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五洞橋

臨海五洞橋

五洞橋即新橋,在臨海大洋街道新橋頭村,位於新橋頭村與曹家、山下村之間。橋始建於明景泰間(1450~1456年),為一遊方僧人籌資修造。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被大水所毀,翌年由里人章維新、張正禮等發起重建,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落成。同治四年(1865年)又曾重修。2001年2月18日,臨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臨海文物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名稱::臨海五洞橋
  • 所在地::臨海市
  • 建造時間::明景泰間(1450-1456年)
簡要介紹,詳細介紹,

簡要介紹

1  五洞橋即新橋,在臨海大洋街道新橋頭村,位於新橋頭村與曹家、山下村之間。橋始建於明景泰間(1450~1456年),為一遊方僧人籌資修造。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被大水所毀,翌年由里人章維新、張正禮等發起重建,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落成。同治四年(1865年)又曾重修。2001年2月18日,臨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臨海文物文物保護單位”。
11

詳細介紹

五洞橋為臨海僅存的五孔型石拱橋,長方形塊石砌置,拱券作分節並列結構。橋的跨度南四孔基本一致,而北一孔則相對較小。橋全長75米,寬4.1米,高4.8米。橋面隨拱券略呈波浪形,兩側設望柱與護欄,望柱共36對。每根柱頭雕刻猴或蓮花等,蓮花樣式繁複,有仰蓮、覆蓮,還有蓮蓬,含苞。雕刻手法既有圓雕、浮雕,又有深刻,淺刻。造型豐富優美,工藝精湛細膩。護欄欄板大多尚存,以中間為界,北截多刻博古、走獸等圖案,南截均為素麵,兩端各雕有一對石象。橋的第三孔兩面欄板外側各鐫二大字,東為“新橋”,西曰“福星”。西面二望柱上還分別刻有“信士趙明望妻顏氏助錢二千”、“信女徐門張氏須男加斌助錢”等字樣。
橋的北面原有橋亭,今已折毀,僅殘留的山牆上還嵌有六塊碑石。一是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的《重建新橋碑記》,寬74厘米,高因碑的下部立於牆的夾弄中而不詳,文計12行,楷書,字徑3厘米。二是重建新橋募捐碑,共五塊,首塊額稱“廣種福田”,其它的均刻捐助者的姓名和所捐錢數。五塊碑石的大小相同,高2.10米,寬0.76米。碑的下部字跡,因自然風化已漫漶不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