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河盜龍

臨河盜龍

臨河盜龍是白堊紀晚期小型肉食龍類的一種獵食性恐龍,屬馳龍類。生活在大約8000萬年前的中國內蒙古巴音滿都乎地區。

臨河盜龍是在晚白堊世居住在中國的dromaeosaurid 恐龍的一個。2010年被徐星及其同事命名,其中包含了物種Linheraptor exquisitus。這種像鳥一樣的恐龍長度不到2米(6.5英尺),在內蒙古發現。它是從一個單一的,大部分是完整的骨架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臨河盜龍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蜥形綱
  • :蜥臀目
  • 亞目:獸腳亞目
  • :馳龍科
  • :馳龍屬
  • 分布區域:巴音滿都乎
說明,分類,特徵,生存時代,化石被發現,滅絕原因,研究意義,

說明

臨河盜龍是一隻鳥類獸腳亞目恐龍。它是一種長約1.8米(5.9英尺)長的肉龍骨,,重約25千克(55磅)。在這個規模上,臨河盜龍本來是一個快速而敏捷的捕食者,也許是捕捉角龍。像所有的龍骨龍一樣,它有一個長長的頭骨,一個彎曲的脖子,每隻腳上有一個擴大的趾爪和一條長長的尾巴。臨河盜龍是雙足和肉食性的。大的腳趾爪可能被用來捕捉獵物。

分類

在其姊妹分類中,臨河盜龍被認為與Tsaagan mangas關係最密切。臨河盜龍和Tsaagan是中基性和衍生的dromaeosaurids之間。兩人分享幾個頭骨的細節,其中一個大型的上頜孔 -上頜骨的開口,上頜骨 - 缺乏各種特徵,如更多的衍生的dromaeosaurids,如Velociraptor。信通 2011和Turner,Makovicky和諾雷爾(2012)認為,臨河盜龍屬exquisitus是的同物異名白魔龍屬曼加斯,但是許,皮特曼等人。(2015)通過回應利用新的和現有的臨河盜龍解剖細節提出的反駁來拒絕這個同義詞。臨河盜龍的專題描述正在準備中

特徵

臨河盜龍體長大約2.5米,體重約25公斤,是一個奔跑能力很強,非常敏捷的獵食性恐龍。從演化角度看,它代表後肢細長的原始馳龍類和相對粗壯的進步馳龍類當中的過渡環節。

生存時代

“臨河盜龍”生活在8000萬年前的巴音滿都乎地區。由於特異的埋藏方式,這一地區已成為中國白堊紀晚期最重要的恐龍化石點之一。

化石被發現

一個由中國科學家領導的國際聯合古生物學考察隊在內蒙古發現一件保存完整的小型獸腳類恐龍化石。這件被命名為“精美臨河盜龍”的化石被確定為馳龍類的一個新屬種,也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好的白堊紀晚期小型肉食龍類標本之一。據悉,由內蒙古龍昊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教授譚琳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領導的國際聯合古生物學考察隊於2008年至2009年度對內蒙古臨河巴音滿都乎地區出露的上白堊統烏蘭蘇海組地層進行古生物學調查時,發現了這件小型獸腳類恐龍化石。
臨河盜龍臨河盜龍

滅絕原因

不同於中國境內其他的恐龍化石點,這裡的恐龍化石保存在風成岩中,一般推測是白堊紀時期的沙塵暴殺死了“臨河盜龍”並且埋藏了它們的屍體。因此在這裡發現的恐龍化石保存得異常精美,有些甚至保存了恐龍當時的生活姿態。

研究意義

科學家表示,戈壁地區每年都有大量的化石出露,如果不及時採集就會風化並最終消失。非常幸運的是這件化石被及時發現和採集,為科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對這一類群的深入研究將有助於對鳥類起源的理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