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沭縣南古莊

南古鎮位於沭河兩岸,東靠縣經濟開發區,西接市經濟開發區,轄15個行政村,4.5萬人,總面積60.3平方公里,耕地5.2萬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臨沭縣南古鎮
  • 行政區類別:村
  • 下轄地區15個行政村
  • 面積:0.3平方公里
  • 人口:4.5萬人
簡介,建設,

簡介

南古鎮位於沭河兩岸,東靠縣經濟開發區,西接市經濟開發區,15個行政村,4.5萬人,總面積60.3平方公里,耕地5.2萬畝。沭河、分沂入沭河縱貫全境,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全鎮種植各類蔬菜2萬畝,是魯東南最大的蔬菜加工基地,有“山東脫水蔬菜第一鎮”之美譽。
地理位置優勢,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完善。北臨327國道,東依S225省道,沭郯路、濱海街、乾梅路、青石路交匯報於此。距臨沂機場20公里,白塔埠機場50公里,京滬高速公路20公里,兗石鐵路30公里,距連雲港80公里,日照港100公里。
工業經濟發展迅猛,全鎮已初步形成了以脫水蔬菜、五金工具、日用搪瓷、化工化肥、鋁製品加工等五大支柱產業。全鎮現在規模以上企業18家,有自營出口權的企業8家,出口產品達200多個種類,年自營出口額超過8000萬美元。
年初,規劃實施了南古鎮萬畝農業開發區,現在入園企業達4家,用地2000畝,鎮政府已投資200多萬元進行相關配套設施建設。特色農業發展迅速,目前全鎮已建成葡萄、蒙山紅桃、牛蒡等農業示範基地個,特種養殖業以奶牛、狐狸、貉子為主,湧現出專業養殖村7個,養殖大戶780餘家。

建設

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已建成“三縱六橫”的整體框架,在規劃、開發、建設、管理等方面都實現了新的突破,一個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美麗富饒的小城鎮正在崛起。
精神文明建設及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健康發展,社會環境良好,人民安居樂業。
在臨沭縣蛟龍鎮後蛟龍村村民胡寶光家門口,斜躺著一塊一平方米見方的紅色石碑。石碑碑文詳細的記載了:“年代、現代、保存範圍、正房五間、建設控制地帶、房屋以外五十米。1940年初,八路軍115師先頭部隊與山東縱隊隴海支隊會合,一舉攻克了魯南郯東北重鎮南古莊,建立了臨沭抗日民主政權。之後,濱海區蛟龍灣、朱范等村鎮成為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山東戰工會、八路軍115師師部、山東縱隊、山東軍區、濱海軍區、大眾日報社、新華社山東分社、濱海地委行署等黨政軍重要領導機關所在地,時稱‘紅色小延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