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潁抗敵後援會舊址

臨潁抗敵後援會舊址,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製造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潁抗敵後援會舊址
  • 地址:臨潁縣城關東街

位於臨潁縣城關東街。
下旬,中共黨員、漯河《警鐘日報》社駐臨潁記者姚健宇,督促國民黨臨潁縣政府聯合各機關團體及知名紳士,成立臨潁縣抗敵救國會。冬,在民運辦事處的協助下成立了臨潁縣抗敵後援會。抗敵後援會設在縣城東城隍廟(今縣劇團),縣立鄉村師範進步青年學生鄭林昌等三四十人紛紛參加。抗敵後援會建立後,姚建宇等中共黨員積極宣講黨的抗日政策,動員青年在國民黨統治區發動民眾,開展各種抗日活動。同時,中共黨員、縣立鄉村師範教師楚光甫和進步教師李計卿、谷林歌創辦《抗敵日報》,經常轉載《新華日報》、《大公報》《河南民報》、《警鐘日報》的抗日文章。抗敵後援會制定《臨潁縣抗日救國宣傳大綱》,建立抗日救亡宣傳隊,在城鎮鄉村散傳單、貼標語、出牆報、畫漫畫,演出話劇《放下你的鞭子》、《巾幗英雄》等抗日救國劇目,向城鄉民眾宣傳抗日,揭露控訴日軍侵華罪行,喚起民眾,同仇敵愾、抵禦外侮。利用“九·一八、一·二八”等國恥紀念日,開展募捐活動,把募集來的錢物集中起來寄往抗日前線,支援鼓勵抗日前線將士。
1938年秋,國民黨政府推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政策,抗敵後援會解散。但抗敵後援會多數骨幹在鬥爭實踐中得到了鍛鍊。在中共黨員動員幫助下奔赴抗日前線,一部分人被黨組織介紹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深造,為黨培養和輸送了一批幹部。抗敵後援會在臨潁的抗戰史上,寫下了閃光的一頁。
“郾上西”抗日民主縣政府舊址
位於市召陵區萬金鎮萬金張村。
1945年4月初,冀魯豫軍區第八團(又稱128團)渡過新,經西華縣的前、後邵村渡過了大沙河,到達了郾城縣、西華縣、上蔡縣交界地區,開展抗日活動。並在萬金張村宣布成立中共郾(城)、上(蔡)、西(華)縣委,同時成立“郾上西”抗日民主縣政府。郾上西縣即漯河市郾城縣、周口市西華縣、駐馬店市上蔡縣交界地區。5月27日,消滅了盤踞在五溝營鎮的偽暫編第八師,相繼成立了磚橋、華陂、五溝營、萬金、百尺等區政府,各區建立抗日武裝中隊,形成了以沙河以南、西平以北、平漢路以東、磚橋鎮以西為活動範圍的豫中第一個抗日民主縣政權。
該舊址已損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