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潼縣劇團成立於1953年2月,原名臨潼縣華清街業餘劇團,1981年8月,臨潼縣政府將臨潼二團並人臨潼縣人民劇團,改名為臨潼縣劇團。
基本介紹
基本介紹,所獲榮譽,
基本介紹
1953年2月米德才、馮吉俊等人成立“臨潼縣華清街業餘劇團”,米、馮二人分任正副團長。收學生45名,邊培訓邊演出。兩年後,這批學生成為演出骨幹。1955年初,秦腔名丑角楊寶喜(大麻子)偕趙雲峰、張全義、白毓中、楊卜民等10餘人由包頭返陝,參加“華清街業餘劇團”,加強了演員陣容。
1955年3月,經臨潼縣政府批准,在業餘劇團基礎上成立集體性質的“臨潼縣華清劇團”,演職員60餘人。米德才任團長,張全義任副團長,縣委派孫志信為黨支部書記。次年又從西安易俗社調來凌光民、楊實易擔任導演、教練,主要演員有:楊寶喜、盧新秦、秦益中等。劇團以本地民眾為服務對象,在本縣鄉鎮地區演出,主要劇目有《三滴血》《鍘美案》《安安送米》《生死牌》《破寧國》《關羽之死》《光復台灣》《木蘭從軍》《包公三勘蝴蝶夢》等。1956年參加陝西省第一屆戲劇觀摩演出大會,楊寶喜以演《三上殿》獲演員二等獎,張全義以演《挑袍》獲三等獎,楊卜民以演《拷寇》獲三等獎。 為培養接班人,1957年9月成立新生部。1960年9月,新生部與劇團合併,經調整領導班子和精減人員,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楊國楨任書記兼團長。常演的劇目有《劉胡蘭》《一家人》《兩顆鈴》《白毛女》《木匠迎親》《李雙雙》《戚繼光斬子》《牛郎織女》《煉印》等。1963年6月13日,渭南專署將下屬臨潼、藍田縣劇團合併為“渭南地區秦腔二團”,直屬渭南地區戲管會領導,址設臨潼,演出以臨、藍兩縣為主。
1969年2月28日,渭南地區將劇團劃歸臨、藍兩縣管理。1969年10月,臨潼縣政府在劇團原有人員基礎上招收學員40人,組成“臨潼縣人民劇團”。1981年8月,縣政府又將臨潼二團並人該團。改名臨潼縣劇團。經常上演劇目有:《三闖宮》《洪武鞭侯》《莫愁女》《狀元與乞丐》《鍘美案》《周仁回府》《黑叮本》《金碗釵》《奪錦樓》等。
所獲榮譽
1985年以大型現代戲《雞鳴店》參加西安市首屆戲劇節,獲演出一等獎,導演一等獎,劇本二等獎,音樂、舞美一等獎,演員李喜堂獲一等獎,何綏玲獲二等獎,余仙花、李青獲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