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震預報

臨震預報

臨震預報的定義:對某地幾天以內,在較小範圍內可能發生的地震破壞性地震做出的預報叫臨震預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震預報
  • 外文名:Earthquake prediction
  • 原理:壞性地震做出的預報叫臨震預報
  • 缺點:地震的臨震預報還是沒有得到解決
  • 困難:石的強度是一種隨機的物理量
  • 儀器:高精度水準儀、經緯儀
臨震預報的困難,地震前兆,地電場和地磁場的變化,震情異常,波速異常,地下水位的變化,動物的異常反應,新疆地震臨震預報,1997年新疆伽師地震,1961年新疆伽師地震,遼寧地震臨震預報,政策檔案,

臨震預報的困難

一般說來,在大地震前,可以有上述一種或多種地震前兆出現,但反過來說,出現上述任何一種或多種前兆,都不一定發生地震,所以地震的臨震預報還是沒有得到解決的課題。從根本上說,唯一能直接說明地震可能發生的物理現象是地殼岩石的應力場分布以及岩石的極限承載能力,若能精確測量出地殼岩石的這種力學參數,原則上就可以解決地震預報的問題,這個想法說起來容易,目前實際卻上做不到。測量岩石的強度可以通過鑽取岩石芯樣來解決,問題是,人們目前只能對幾十公里厚的地殼表面鑽取數量有限的芯樣(一兩公里深度),這種芯樣不足以代表整個孕震區地殼岩石的力學性能,因為岩石的強度是一種隨機的物理量,沒有足夠的樣本,無法精確地獲取地殼岩石的極限強度數值。至於地殼內部的應力場,目前還沒有辦法進行測量。用鑽孔的辦法顯然不可以,因為鑽取孔洞的行為將改變所在部位的應力場,使測量手段(例如放置的應變感測器)測得的數據失去代表性,所以目前還沒有辦法取得深部地殼的力學數據。由於孕震區為體積達數十萬立方公里的龐大岩石塊體,其內部構造(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兩方面)不能滿足數學的連續性假設,並且邊界條件也十分複雜,輝山蘭狐認為即使取得了若干測量數據,也無法使用有效的數學分析模式,進而推測出斷裂的部位,工程力學上常用的有限元分析方式,未必能滿足對地殼應力場的數值分析。
我國在悠久的歷史中具有豐富的地震記錄,這對於認識地震的統計周期性具有重要意義。一般破壞性地震有幾百年到幾十年的孕震期,在孕育地震的地帶,在孕震期的末期,其地貌有可以測量的變化,例如由於孕震地殼隆起,地理坐標可能有變化,海拔高度也會有變化,這種變化用肉眼是識別不出來的,但現在使用精密儀器(高精度水準儀、經緯儀等)可以測量到其變化,以此為基礎,可以勾畫出地震可能發生的地區範圍,並可以指出在近期(幾年或更短的時間)內發生地震的危險性。一般說來,這種中長期預報是比較準確的,雖然不能指導人們躲避地震,但可以對房屋的抗震加固有指導作用。

地震前兆

現在人們關心的是臨震預報,也就是準確地指出地震發生的時間和地點,現在還作不到。雖然地震發生前可能有些前兆,但這些地震前兆同地震的關係並不緊密。現在人們掌握的地震前兆有:

地電場和地磁場的變化

地球本就有磁有電,由於地殼被擠壓時可能引起壓電和壓磁效應,可使地下的電流和磁場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是可以測量出來的,這一發現本給地震預報以很大希望,而實際上影響地電和地磁場變化的因素很多,現在還無法準確地從這些干擾因素中,把孕震引起的地電和地磁場效應區別開來。

震情異常

一般說來,即使是地震區,震級越大發生的次數越少,用統計方法可以算出某個地區地震震級和發生次數(頻度)的負相關的比例數(b值),在大地震發生前,有的地區這一比例數(b值)可能反常,邢台地震總結出來的“小震鬧,大震到”就反映了這一規律。海城地震發生前,小地震異常活躍,我國根據這一規律成功地預報出了海城地震的發生,但在唐山地震預報時,這一規律就失靈了。海城地震是典型的前震——主震型地震,遺憾的是,多數地震實例不是海城類型的,這次四川汶川地震在主震發生前就沒有明確的前震。國內有很多這樣的實例,那就是小震鬧了一陣後,偃旗息鼓,此後並沒有發生大地震。由此可見,震情異常的規律不具有普遍性,無法用來準確預報地震。

波速異常

由於震動在岩石中的傳播速度因所受壓力的不同而改變,孕震期間,地殼岩石所受壓力通常是逐漸增大的,從而使波速有所變化,這種變化是可以測量的。這也曾給地震預報帶來一定的期望,但深入的研究表明,並不是所有大地震發生前都有波速異常發生,這樣一來,這一前兆也無法在地震預報中得到有效套用。

地下水位的變化

1920年甘肅古浪——海原一線地下水異常噴出地面,當地老百姓說“海眼開了”,接著就發生了8.5級大地震,而1979年冬到1980年春,該地又一次“海眼開了”,地下水噴射一尺高,聲響幾十米外可聞,但這一次並沒有大地震發生。海城地震也有地下水位顯著變化的前兆,但實踐上也有許多實例說明(例如唐山地震),大地震前並沒有地下水位變化的前兆。

動物的異常反應

由於某些動物對於特定的物理現象感覺比較靈敏,所以在地震前,會有逃離、遷移、躁動等反映。動物的異常反應通常同聲音、地下水位、地熱變動、地磁和地電變動等因素有關聯,若沒有特定的物理前兆,則就不會有動物異常的前兆。

新疆地震臨震預報

我國曾兩次成功在新疆伽師發布臨震預報
臨震預報是一項世界性的難題。不準確的預報,給人們造成心理恐慌,擾亂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但突然降臨的大地震,對毫無準備的人們來說,將會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所以,我國在新疆伽師地區的兩次準確預報震驚了世界。

1997年新疆伽師地震

1996年底,國家地震局對1997年地震趨勢預測時,曾將新疆伽師地區劃為重點危險監視區,3月初地震專家們根據歐亞地震帶中西段7級地震活躍、1997年以來我國西部中強地震頻度之高為多年來所罕見、伽師地區地震序列衰減過猛、各項前兆異常指標突出並參考當地以往地震活動特點等,預測伽師震群仍將持續,有可能再次發生5至6級、甚至 6級左右地震,特別是3月20日至4月13日的時間段尤為嚴峻。當4月1日至4日接連發生3次4級以上地震後異常平靜,5日晚地震分析專家提出 1周內伽師震區將發生5至6級地震,並隨即向當地縣委緊急匯報,立即採取減災措施,通知各鄉檢查防震工作,要求民眾切不可住入危房,從而大大減輕了4月6日兩次地震襲擊造成的災情,取得顯著的減災實效。

1961年新疆伽師地震

新疆西部邊陲克孜勒柯爾克孜自治州及喀什地區歷來就是我國著名的地震高發地區之一,著名的地震有1895年的塔什庫爾乾 7級地震、1902年的阿圖什8.2級地震、1944年的喀什西南7級地震、1955年烏恰兩次 7級地震為首的震群、1974年阿克陶西7.3級地震、1985年烏恰東南7.4級地震之後又發生6.8級地震領銜的震群、1996年 3月阿圖什以東還發生過6.9級地震等。值得注意的是,1961年4月1日起伽師東部相繼發生以6.7級、6.8級地震為首的震群型地震,直至該年底尚未停息,持續時間長達9個月以上。
新疆西部位於帕米爾山東側,處於印度洋板塊歐亞板塊碰撞帶的西北向北突出部位,崑崙縫合帶與興都庫什縫合帶向北形變,區內構造非常活躍,既有反映歐亞板塊向南俯衝的東西向活動斷裂,又有北西向右旋、北東向左旋的活動走滑斷裂,應力高度集中,地震頻繁,復發周期較短,強震時有發生,災害較重。所以準確的地震預報顯得尤為重要。

遼寧地震臨震預報

我國成功在遼寧海城地區發布臨震預報
預報海城位於遼東半島南端。在地震發生前,我國地震部門曾經作出中期預報和短臨預報。早在1970年,全國第一次地震工作會議根據歷史地震、現今地震活動及斷裂帶活動的新特點,曾確定遼寧省瀋陽一營口地區為全國地震工作重點監視區之一。1974年6月,國家地震局召開華北及渤海地區地震趨勢會商會,提出渤海北部等地區一二年內有可能發生5一6級地震。不久,國務院就批轉了國家地震局“關於華北及渤海地區地震形勢的報告”。對7個省、市、自治區發布了地震中期預報。1975年1月下旬,遼寧省地震部門提出地震趨勢意見,認為1975年上半年,或者l一2月,遼東半島南端發生6級左右地震的可能性較大。與此同時:國家地震局也提出了遼寧南部可能孕育著一次較大地震。2月4日0點30分,遼寧省地震辦公室根據2月1—3日營口、海城兩縣交界處出現的小震活動特徵及巨觀異常增加的情況,向全省發出了帶有臨震預報性質的第14期地震簡報,提出小震後面有較大的地震,並於2月4日6點多向省政府提出了較明確的預報意見。4日10時30分,省政府向全省發出電話通知,並發布臨震預報。當晚19點36分,海城發生7.3級強烈地震,由於預報及時,有效地減少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可見臨震預報對於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至關重要。

政策檔案

2010年9月25日《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發布。意見稱,力爭在2020年做出具有減災實效的臨震預報。到2015年,破壞性地震發生後,2小時內救援隊伍能趕赴災區開展救援。
意見提出,到2015年,將基本形成多學科、多手段的覆蓋中國大陸及海域的綜合觀測系統,人口稠密和經濟發達地區能夠監測2.0級以上地震,其他地區能夠監測3.0級以上地震。並明確稱,到2020年,建成覆蓋中國大陸及海域的立體地震監測網路和較為完善的預警系統,地震監測能力、速報能力、預測預警能力顯著增強,力爭做出有減災實效的短期預報或臨震預報。
意見明確要求,到2015年,破壞性地震發生後,2小時內救援隊伍能趕赴災區開展救援,24小時內受災民眾基本生活得到安置。
意見強調,新建的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的建設工程,要按照高於當地房屋建築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設計和施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