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1938年初,日軍沿津浦路和膠濟路繼續南侵,兵分兩路進窺徐州。臨沂系魯南重鎮,距台兒莊90公里,為徐州東北的屏障。如臨沂失守,日軍則可由青島直趨台、徐,威脅隴海、津浦兩路的安全,其戰略地位至為重要。第5戰區的李宗仁司令長官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定將臨沂地區的防務交由龐炳勛第3軍團擔負。以如此兵力來抵擋裝備精良的日軍坂本支隊極為勉強,李長官於是又命令剛編入5戰區序列的張自忠第59軍緊急開赴臨沂以增強該方面的防禦力量。
戰役經過
日軍一攻臨沂
1938年3月2日,第59軍接到命令後,軍長張自忠親自率部出征,晝夜強行軍趕到臨沂,為贏得戰機,59軍在到達沂水後沒有休整,14日凌晨,張自忠即指揮全軍暗渡沂水,向日寇“鐵軍”的精銳第5師團右側背發起攻擊,在亭子頭、大太平、申家太平、徐家太平、沙嶺子等處突破敵防線。敵初不及料,損失慘重,一夜之間,殲敵逾千。59軍同敵人展開了激烈地爭奪戰、肉搏戰,至17日凌晨4時,59軍勝利攻克日軍全部主陣地。同日,龐炳勛抓住有利戰機,率部猛襲日軍側背,有力地配合了59軍的正面攻擊。18日,張、龐兩軍從東南西三面夾擊日軍,經過三晝夜血戰,終將渡河的日軍第11聯隊第3大隊擊潰,並殲其大部。59軍終於完成了反擊的任務,但是自身傷亡6000餘人,斃傷日軍2000餘人。臨沂勝利訊息傳出後,曾得到蔣介石和李宗仁的傳令嘉獎。
日軍二攻臨沂
第5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上將判斷日軍暫時無力組織大規模進攻,臨沂短時期內可保無慮。遂於3月20日抽調59軍西開阻擊日軍瀨谷支隊。3月21日,日軍坂本支隊在經過短時間整補且得知臨沂分兵的情況後,又展開了攻勢作戰。此時第3軍團兵力單薄,且又未經補充,在日軍面前只能節節敗退。對此,第3軍團軍團長龐炳勛上將急電蔣介石,請發援兵。蔣介石在得到電報後於23日9時許電令59軍返回臨沂與第3軍團再度合力抗擊坂本支隊。經過激烈戰鬥,中國軍隊損失慘重,臨沂形勢再度告急,111師333旅和第13軍騎兵團緊急增援臨沂。正在危機時刻,日軍為了增援台兒莊,突然開始撤退,臨沂形勢終於得到了緩和。
日軍三攻臨沂
4月11日,日軍第5師團在得到了第114師團150聯隊1個大隊和獨立第5混成旅團2個大隊的增援後,即著手以第9旅團為基幹編組國崎支隊,準備對臨沂再次展開攻擊。張、龐兩部以殘破之師占領城外陣地頑強阻擊。至18日,臨沂被敵三面包圍,形勢危急。4月19日晨,臨沂外圍陣地被悉數摧毀。堅守城內的中國軍隊與日軍奮力拚殺,在經過1天的巷戰後,第231團損失近千,加上之前的損失,已基本喪失戰鬥力,遂在掩護了保全團撤退之後也乘機撤出往城外與軍團會合。臨沂至此失守。
在50餘天的阻擊戰中,第3軍團和第59軍等部是以勢力較弱的“支那雜牌”,對抗號稱“大日本皇軍中最優秀的‘剛軍’板垣師團”。創造了三次擊退日軍的優秀戰績,書寫了中國抗戰歷史上光榮的一頁,對全國各個抗日戰場及抗戰部隊影響極大。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