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清十景
- 地理位置:山東省臨清市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臨清市位於山東省西北部,漳衛河與古運河交匯處,與河北省隔河相望。臨清歷史悠久,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2006年,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認定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臨清十景:鳳嶺锺英、東郊孤松、塔岸聞锺、鰲磯凝秀、泥寺春...
臨清市民族實驗中學始建於公元1755年(乾隆二十年),冠名為臨清清源書院(“書院荷香”曾是臨清十景之一)。1904年廢科舉倡新學這裡是州立師範學堂,1919年學校更名為山東省省立第十一中學。著名詩人臧克家、著名學者吳秋輝、張元亨、趙望雲...
臨清民居是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的典範之一,位於臨清市城區運河沿岸。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臨清民居包括冀家大院、朱家大院、汪家大院、趙家大院等眾多民居。大部分為明、清時期建築。古樸凝重的建築風格,淳厚濃郁的民俗情調,顯示了中國古代...
戰國時期,臨清改屬趙國。秦,行郡縣制,屬東郡。西漢初,始建清淵縣,先隸巨鹿郡,後屬魏郡。三國魏、晉,屬冀州陽平郡。十六國後趙,於建平元年(330年),改清淵置臨清縣,屬司州建興郡。臨清縣名始於此,後廢。北魏太和二十一...
臨清箍桶巷位於臨清市老城區古運河畔的老街巷中,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清箍桶巷現長500餘米,寬3米 左右。基本信息 臨清素有三十二趟街、七十二條巷子之說,這與《金瓶梅》一書所寫“臨清是個熱鬧大碼頭去處,商賈往來之所,車輛...
臨清清真寺原有3座,位於古運河東岸的順河清真寺。山東臨清清真寺,因疏浚衛運河,於1968年拆除無存。歷史沿革 山東臨清清真寺,因疏浚衛運河,於1968年拆除無存;位於羊頭鍋街北端的東禮拜寺,建築規模較小;規模較大、保存完整者當...
臨清竹竿巷位於臨清市古城區運河沿岸,巷長約1000米 ,巷寬3米 左右,因明清時期竹木器加工而得名,現為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概述 臨清竹竿巷位於臨清市古城區運河沿岸,現為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清竹竿巷竹竿巷長約1000米 ,...
臨清大寧寺,坐落在臨清商場街,衛運河東岸,為山東省較為有名的佛教寺院,山東省“和諧宗教活動場所”。臨清大寧寺 為進一步保護古運河文化遺產,展現運河文化底蘊,經臨清市民宗局、市文廣新局、市佛教協會的共同努力,積極爭取,大寧寺...
臨清文化中心位於山東臨清溫泉路以南,大劇院以東,曙光路以西,濟津河以北,規劃占地面積8.71公頃,總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總投資1.8億元。臨清文化中心由規劃展覽館、文化館、博物館、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季羨林先生紀念館、張彥青...
清真東寺,位於臨清市城西衛運河東岸,與北禮拜寺隔路相對。始建於明成化元年(1465),占地面積1萬多平方米。歷史沿革 清真東寺位於臨清市城西衛運河東岸,與北禮拜寺隔路相對。是臨清三大名寺之一。始建於明 清真東寺始建於明成化元年...
村名來歷 相傳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首戶陳姓由外地遷此落戶,臨清十景之一“東郊古 松”即此,古松周圍為陳姓墳地,看墳地的人在墳地西南處建村,後村東人家漸次遷來集居,形成村莊後命名“陳家墳”,今簡稱“陳墳”。
可以說,李基和創建的紅螺館,一時成為臨清才子聚集之地,成為當地的文化中心。李基和在臨清任職期間,還做過一件十分風雅的事,就是首倡擇舉並遴選了臨清“十景”,當時稱之為“清淵十景”(今稱“臨清老十景”)。李基和為此還專門...
1935年《臨清方誌》載:“陳家墳村東陳氏塋內,有松一株,黛色參天,蔚然深秀”,“老乾輪囷,實為巨觀”。以“東郊孤松”之名,列入“臨清十景”。五樣松的葉有米粒、竹蔑 、針、刺、喇叭5種形狀,故稱"五樣松"。有人說此松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