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大雪

《臨清大雪》是明末清初詩人吳偉業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寫作者北上京師在臨清道中所見所感,含蓄深沉地表達了勉強北上的複雜心情。前兩句寫詩人由眼前北上的風雪看到自己“裋褐疲驢帽帶”的令人可憐可嘆的身影,更覺可悲無奈。末兩句詩含意卻隱晦,婉轉地表達了自己勉強無奈的心情。全詩感情悽愴,意境冷寂。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臨清大雪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清詩三百首》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吳偉業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臨清大雪1
白頭風雪上長安2,裋褐疲驢帽頻寬3
辜負故園梅樹好4,南枝開放北枝寒。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臨清:州名。在山東省西北部,鄰近河北省。明清時為州,現為臨清縣。
2.白頭:作者自稱,當時他四十四歲。形容已年老體衰。長安:中國古都。今陝西西安市。漢、唐等十個朝代都定都於此。這裡作為首都的代稱,實指清都北京。
3.裋(shù)褐:粗陋的布衣。寬:鬆緊之松。
4.故園梅樹好:指家鄉太倉的“梅村”梅樹繁茂。此句亦有以“故國”代故國之意。

白話譯文

我已白髮蒼蒼,卻冒著暴風雪,去了首都,一路上穿著粗糙的衣服戴著寬大的帽子騎著疲倦的驢子。
我很遺憾地背對著家裡園子裡的開花開得很好的梅樹,南邊的樹枝已開花、北部的枝條還是寒冷的。

創作背景

身際國變的吳偉業,作為明的遺臣,雖心不情願卻萬般無奈而屈節仕清。他從此陷入了無法排遣的精神痛苦中愧悔自貴,抑鬱無歡。其詩風也隨之發生陡變,由原先才華艷發、清麗芊綿的風致,一改而為激楚蒼涼、含蓄蘊藉的格調。這首詩即作者於順治十年(1653),應清廷徵召赴京時在臨清(今屬山東)道中所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表現了作者身不由己,勉強北上的複雜心態。
開頭兩句是對眼前景物的實寫。作者自謂已年老體衰,故稱“白頭”依照常情,蒼頭華發,正應遊子作歸鄉計,所謂“舊路青山在,餘生白首歸”(劉長卿《北歸次秋浦界清溪館》)。而詩人卻不得不離鄉遠遊,大風雪北上京城,這情事何其乖舛悖謬。況且,同是辭親入都,他自然地會想起十八年前的情形。那一年他二十三歲,進京赴試,捷會元鼎甲,並榮受崇禎帝的殊寵,特撤金蓮寶燭,花幣冠帶,賜歸里第完姻”(鄭方坤《國朝名家詩抄小傳》卷一)。那時節,返京途中,詩人何等心志高遠春風得意,然而,這種如花似錦的日子不過曇花一現。明亡後他曾與侯朝宗相約終隱,更寫下了“寧同英國死,不作襄城生”(《吳門遇劉雪舫》)的詩句。但是,他雖然十分景仰那些抗清英雄和遺民們的高風亮節,卻心嚮往之而不能至。清朝政府的多次徵召,加之“老親懼禍,流涕催裝”(《與子暻書》),使他徬徨之餘最終還是“扶病出山”(《梅村先生年譜》)在人生途程上跨出了“萬古慚”、“為後世儒者所笑”(《與子暻書》)的屈辱的一步。如今,他正踽踽獨行在慢天風雪的舊時路上。風物依舊,而江山易主。想到遭逢喪亂,閱歷興亡,又經受如此沉痛的精神折磨和思想重負,人何以堪儘管昊偉業其時才四十四歲,可他分明覺得自己已經老了,成了苟活於世的一個白頭衰翁。在砭人肌骨的風天雪地里,天冷,更覺心冷。他顯見地日漸瘦損了。那“裋褐疲驢帽頻寬”的身影既令人堪憐,亦復可悲。
末二句則委婉地抒寫了作者的故國之思和身世之感。面對千里冰封的北國風光,詩人愈加懷戀那風酥雨膩的江南景致故園梅樹”,指其家鄉太倉之“梅村”。詩人在《鹽官修香海問詩於梅村,村梅大發,以詩謝之》中曾寫道:“種梅三十年,繞屋已千樹。飢摘花蕊食,倦抱梅影睡梅樹已成了他過去的隱居生涯的象徵,現在,這一切都不復再睹。慢步行走於異鄉雪野,他自然要眷念“故園梅樹好”了。
“故園”一詞在古代漢語中與“故國”義通“辜負故園”實際是辜負故國”的代用語,其中仍暗寓著作者對自己軟弱失節的仟悔,特別詩的末句表達詩人心曲更加明白。“南枝開放北枝寒”,語本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種春風有兩般”(《摭異》)。清朝後來的文字獄發現詩中將“南”“北”對舉了寫,便會獲罪殺頭甚至誅滅九族的。可見,在當時人心目中,以南”喻明、以“北”喻清,自是彼此神會不言自明聯繫到古詩十九首》中即有“越鳥巢南枝”(《行行重行行》)的詩句,作者所寄託的眷懷故國之情是顯而易見的。“北枝寒”,表明作者對應詔仕清打心裡多么地不情願啊!同時心存疑懼,此去正不知被命運拋向何處,前途未,凶多吉少,思之愈覺心冷。此詩詩章雖短,而語淺情濃,意蘊豐厚,是頗為耐得細細咀嚼反覆吟味的。

名家點評

現代詩人、書法家霍松林《歷代好詩詮評》:此詩乃清廷徵召,勉強北上途中所作。三四兩句極深婉有致。

作者簡介

吳偉業(1609—1672),字駿公,號梅村,別署鹿樵生、灌隱主人、大雲道人,太倉(今屬江蘇)人,明崇禎四年(1631)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左庶子等職。明亡後隱居不出,清順治十年(1653)被迫應詔北上,次年被授予秘書院侍講,後升國子監祭酒。順治十三年(1656)底,以奉嗣母之喪為由乞假南歸,此後不復出仕。詩詞文曲均有較深造詣,與錢謙益、龔鼎孳並稱“江左三大家”,又為婁東詩派開創者。長於七言歌行,初學“長慶體”,後自成新吟,後人稱之為“梅村體”。有《梅村家藏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