理論
自我互動 self interaction
現代象徵互動理論的集大成者H.布魯默的“自我互動”理論是對人內傳播的社會性和互動性的一個很好說明。布魯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徵互動論》一書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人能夠與自身進行互動——自我互動。他認為,人是擁有自我的社會存在,人在將外界事物和他人作為認識對象的同時,也把自己本身作為認識的對象。在這個過程中,人能夠認識自己,擁有自己的觀念,與自己進行溝通或傳播,並能夠對自己採取行動。
布魯默指出,這種與自身的互動——“自我互動”,在本質上來說是與他人的社會互動的內在化,也就是與他人的社會聯繫或社會關係在個人頭腦中的反映。不過,自我互動並不是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在頭腦中的簡單再現,而是具有獨自的特點。換句話說,自我互動過程中,人腦中會出現他人的期待(如妻子期待自己是個好丈夫,上司期待自己是個好職員等)的印象,這些期待具有一定的意義,個人會考慮這些期待對自己意味著什麼。但是,個人又不是原封不動地接受這些期待的。在人內傳播的過程中,個人會沿著自己的立場或行為方向對他人期待的意義進行能動的理解、解釋、選擇、修改、加工,並在此基礎上重加組合。經過這個過程的他人期待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他人期待,它所形成的自我也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自我,而是一個新的行為主體。
理論意義
布魯默的“自我互動”理論有助於我們理解社會傳播與個人的自我的關係,它告訴我們,人不但與社會上的他人進行傳播,而且與自己本身進行傳播,即自我傳播。自我傳播同樣具有社會性,它是與他人的社會傳播關係在個人頭腦中的反映。自我傳播對個人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自我傳播,人能夠在與社會、他人的聯繫上認識自己、改造自己,不斷實現自我的發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