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市文化體育局

臨滄市文化局成立於1980年8月,當年稱臨滄地區行署文化局。同年8月成立臨滄地區行署文化局黨組。1981年3月,成立文化系統團總支。1990年10月,成立地直文化系統婦女委員會。1992年,成立工會小組。2004年,臨滄撤地設市,臨滄地區行署文化局更名為臨滄市文化局。臨滄地區行署文化局黨組更名為臨滄市文化局黨組。目前,市直文化系統有8個黨支部,共有黨員78名。截至2007年末,全市已有文化機構133個,在職職工766人,其中,高級職稱13人,中級職稱134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滄市文化局
  • 隸屬部門:臨滄市人民政府
臨滄市文化局,工作成績,基礎設施建設在逐漸加強,舞台藝術作品異彩紛呈,社會文化事業欣欣向榮,“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順利實施,民眾文化活動欣欣向榮,文化市場、新聞出版、著作權管理,文物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入正常軌道,藝術研究成果逐漸顯現,

臨滄市文化局

臨滄市文化局成立於1980年8月,當年稱臨滄地區行署文化局。
同年8月成立臨滄地區行署文化局黨組。
1981年3月,成立文化系統團總支。
1990年10月,成立地直文化系統婦女委員會。1992年,成立工會小組。
2004年,臨滄撤地設市,臨滄地區行署文化局更名為臨滄市文化局。臨滄地區行署文化局黨組更名為臨滄市文化局黨組。市直文化系統有8個黨支部,共有黨員78名。
截至2007年末,全市已有文化機構133個,在職職工766人,其中,高級職稱13人,中級職稱134人。

工作成績

有20多個文化站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先進文化站”,有 5個圖書館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先進圖書館”或“文明圖書館”, 9個新華書店榮獲“先進集體”, 8個文化館榮獲“先進文化館”或“群文工作先進集體”。 臨滄市文化局也多次受到省文化廳、國家文化部的表彰獎勵。

基礎設施建設在逐漸加強

在近30年的民族文化建設工作中,臨滄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省文化廳等相關部門的指導和幫助下,通過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臨滄實施了“文化長廊建設工程”,貧困地區貧困縣“兩館一站”扶持工程和“百縣千鄉宣傳文化工程”。全市77個鄉鎮文化站,面積達到國家三級站標準的有36個。
在2005年全國文化站達標考評中,一級站12個,二級站4個,三級站26個。達標總數42個,占77個文化站的54.55%。
在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臨滄把加強村級文化建設作為滿足農村各族民眾享受文化娛樂權利的基本目標。全市925個村已經有村級文化室528個,業餘文藝宣傳隊364支,其中鎮康、滄源和耿馬三個邊境縣共有文化室137個,村級業餘文藝宣傳隊238支。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已經率先實現了村村有文化室的目標。

舞台藝術作品異彩紛呈

20世紀80年代,臨滄地區的舞台藝術主要是花燈和滇劇。在那個年代,花燈和滇劇事業都得到了迅速發展,曾經出現了一個繁榮興盛的新時期。到了90年代,花燈和滇劇逐漸被民族歌舞所取代。在眾多的少數民族歌舞中,又以佤族和傣族歌舞為重,這與臨滄重點打造佤族文化品牌密切關聯。
1994年,臨滄地區承辦了自建國以來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文藝盛會——第三屆滇西民族藝術節。在此屆藝術節中,臨滄推出的《阿佤人》榮獲十多項獎。其服飾展演節目還進入了中央電視台第255期《正大綜藝》欄目。
隨著茶葉產業的不斷興起,茶文化藝術也在臨滄逐漸形成氣候。1991年,鳳慶縣文化館創作表演了《鳳慶四季茶》,並於1992年參加第三屆中國藝術節風味食品街展演。1995年,雲縣創作了《雲縣五味茶》參與第三屆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展演,之後三年連續參加杭州國際西湖茶會展演。
2004年是臨滄撤地設市年,也是臨滄文化發展的轉折年。從2004年開始,臨滄文化全面進入蓬勃發展時期。
在2004年臨滄撤地設市的活動中,由臨滄舞台藝術工作者創作編排並上演的迎賓晚會——佤族環境舞蹈詩《縱情佤山》深受來自四面八方的來賓歡迎,其大型廣場文藝表演節目《山魂鼓魄》震撼了臨滄,感動了世人。繼臨滄撤地設市活動後,臨滄舞台藝術工作者又創作編排並上演了《司崗里狂想》、《七彩雙江》、《神奇的勐相耿坎》、《茶之歌》、《臨茶印象》和《情醉永德》等大型廣場文藝演出節目,為臨滄的大型節慶活動增添了光彩,也為宣傳臨滄,推介臨滄作出了積極的貢獻。這些大型廣場文藝節目的創作編排和演出,充分說明臨滄的舞台藝術水平已經走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在雲南省2006年新劇節目展演暨青年演員比賽中, 臨滄的佤族舞蹈詩《風舞佤山》引起了省城觀眾的強烈震憾。在來自全省各級院團25個參演單位的13台大型劇目,3台組台節目中,《風舞佤山》獲得了綜合銅獎和集體表演獎。同時還獲得劇作銀獎,作曲銀獎,舞美銀獎和編導銅獎等單項獎。
在中國臨滄第二屆茶文化博覽會開幕式上,臨滄舞台藝術工作者創作編排並上演了大型廣場文藝演出節目《臨茶印象》,其舞段《千人甩髮舞》創“上海大世界(中國之最)基尼斯紀錄”,得到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紀錄總部領導的現場見證,並由當地公正機關現場公證。就在開幕式現場上,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紀錄總部的領導宣讀了見證詞並向臨滄市人民政府頒發了證書。
2004年,臨滄組隊參加雲南省歌、舞、樂調演,所參加的節目佤族舞蹈《彩虹》獲銀獎,德昂族舞蹈《箍》獲銅獎,布朗族舞蹈《揮帕綺》獲優秀獎,拉祜族舞蹈《拉祜山寨之夜》獲優秀獎。
2006年,,臨滄又組隊參加雲南省歌、舞、樂調演,所參加的節目佤族蜂桶鼓舞《格哎格》獲金獎,佤族器樂演奏《祭祀舞樂》獲銀獎,拉祜族舞蹈《蘆笙舞》獲銅獎。同年,臨滄組隊參加雲南省酒歌大賽,所參加的節目佤族酒歌《佤族賀新房酒歌》獲金獎,佤族酒歌《水酒飄香》獲銀獎,佤族酒歌《龍潭水釀出的酒》獲銀獎,佤族酒歌《甜蜜的祝福》獲銅獎。
2007年,臨滄組隊參加“雲銅杯”雲南省第二屆青年歌手電視大賽 ,其參賽節目 《賀新房酒歌》(等可阿娥組合),榮獲大賽單項決賽原生態組銅獎。同年,田文忠、盧然凱、李向明等七位選手參加“愛我家鄉·唱響雲南”雲南旅遊歌曲歌手大賽,在決賽中,《會跳舞的黑頭髮》榮獲優秀獎;《阿佤新歌》榮獲特別獎;《月亮升起來》榮獲入圍獎。
2008年1月,臨滄市民族歌舞團參加雲南省委宣傳部和中央電視台聯合策劃的“迎新春雲南民族歌舞《春節大聯歡》文化系列活動”,其節目黑珍珠組合《月亮升起來》;舞蹈《木鼓歡歌》、《蜂桶鼓舞》;敬酒歌《佳林賽》;情歌《者然》被中央電視台按排在大年初一的新聞頻道上隆重推出。春節期間,雲南電視台也轉播了該組節目。

社會文化事業欣欣向榮

“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進展順利。
自2001年開始實施“農村電影放映工程”以來,臨滄率先在全省首家建立了市、縣(區)農村電影業務管理站,全力推進這一工程。通過近十年的努力,全市現有管理規範的40支農村放映小隊在3518個農村放映點免費放映,基本保證了每村每月看一場電影的目標。為了滿足少數民族對文化生活的需求,臨滄市農村電影業務管理站還專門成立少數民族語電影譯製組,用佤語、傣語、拉祜語和布朗語譯製了佤族、傣族、拉祜族和布朗族等少數民族語電影近百部。僅2007年,全市就完成農村電影放映21638場,觀眾達5088034人次,其中在市委新農村建設示範點放映電影2907場,放映少數民族語電影1882場,放映科教片14256場;譯製少數民族語(傣語、佤語、拉祜語)電影30部。在臨滄市防治愛滋病“六個一工程”系列宣傳“一點放映一場防艾電影”活動中,臨滄市農村電影管理站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積極開展工作,共投放影片《預防愛滋病》拷貝24個,在全市所有的農村電影放映點放映影片《預防愛滋病》3567場,超額完成了市防艾辦安排布置的防艾宣傳工作任務。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主管部門的關心扶持下,通過電影人的共同努力,全市農村電影業務管理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早在2002年,臨滄農村電影業務管理工作機制被省文化廳稱為“臨滄模式”在全省進行推廣。
2005年9月,市農村電影業務管理站被國家文化部、人事部命名為“全國文化先進集體”,並於10月2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表彰大會上受到表彰。
2006年12月,市農村電影業務管理站少數民族語電影譯製組被雲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民族語文指導委員會命名為“雲南省民族語文工作先進集體”,並於12月21日在昆明召開的表彰大會上受到表彰。
2008年3月,滄源縣農村電影業務管理站被中央宣傳部、國家文化部、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國家新聞出版局等國家四部委命名為“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並於3月21日在北京召開的表彰大會上受到表彰。
在“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的實施中,臨滄市文化局被國家文化部表彰為貫徹落實“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優秀組織獎單位,市農村電影業務管理站被評為全國先進集體,成為全省的典範。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順利實施

按照臨滄市人民政府的實施方案,臨滄建立了市、縣站點9個與雲南省中心聯網。其中市級中心一個,縣級中心8個。各中心分別組織開展資源收集、下載等日常共享工程業務工作,為建立鄉、村基層站點鋪就基礎,為全市各族民眾提供“不受時空、地域”的文化信息服務。
全市9個公共圖書館緊緊圍繞“採購抓特色、分編抓質量、保藏抓責任、輔導抓培訓、文獻抓開發、諮詢抓跟蹤、宣傳抓效應”的辦館方針,市圖書館、鳳慶縣圖書館、臨翔區圖書館等7個圖書館已經達到了“國家三級圖書館”的標準,臨滄市圖書館已被評為“市級文明單位”。
自改革開放以來,全市9個公共圖書館按照“機制創新、改善服務、增強活力”的辦館理念,一是推行全年365天天天開館,365行行行接待的開放服務制度,每周開放63小時,達到國家規定的最高標準。 二是建設“你無我有、你有我優”的特色藏書體系,制定出“寧可收集重、不得收集漏”的工作措施,多渠道徵集,收藏地方文獻。 為市直各單位及讀者查閱臨滄市資料提供方便。在此期間,市圖書館徵集收藏了雲南省志3種版本,全省12個州市志;102個縣縣誌等文獻。收藏地方文獻名列全省十六個州市前茅,2007年被雲南省圖書館評為一等獎。三是積極支持基層圖書館(室)建設,結合市委政府開展的“三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通過多渠道爭取到圖書5萬冊,先後支持建立77個鄉鎮圖書室;360個村文化圖書室,緩解了部分農民民眾“看書難”的困難。四是開發館藏文獻,編印《決策參考》、《文化信息》等信息資料,為各級領導提供決策參考。其次是編印農村實用技術資料,為臨滄市各族農民民眾普及提高科技水平提供服務,其中臨滄市圖書館與市科協、市扶貧辦聯合編印《臨滄科普之窗》每年6期;2萬份,分別向全市百個新農村建設村等基層提供服務。五是開展延伸服務。利用全國一年一度“圖書館服務宣傳周”、“全民閱讀月”、“學習.創新月”、“臨滄科普周”及“送文化下鄉”等有利時機, 為各族農民民眾和基層科技人員服務。 六是組織開展為特殊群體服務。除在圖書館內為科研等人員提供專項服務外,在館外開展為臨翔區戒毒所及為肢殘、盲人等特殊群體服務,其中臨滄市圖書館先後為臨翔區戒毒所送書千冊;為17名肢殘、盲人提供書書上門服務。七是開展文獻資源協作協調、共建共享。2007年4月成立了臨滄市圖書館學會,以市圖書館、臨滄教育專科學校為“龍頭”,組織實施全市文獻資源協作協調、共建共享工作,打破各自為政、條塊分割,有效地整合、開發文獻資源為臨滄市各項建設和廣大讀者提供公共均等化服務。八是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制定的工作標準,打牢辦館條件、基礎業務、讀者服務、業務研究、輔導、協作協調、管理5大項指標,打牢各項基礎業務建設,促進圖書館工作的規範化、正規化。

民眾文化活動欣欣向榮

改革開放30年來,臨滄的民眾文化活動一直開展得熱火朝天。
臨滄市文化館在開展民眾文化活動的工作中,做了大量的行之有效的民眾文化輔導工作,特別是臨滄撤地設市後,臨滄的民眾文化活動可謂是走向了欣欣向榮的良好局面。
2004年張雁梅版畫作品《再生》獲全國第13屆“群星獎”紀念獎;《爬系列之一·之二》入選建國55周年雲南美術作品展獲三等獎;傅東雲雕塑作品《母儀》、黃國大國畫作品《都市》入選建國55周年雲南美術作品展。
2005年市文化館幫助市殘聯策劃、培訓特教學校演出隊伍,演出隊參加全省殘疾人文藝調演,舞蹈《春播樂》獲二等將;獨唱《媽媽的眼睛》、《金色的木鼓敲起來》分別獲三等將。
2007年,由臨滄市文化館輔導並編排的市特殊教育學校參加全省第五屆殘疾培智學校文藝調演節目,布朗族舞蹈《布朗女》榮獲金獎;佤族舞蹈《肚鋩舞》榮獲銀獎;聲樂《山中少年》榮獲銅獎。同年,由臨滄市文化館輔導的臨滄老同志滄江合唱團參加《雲南省第二屆“金秋風采”舞蹈大賽》,其節目《拉祜山寨新面貌》獲二等獎。
2007年李新、戴鳳書、譚垂浩的書法作品入圍首屆中國移動杯中央企業書畫大賽獲入圍獎。同年,在雲縣“瀾滄江啤酒節”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展活動中,蔣濤的攝影作品《雄師》獲二等獎;秦益的攝影作品《五老山晚霞》獲三等獎;姚泰成的書法作品獲二等獎、李新的書法作品獲三等獎。
2007年張雁梅版畫作品《生生不息·一》入選雲南省第八屆版畫展。
文化館攝影工作室的李進,創作成果頗豐,2004年作品《飾》入選“雲南省攝影家作品展”;2005年作品《種旱谷》獲“首屆中國·雲南·滄源‘佤山情’攝影大賽”金獎。《憩》獲優秀獎;《金秋時節》、《吸引》、《悠悠往事》、《織》、《司崗里狂歡節》獲入選獎。作品《羽》入選《雲南省攝影家作品集》。2006年作品《司崗里澡堂會》獲“首屆雲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作品雙年展”佳作獎。2007年作品《老姐妹》參加“雲南省民族服飾攝影作品大賽”獲三等獎。《竹編吊橋》入選“雲南省古橋、古路、古驛站攝影展”。

文化市場、新聞出版、著作權管理

及“掃黃打非”工作成果顯著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臨滄市文化市場、新聞出版、著作權管理工作,以“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根據市委、市政府“建設以佤族文化為主要特色的臨滄民族文化,依託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民族文化產業”的部署要求,按照“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兩手抓兩手硬的方針,一方面積極扶持培育既有民族文化特色區位優勢、又有市場競爭力的文化產業,為全市文化市場及新聞出版業增添活力,努力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不斷提高文化產業在全市國民經濟的發展地位;通過政府職能的轉變,實現了以開放促發展,以服務促管理,以規範管理促繁榮,始終保持先進文化方向的文化市場目標化管理。改革開放以來,臨滄經濟社會得到了健康快速的發展,呈現出了社會進步,邊疆穩定,民族團結、人民安居樂業的大好局面。全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逐步走向了繁榮,文化市場也在不斷發展壯大。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08年5月,全市共有文化市場經營單位 1319戶,從業人員3944人。其中有:歌舞娛樂場所 (含綜合性娛樂活動場所、音樂茶室迪高廳)340戶,印刷複印經營點195戶,營業性網咖 107戶,音像製品經營點303戶,書報刊電子出版物零售點60戶,民族民間文藝演出團隊 22個,其它文化市場經營點(含藝術培訓中心,檯球經營點,營業性棋牌室、工藝美術)229戶。較之過去有了一定的發展。另一方面進一步加強文化市場隊伍建設,運用法律法規實現對文化市場的有效依法管理,堅持不懈地開展“掃黃”“打非”集中行動,為文化市場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發展空間。
“掃黃”“打非”工作是一項長期的而且涉及面廣、影響大、政治性強的系統工程,為確保國家文化安全,淨化社會文化環境,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我市紮實有效的組織開展了“掃黃”“打非”一系列專項治理行動,並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受到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好評。據不完全統計,市“掃黃”“打非”辦共組織市、縣(區)“掃黃”“打非”成員單位聯合專項治理檢查上萬次,共組織查繳銷毀各類非法出版物30多萬件(冊、盒、片、張);查獲有害信息500多條;依法查處違法違規案件300多件。嚴厲打擊了全市範圍內的“黃、賭、非”等危害社會、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的違法犯罪活動,淨化了全市社會環境,為促進我市兩個文明建設、打擊侵權盜版“保護智慧財產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全市文化市場、新聞出版、著作權管理及 “掃黃”“打非”工作,取得較好的工作成果。 文化市場管理工作自2005年以來連續三年被省文化廳表彰為先進集體。
2001年4月,臨滄地區文化市場管理科被評為2000年全省“‘掃黃’‘ 打非’先進集體”。
2002年4月,雲縣文化市場稽查隊被評為2001年全省“‘掃黃’‘ 打非’先進集體”。
2003年4月,臨滄縣文化市場稽查隊被評為2002年全省“‘掃黃’‘ 打非’先進集體”。
2004年4月鎮康縣文化市場稽查隊被評為2003全省“‘掃黃’‘ 打非’先進集體”。
2005年4月,臨滄市文化局被評為2004年全省“‘掃黃’‘ 打非’先進集體”。
2006年,市文化局市場稽查隊被評為全省文化市場管理先進集體,受省文化廳表彰。同年,市文化局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經省、市檢查考評,獲二等獎,受市人民政府表彰。
2007年,市文化局市場(新聞出版)科被雲南省“‘掃黃’‘ 打非’”辦公室表彰為“‘掃黃’‘ 打非’有功集體”;設在臨滄市文化局的“‘掃黃’‘ 打非’”辦公室也獲得了“‘掃黃’‘ 打非’”工作一等獎;消防安全工作獲市人民政府表彰二等獎。

文物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入正常軌道

為認真貫徹落實“民族文化保護工程”,臨滄市於2000年出台了《臨滄地區貫徹〈雲南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的實施意見》,完成了《民歌集成》、《民舞集成》、《鳳慶民間器樂集成》、《中國民歌集成雲南卷》(臨滄部分)、《臨滄地區文化志》(初稿)等工作,出版了《山魂鼓魄》、《佤山風》VCD光碟、《臨滄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雲南佤族民間歌舞》和《秘境臨滄之秘》等書,表彰命名了一批民族民間文化之鄉和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在全面普查的基礎上,經過專家評審認定,公布了縣級保護名錄948項,市級保護名錄201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9項。“滄源佤族木鼓舞”、“臨滄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2個項目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
截至2008年,全市有滄源崖畫、廣允緬寺和耿馬石佛洞遺址等3項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有鳳慶文廟、班洪抗英盟誓址、勐旺白塔和臨滄西白塔等4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9項,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7個。全市共有館藏文物古蹟1862件,其中,有國家一級文物3件,二級文物4件,三級文物19件。這些文物古蹟,市文物管理所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時機進行實物和圖片展出,為廣大市民了解臨滄的寶貝提供了平台。
2004年11月,市文物管理所在撤地設市慶典活動期間,在市財政局舉辦“撤地設市文物展”。次此展覽調撥了全市文物藏品129件、徵集社會流散文物28件,共157件分別以文字、圖片、實物等形式展出,充分展示了我市豐富的文物資源,弘揚了臨滄優秀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
2006年4月,市文物管理所在臨滄首屆茶博會期間舉辦“茶馬古道茶文化”展,此次共展出物品近500件,其中臨銳祥責任有限公司319件,市文物管理所178件。參展的物品有生活生產用具、茶具、茶品、馬哥頭用具、民族服飾等,參觀人達10萬人次。
2006年6月,為迎接中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臨滄市文物管理所和臨翔區文物管理所共同舉辦“保護文化遺產 守護精神家園”為主題的文化遺產大型圖片展。此次共展出圖片200多張,參觀人達8萬人次。
類似上述展覽,臨滄市文物管理所每年都在開展,並且取得了顯著的效果。臨滄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正在緊張有序的進行。通過實施民族文化保護工程,開展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普查,進一步摸清了我市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基本情況,為我市打造佤族文化品牌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

藝術研究成果逐漸顯現

市藝術研究所原來一直與局機關藝術科合署辦公,直到2002年才從局機關中分離出來。
在多年的藝術研究工作中,藝術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都在盡力挖掘臨滄民族文化,潛心研究民族文化藝術,而且還取得了較為可喜的成績。
從1996年開始至2006年編輯出版《臨滄文化》近30期,為研究臨滄民族文化的人們提供了一個發表自己見解的平台。通過藝術研究所多年的努力,收集並編輯完成了《臨滄民歌集成》、《臨滄民舞集成》、《中國民歌集成雲南卷》(臨滄部分)、《臨滄地區文化藝術志》(初稿)等工作。還編輯出版了《山魂鼓魄》、《佤山風》VCD光碟、《臨滄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雲南佤族民間舞蹈》和《秘境臨滄之秘》等書。
藝術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還創作了許多大型廣場演出節目的文學台本和快板、說唱、小品等舞台藝術作品,供市內外演出團體演出,其中音樂作品尤甚。象《山魂鼓魄》、《司崗里狂想》、《七彩雙江》、《茶之歌》、《臨茶印象》和《情醉永德》等大型廣場文藝演出節目的音樂基本上都是藝術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創作的。這幾年,藝術研究所還組織創作人員根據臨滄民族民間的音樂素材,創作了酒歌、情歌、兒歌、勞作歌、打跳歌等近50首。同時對流行於民間的民族歌曲進行了收集、整理、翻譯,並編成《臨滄民族歌曲精選109首》。市藝術研究所創作研究員、國家二級作曲李柏松因為創作成績顯著,榮獲臨滄市第二屆創業獎二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