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前,由於乏燃料後處理技術是軍民兩用敏感技術,且受我國核電發展規模限值及上世紀後期國家財政困難影響,我國後處理產業在自主發展中緩慢前行。2004年起,我國的核電發展戰略由“適度發展”變為“積極發展”轉變為“積極發展”,核電發展速度加快。
中核集團在認真分析國內外核能發展趨勢與經濟形勢的基礎上,結合我國核電發展規劃,認為以目前乏燃料後處理中試廠的技術水平和現在的發展速度,不能滿足核電發展的需求。
為緩解我國乏燃料管理壓力,保障核電的可持續發展,保障快堆燃料的供應,在開展中法合作核循環項目的同時,自主設計建造千噸級商用後處理廠。
2000年以前,由於乏燃料後處理技術是軍民兩用敏感技術,且受我國核電發展規模限值及上世紀後期國家財政困難影響,我國後處理產業在自主發展中緩慢前行。2004年起,我國的核電發展戰略由“適度發展”變為“積極發展”轉變為“積極發展”,核電發展速度加快。
中核集團在認真分析國內外核能發展趨勢與經濟形勢的基礎上,結合我國核電發展規劃,認為以目前乏燃料後處理中試廠的技術水平和現在的發展速度,不能滿足核電發展的需求。
中核集團核電站乏燃料後處理產業以中試廠為技術發展的綜合實驗平台,以 200t/a 項目為啟動自主發展的示範工程,依託核電站乏燃料後處理重大技術專項以解決自主建設大型商業後處理大廠所需的關鍵技術,形成自主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格局;同時抓住機遇,以中法合作核循環項目為契機,力求儘快擁有配套核電的乏燃料後處理能力,從而加快我國的後處理能力建設,提高后處理技術和管理水平,縮短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時間。
據估算,到2030年,我國乏燃料產生量、累積量與離堆貯存量將分別達到2000噸、23500噸、15000噸。在2030年之後,乏燃料的離隊累積量與後處理能力加乏燃料離堆貯存,滿載負荷仍有一定缺口,年後處理量(1000噸)也遠低於乏燃料年生產量(2000噸)。
為緩解我國乏燃料管理壓力,保障核電的可持續發展,保障快堆燃料的供應,在開展中法合作核循環項目的同時,自主設計建造千噸級商用後處理廠。
實施手段是,以工藝和關鍵設備為重點開展後處理技術研發,整體推進安全、材料、自控和分析檢測等研究,依託放化大樓進行工藝改進研究,並通過中試廠積累運行經驗。
自主設計商用後處理廠項目將依託已開展的後處理科研項目的成果,充分借鑑中法合作核循環項目建設經驗,力爭在2040年前後建成我國自主研發設計的千噸級商用乏燃料後處理大廠。自主設計商用後處理廠的建設將進一步擴展我國後處理能力,並對提高我國後處理自主權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