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門票預訂,景點美圖,名稱演變,位置境域,主要山峰,地質地貌,土壤植被,水文,林業,交通,礦藏資源,藥材資源,藥材種植,軍事,畜牧業,名勝古蹟,旅遊資源,歷史文化,景區榮譽,社會經濟,旅遊開發,主要景區,蒙山龜蒙景區,蒙山天蒙景區,
名稱演變
其名始見於春秋戰國古籍。《書·
禹貢》“蒙、羽其藝”和《詩·魯頌·閟宮》“奄有龜、蒙”皆指此。春秋時屬魯,因位於魯東,又名東蒙、東山。
位置境域
蒙山山脈發脈於
泰山,自西北而東南延伸,綿亘75公里,跨平邑、費縣、蒙陰、沂南等縣境,面積達1125平方公里。與北面的泰沂山脈,共同組成魯中南低山丘陵區的脊骨。
北條蒙山山脈綿延在大田莊、南張莊、馬頭崖、竹園等鄉鎮。該山脈發脈自泰山,自西而東,在玉柱峰進入
費縣境內,經紫荊關、旗桿山折而向南,有華皮嶺(原名華劈頂)、玉皇頂(又名平仙頂),再北折至望海樓、東延至黃草關,再東為燕子山;南折有貓頭山、青山、五彩山,再東折有牛皮嶺,逶迤而東入沂南縣境。
主要山峰
龜蒙頂,蒙山的主峰,位於平邑縣城東北20公里處,海拔1156米。為山東省第二高峰,因峰頂形似臥龜而得名。龜蒙頂氣勢雄偉,風景幽奇,頂部建有山東省蒙山電視轉播台。
掛心橛子,地處平邑、蒙陰、費縣交界處,距費縣城31公里,海拔1026米,面積4平方公里。清康熙年間稱掛仙橛,光緒年間稱玉柱峰,俗名化仙崛,又稱雲蒙、大葫蘆嘴。山勢筆立陡峭,峰後有瀑布飛瀉,下為水簾洞。南麓水入浚河,北麓水入東汶河。盛長松柏、麻櫟等,森林覆蓋率為90%,並盛產紫草、何首烏、桔梗等中草藥和香蘑菇、金針菜等。
望海樓,位於蒙陰、費縣兩縣交界處。海拔1001.2米,面積17平方公里。因登山可望海,故名。此山又名東蒙。由花崗岩、片麻狀花崗岩、條帶狀混合岩構成。林木覆蓋率為50%,主要樹種為油松、赤松、刺槐、柞等。
玉皇頂,在費縣城北22公里處。海拔935米,面積8平方公里。是蒙山東段高峰之一,北與望海樓相峙。因峰頂地勢較平,故又稱平仙頂。又因山上有玉皇廟,習稱今名。山體由太古界泰山群片麻岩構成,山勢峻拔陡峭,東、西兩側水分別流入祊、浚兩河。有塔山林場。樹木多為油松、赤松,其次為麻櫟、栓皮櫟、遼東榿,灌木有胡枝子、黃荊,產連翹、葛根等中藥材。
太平頂,在平邑縣城北25公里處。為平邑縣與新泰市的界山,系雲台山主峰。浚河發源地之一。海拔830米。山呈東西走向,山體由太古界泰山群系黑雲斜長片麻岩、混合花崗岩、混合岩構成。山上多松柏、刺槐。山南有平邑雲台寺林場。
塔山,在費縣城北21公里處,北靠玉皇頂,是蒙山東段高峰之一。海拔929米,面積14平方公里。因山峰陡峭如塔而得名。山體由太古界泰山群片麻岩構成。設有國營塔山林場。主要樹種有赤松、黑松、油松、麻櫟、栓皮爍、赤楊、枰柳、板栗、黃檀等,混交灌木有黃荊、胡枝子。森林覆蓋率達95%。產桔梗、柴胡、何首烏、金銀花、百合、靈芝等藥材。
老虎洞山,在費縣城北27.5公里處,為費縣、平邑縣界山。海拔874.3米,面積3平方公里。山頂有洞,狀如虎口,故名。山體由太古界泰山群片麻岩構成。林木以赤松、油松、麻櫟為多。
華皮嶺,在費縣城北24公里處,是費縣、蒙陰縣界山,為蒙山東段高峰之一。海拔772.5米,面積9平方公里。因山勢陡峭,峰如劈削,稱為華劈頂,後演化為華皮嶺。山體由太古界泰山群片麻岩構成。東麓水入蒙河,西麓水入浚河。主要樹種有赤松、黑松、麻櫟、刺槐等。混交灌木有胡枝子、黃荊。產連翹、柴胡、桔梗、芫花等藥材。
五彩山,在費縣城東北22公里處。是蒙山最東端的高峰。海拔762.7米,面積9平方公里。為費縣、沂南兩縣界山。清光緒年間稱五彩崮。山體由太古界泰山群片麻岩構成。東麓水入蒙河,西麓水入祊河。植被主要有赤松、黑松、黃荊等。
平邑縣境內蒙山山脈主要山峰:
龜蒙頂蒙山跨平邑、費縣、蒙陰、沂南等縣境,呈西北-東南走向,總面積1125平方公里。境內段延伸岐山、仲村、武台、保太、魏劉莊、柏林、卞橋、資邱等7個鄉、鎮,面積257平方公里,占其總面積的23.7%。該山屬地層緩慢上升的侵蝕構造,山勢陡險,切割強烈。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龜蒙頂、掛心崛子(在平邑、蒙陰、費縣交界處)、望海樓(在費縣境內)、摩雲崮。山體結構為泰山群變質岩系,核心部分為混合花崗岩,兩翼的低山、丘陵由變質岩、沉積岩組成,表層土壤以片麻岩質上發育的薄層精骨性棕色森林土為主。植被為針葉闊葉混交、喬木灌木結合,森林覆蓋率80%。
龜蒙頂,是蒙山的主峰,在縣城東北20公里處,海拔1155.8米,為山東省第二高峰。峰頂形似臥龜,故名。龜蒙頂氣勢雄偉,風景幽奇。峰顛建有山東省蒙山電視轉播台,南麓有萬壽宮林場。
掛心崛子,在卞橋鎮,地處平邑、蒙陰、費縣交界處,為蒙山的第二高峰,海拔1026米,面積4平方公里。清康熙年間稱掛仙橛,光緒年間稱玉柱峰,俗名化仙崛,又稱雲蒙、大葫蘆嘴。山勢筆立陡峭,峰後有瀑布飛瀉,下為水簾洞。南麓水入浚河。盛長松柏、麻礫等,森林覆蓋率90%,並產紫草、何首烏、桔梗等中草藥和香蘑菇、金針花。
摩雲崮,俗名大歪歪,在縣城略偏東北18.5公里處。面積1.5平方公里,海拔1025米,為沂蒙山區72崮最高者。山勢險峻而傾斜,故名。為太古代泰山群系變質岩構成。盛長松柏、刺槐等樹木。
太平頂,在武台鄉內,為雲台山主峰。海拔830米。北界新泰市,南麓為浚河之源。山體由黑雲斜長片麻岩、混合花崗岩構成。盛長松柏、刺槐,有雲台寺林場。
茅草崮,在魏劉莊鄉內,西臨九女關,海拔777.5米。山體結構以黑雲母斜長片麻岩為主,其次為夾黑母角閃長片麻岩。因盛長茅草,故名。
大頂子,在魏劉莊鄉內,地處大望山和九女關之間,北界蒙陰縣。海拔652.5米。山體由泰山群變質岩構成。峰下有大埠槐連環水庫。
黑山,在平邑鎮北16公里處,因山上布滿黑色巨石,而得名。海拔368米,面積2平方公里。南北走向,北接白馬關,南有武山,西與雲頭山、雲台山相連,緊緊扼守著平邑通往蒙陰、泰安的要道,為古今兵家必爭之地。1947年4月,華東野戰軍九縱隊一部曾在此阻擊國民黨軍十一師,史稱黑山阻擊戰。
沂南縣位蒙山東段,其境內屬於蒙山的支脈主要有:
孟良崮山脈位於汶河與蒙山之間,西起岸堤鎮的岩山,西北--東南走向,終於磚埠鄉的大山肚子。長42公里,平均寬12公里。主要山峰有:
蒙陰頂子:位於代莊鄉東部,屬孟良崮林場,山高而陡,站立峰頂可眺望蒙陰縣城,故名。海拔539.1米,面積1平方公里。植被以馬尾松居多。
孟良崮:位於代莊鄉西部,屬孟良崮林場。傳說北宋孟良曾在此操練兵馬,故名。海拔536米,面積1.5平方公里。植被以馬尾松、刺槐居多。1947年聞名中外的孟良崮戰役即發生在這裡。
大崮頂:位於代莊鄉西部、孟良崮西南與蒙陰交界處,山峰四周陡峭,頂部平坦,故名。海拔571米,面積0.6平方公里。西坡屬蒙陰縣,東坡屬沂南縣孟良崮林場,植被以馬尾松為主。峰頂建有“孟良崮戰役紀念碑”。
五彩山山脈位於縣境西南與費縣、蒙陰縣交界處。西起南石門鄉的大青山,西北--東南走向,終於青駝鎮的蘆山。長27公里,平均寬4公里,主要山峰有:
貓頭山:位於南石門鄉的西北與費縣、蒙陰縣交界處。山形似貓,故名。海拔517米,面積1平方公里。植被以馬尾松為主。
大青山:位於南石門鄉西部與費縣交界處。山多松柏,四季長青,故名。海拔686.2米,面積1平方公里。1941年著名的大青山戰鬥即發生在這裡。
五彩山:位於南石門鄉的西南部與費縣交界處。該山有5座山巒相連,故名。海拔762.8米,面積9平方公里。植被以馬尾松、刺槐為主。
大頂子:位於南石門鄉南部與費縣交界處。山高頂大,故名。海拔728.1米,面積0.5平方公里。植被以馬尾松、刺槐為主。
蒙山南部費縣境內主要山峰有:
玉柱峰,俗名掛心崛子,又名化仙崛、雲蒙、大葫蘆嘴、文筆峰,為蒙山第二高峰、費縣境內第一高峰,系費縣、平邑、蒙陰三縣界山。位於大田莊北11公里,面積4平方公里,東西向,“橫列三峰,中峰最高、秀出雲表,自遠望之,儼若卓筆。”三峰之外,東南有勾勾頭、馬緊慢、老虎洞、臥飛箭諸峰,東有松山、大樓、半邊頂、大王頂諸峰。峰後有瀑布飛瀉,下為水簾洞,傳說鬼谷子曾在此煉丹。該峰屬於費縣境內的坡段由費縣塔山林場牛嵐分場管理,黑松、赤松、麻櫟、刺槐等林木蔥蘢茂密,森林覆蓋率90%,另有香菇、金針等特產。20世紀20~30年代,此地曾為土匪石增富所盤踞,土匪劉桂堂部亦經常往來劫掠,一度成為無人區。60年代初,人民解放軍某部駐峰下韓家莊一帶,革命烈士王傑曾活動於此,原濟南軍區司令員楊德志將軍也曾在韓家莊小憩。
望海樓,位於馬頭崖西北8公里,海拔1001.2米,面積17平方公里。西為華皮嶺,南有玉皇頂。峰頂地勢略平,有巨石形似馬背,傳說平明時立足其上,“映日光可望東海”;另有釣魚台、飲汪崖等景觀。山坡主要生長黑松、刺槐等,也有板栗、山楂等果木,由塔山林場譚家莊分場管理。
玉皇頂,位於馬頭崖西北6公里,海拔935米,面積8平方公里,因峰頂有玉皇廟而得名。峰頂地勢頗平,故又名平仙頂,左為大黑頂,右為冰玉山,南有塔山、青龍山,西南有龍窟頂,東南有馬頭崮。山勢與望海樓相似,山下有雲溪觀、爛柯庵遺址。
塔山,位於南張莊東北8公里處,海拔929米,面積14平方公里。因主峰陡峭,狀如尖塔得名。原有樹種主要是麻櫟、栓皮櫟等,1896年,德國天主教神甫華德勝在此建立林場,開始引種黑松、赤松、刺槐、落葉松、柳杉、赤楊等樹種,後來又引進丹頂、一斗金等蘋果品種,巴梨、茄梨等黃梨品種,玫瑰香、甜水、黑虎香等葡萄品種,還引種簝竹、紫葳、流蘇、刺楸、小葉女貞、紫藤、千頭柏等觀賞樹種。建國後,人民政府重視對塔山的開發建設,除原有樹種得以保留外,又增加了板栗、山楂等果樹品種。現在,塔山不僅是全縣主要的木材產地,而且因山形奇特、樹木蔥鬱而成為著名的遊覽勝地。
貓頭山,位於馬頭崖東北12公里處,海拔517米,面積5平方公里。因山頂頗似貓頭,故名。
窮漢崮,位於馬頭崖西2.5公里處,海拔519米,面積為6平方公里。清《費縣誌》為“沖漢崮”。清末,此崮是從姓的山場,稱從家崮。1928年,土匪橫行鄉里,窮人在崮上修圍牆避難,故名窮漢崮。
五彩山,位於馬頭崖東南7公里處,海拔762.7米,面積9平方公里。清《費縣誌》載:“五彩崮,縣東北50里,自黃草關而東曰燕子山,再東起兩峰,俱名五彩崮”。今稱五彩山。
大頂子山,位於方城北10.5公里處,海拔728米,面積5平方公里。是東蒙山東端較高的山峰,山勢險要。
地質地貌
山屬地層緩慢上升的侵蝕構造,低山地形,地勢陡險,切割強烈的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龜蒙頂、掛心橛子、望海樓、摩雲崮、冷峪頂、東大樓、西大樓、風門口、聚連頂等。山體結構為泰山群變質岩系,核心部分為混合花崗岩,兩翼的低山、丘陵由變質岩、沉積岩組成。
蒙山為砂石山,屬地層緩慢上升的侵蝕構造,山體結構為泰山群變質岩系,核心部分為混合花崗岩,表層土壤為花崗片麻岩、非石灰質砂頁岩發育形成的棕色森林土,植被為針葉闊葉混交,喬木灌木結合。喬木以黑松、刺槐為主,間有柞、檀、楊、柳等;果樹以板栗為主;灌木主要有荊、棘等。多數山頭峭拔險怪,切割強烈,向陽一面風化明顯,有崩塌滑坡痕跡,岩石裸露,表土極少,植被差;背陰面風化較輕,土層較厚,儘管懸崖峭壁陡如斧削,但樹木茂盛,植被較好。因岩石風化後成為細砂,故山坡陡峭,石多壁立,很難找到細碎石子。樹木之外,黃草、蚊子草、狗皮氈草等與荊棘並生,有細參、桔梗、連翹、元胡等幾十種中草藥和蠍子、土元等10幾種動物性藥材。特產有蒙山黑山羊、蒙山牛等。
蒙山曲折綿延,山體相連,多險峰,少深谷;多山泉,少洞穴;多光崖,少梯田,具有獨特的山體風貌。
土壤植被
蒙山地區,表層土壤以片麻岩質上發育的薄層精骨性棕色森林土為主。棕壤類,有3個亞類,3個土屬,11個土種,面積共1112604畝,占可利用面積的55.53%,其中耕地370855畝,占總耕地面積53.6%。土壤剖面呈棕色至紅棕色,呈中性至微酸性反應,pH值6.5左右,通體無石灰反應。此類土壤主要分布在蒙山後和孟良崮前與野店鄉、高都鄉、北賈莊鄉、舊寨鄉西部,常路鎮、蒙陰鎮、巨山鄉北部,重山鄉南部。
(一)棕壤亞類棕壤亞類俗稱夾沙黃、黃土。由於成土時間較長,層次明顯,淋溶層之下的澱積層,有粘粒及鐵錳的澱積,多見鐵錳結核。此土壤大都棕色,通體無石灰反應,呈中性至微酸性反應,全縣有194149畝,占可利用面積9.69%。主要分布於沙石山緩坡中、下部與山麓地帶,地形較平緩,土層深厚也較肥沃。適合種植小麥、玉米、地瓜、高粱、棉花等作物。
(二)潮棕壤潮棕壤本縣俗稱黃土、油沙土。主要分布於山下低平處,地形平坦,水位較高,質地適中,多為砂壤土、中壤土,剖面呈棕色至暗棕色,下部多有鐵鏽斑紋,通體無石灰反應,土壤中的有機質和各種養分,都高於其他棕壤。共有17832畝,占可利用面積0.89%,適合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等作物,產量高而穩定。
(三)棕壤性土棕壤性土又稱粗骨棕壤,俗稱嶺砂土、馬牙沙。多分布在沙石山低山丘陵中、上部。其特點是:成土時間短,土體發育不全,無心土層,土層在15~30厘米之間,土層下為半風化的母岩;質粗多礫,不保肥水,地薄易旱;土壤鬆散易耕作,適耕期長。全縣有900623畝,占可利用面積44.95%。可為林地,也可種植地瓜、花生及其他耐旱、耐瘠等作物。
蒙山地區植被為針葉闊葉混交、喬木灌木結合,森林覆蓋率達80%,有天麻、海螺寺、明廣寺、萬壽宮、大窪、塔山、大青山7處國營林場。盛產蘋果、山楂、黃梨、板栗、核桃、柿子等。特產全蠍、金銀花、天麻、人參、靈芝、酸棗仁、杜仲等中藥材。蒙山黃牛、黑山羊頗負盛譽。
水文
蒙山山區,是周邊地區的降水是量高地。地處蒙山北麓的桃墟鄉南部大棉場一帶降水量,年平均值高達998毫米,所以蒙山也是主要的河流發源地。蒙山為沂河上游支流的分水嶺,山北諸水先入汶河再入沂河;山南諸水先入浚河、祊河再入沂河。
東汶河,有兩個源頭:南源頭在常馬鄉蒙山山脈的青山,東流經蒲河村轉向北至小鴻喜莊流入新泰市境,經許莊轉向東流入本縣常路鎮於窪村,至小張台村與北源頭匯合;北源頭髮源於常路鎮和新泰市交界處的巨連山東麓,南流經西高都、常路,到小張台村與南源頭匯合流向東南,經縣城入岸堤水庫,至重山鄉葛墟村入沂南縣境,全長56公里,在本縣流域面積758.93平方公里,最大流量3010立方米/秒,平均幹流坡降1.63米/公里。此河5公里以上的支流21條,內有一級支流14條,二級支流6條,三級支流1條。
蒙河,該河發源於垛莊鎮蒙山山脈的華皮嶺北麓,東流經石馬莊、下峪、沙屋後、桑行子村折向東南流經西師古莊入沂南縣境。在縣內長22公里,流域面積197平方公里,幹流平均坡降6.24米/公里。該河5公里以上的支流8條,內有一級、二級支流各4條。
西河,發源於平邑縣武台鄉太平頂南麓,經躍魚溝,在平邑鎮東張莊東北注入沂河,流域面積140.1平方公里,長29千米。
純厚河,發源於平邑縣仲村鎮南樂利莊東,在平邑鎮龍水橋西北入浚河,流域面積13.9平方公里,長10千米。
躍牛河,發源於平邑縣平邑鎮泉子峪西泉子山,在平邑縣龍水橋西入浚河,流域面積56.9平方公里,長23.5千米。
大埠槐河,發源於平邑縣魏劉莊鄉大埠槐北大頂子南坡,在平邑縣保太鄉魯埠村北入浚河,流域面積33平方公里,長10千米。
公家莊河,發源於蒙陰縣大望山南坡,在平邑縣保太鄉魯埠村西入魯埠河,流域面積75平方公里,長10千米。
下關河,發源於平邑縣魏劉莊鄉下關北大頂子東坡,在平邑縣保太鄉大三陽村入東浚河,流域面積38.1平方公里,長20千米。
楊謝河,發源於平邑縣柏林鄉龜蒙頂,,在平邑縣柏林鄉楊謝村南入柏林河,流域面積19.2平方公里,長10千米。
柏林河,發源於平邑縣魏劉莊鄉龜蒙頂東北明廣寺東南,在平邑縣溫水鄉東圍溝村北入浚河,流域面積92.7平方公里,長24.5千米。
固城河,原名孝義河,發源於平邑縣柏林龜蒙頂南,在平邑縣溫水鄉堡前莊東入浚河,流域面積63平方公里,長18.6千米。
金線河,發源於平邑縣卞橋鎮龜蒙頂東北,在平邑縣地方鎮下坡村東南入浚河,流域面積82平方公里,長28千米。
資邱河,原名銀線河,發源於平邑縣卞橋鎮崔家窪店子西北山頂,在平邑縣地方鎮西北入浚河,流域面積89.3平方公里,長29千米。
浚河,源於平邑縣仲村鎮太平頂,在地方鎮東北入費縣境,至南東洲與溫涼河交匯入祊河,縣境內河段全長24.5公里,流域面積約472平方公里,河源高程117.1米(入費縣境處),河口高程98.9米,落差18.2米,平均比降0.76‰。主要支流有上冶河、朱田河、白埠河、南石河,流域面積為467.84平方公里,流域內有上冶、龍王口等中小型水庫20座。流經員外、上冶、城北、南張莊、薛莊、胡陽6鄉鎮,河床平均寬度384.1米,最寬處800米,系常流河。
祊河,浚河、溫涼河在南東洲交匯後東流,稱祊河。祊河至岩坡與胡陽兩鄉交界處分二流,行4里後又交匯,至新橋鄉麻緒東入臨沂市境。縣境內河段長22公里。流經費城、胡陽、岩坡、新橋、探沂5鄉鎮,總流域面積492平方公里,河源高程98.9米,河口高程81.1米,落差17.8米,平均比降0.73‰。河床平均寬500米,最寬1100米,系常流河。
薛莊河,源於馬頭崖鄉北端玉皇頂下,東流經譚家莊,折向南經薛莊鎮、胡陽鄉,在城頭村西匯入祊河,長28公里,源頭高程516.7米,河口高程98.9米,落差417.8米,比降為14.92‰,流域面積137.8平方公里,內有石嵐等中小型水庫4座。屬季節性河流。
林業
蒙山北麓,建國前,除天麻林場和蒙陰山的林木屬公有外,其他林木為私人所有,高山、遠山多為山主不明的放牧、拾柴場所。建國後,建立了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國家、集體、個人所有的體制,為林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1951年土地改革結束後,對原來的公有林木收歸國有,並指派專人經營管理,林木採伐須經縣府主管部門批准。1958年秋,大煉鋼鐵,大辦食堂,國營林木遭到嚴重破壞。1961年後,全面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縣委、縣府抽調人員組成工作組,對全民所有制場、圃邊界進行了調整,明確了界限,並實行了“誰造林誰有”的政策。2000年代,天麻林場開發有
沂蒙山旅遊區。
蒙山天麻林場該林場位於縣境南部,蒙山山脈北側,南與平邑縣、費縣毗鄰。場內有冷峪頂、掛心崛子、西鳳山、望海樓等較大山頭。相傳曾因出產天麻而得名。1876年(清光緒二年),白雲岩(現屬平邑縣)道人尹仁遂主道期間,創建了天麻廟宇,栽植樹木1000餘畝,傳至第五代道人馬信田(1902~1968年)時,林地面積發展到1700畝。1935年(民國24年)山東省設蒙山天然林委員會,設專員1人、林警12人,以蒙陰、費縣、泗水、沂水四縣長為委員,負責蒙山林業管理和造林事業。1947年國民黨軍進攻沂蒙山區時,燒毀林木500餘畝。1950年沂水專署接管後,設蒙山林場天麻分區。1951年10月,下放給蒙陰縣,並成立了天麻林場,面積3000畝,1957年擴大為8.32萬畝,場址設在花果莊村。1963年劃給臨沂地區蒙山林業管理局,同時下放給附近大隊、生產隊山林2.77萬畝。1969年蒙山林業管理局撤銷,天麻林場劃歸蒙陰縣。1981年將面積940畝的蒙陰蠶種場改歸天麻林場管理,1984年冬場部遷入蠶種場,全場總面積為5.7萬畝。該場為沙石山區,主栽樹種有赤松、黑松、油松、落葉松、櫟類、刺槐等用材樹;經濟林木有板栗、蘋果、山楂、梨等。全場有宜林地面積4.32萬畝,已造林38432畝(其中松類33573畝,刺槐2879畝,蘋果、板栗605畝,其他樹種1375畝),林木覆蓋率為68.09%,總立木蓄積4.52萬立方米,年平均生長量1781立方米。1987年全場共有職工117人,其中行政技術人員7人。
洋山林場,是費縣最大的一處私營林場,位於蒙山東部的塔山。1896年天主教德國傳教士華德勝在白埠村一帶傳教,看中了塔山大庵廟附近的一片山場,利用傳教士的特權,通過教徒孫隆典等,低價收買山場7000餘畝,一面傳教,一面造林。先在大庵舊址建別墅,冬季雇用村民整地,以挖樹穴為主,兼整窄幅梯田,春夏兩季栽植樹苗,最初兩年未成活,後從青島購進42車(二把手車)日本黑松、赤松等樹苗繼續栽植,嚴格質量要求,天旱時僱工挑水澆灌,以後從大葫蘆溝西崖裸岩上開鑿水渠,引山泉灌溉,使7000畝幼苗得以存活。 1924~1932年,土匪劉桂堂等盤踞塔山,華德勝逃離,但樹木未遭破壞。其間華德勝曾委託教徒於1932年早春在柳溝、青石胡同東南山坡、韭菜園子西坡一帶用直播法造松林約600畝。匪亂平定後,華德勝返回,在咬舌子溝、竹子園、滑石山坡等處又直播造林約600畝。除黑松、赤松外,還在小葫蘆崖,韭菜園子附近栽日本落葉松數百株,日本柳杉幾十株,在水溪邊栽植了兩種日本赤楊。
塔山林場,1946年山東省實業廳在此設山東省林業試驗場,直屬省實業廳領導,除護林外,還種植棉花以供軍需。1948年更名魯中南蒙山林場洋山分場。土改時林場面積達11000畝。1952年又更名臨沂專區洋山林場,直屬臨沂專署領導。1955年名臨沂專署蒙山林場洋山分場。1956年名費縣洋山林場,屬費縣人民委員會領導,1957年林場面積55000畝,1958年又擴大到110000畝,下設馬頭崖、紫荊關、掌書院3個林區。1959年10月更名費縣塔山林場。1962年落實林業政策,保留面積62800畝。1966年曾更名“反帝林場”,1977年恢復原名塔山林場至今。1983年落實林業“三定”政策,保留面積50000畝,下設塔山、牛嵐、平山、譚家莊4個分區,1985年有職工120人,固定資產22.3萬元。
大青山林場,位於蒙山東麓,東西長20公里,南北寬5公里,跨馬頭崖、薛莊、方城、竹園4個鄉鎮,北與蒙陰、沂南兩縣接壤,總場設在馬頭崖鄉大良村。全場面積15068畝,其中林地面積12788畝,木材蓄積量為26996立方米。計有:松林10120畝,刺槐林1239畝,刺槐、水杉豐產林180畝,板栗林418畝,其它樹種286畝,剌槐無性系種子園500畝。該場設3個林區:側營寺、五彩、竹嵐子;現有職工64人,1982年固定資產103500元。
1948年至建國前,人民政府先後建立國營天寶山、蒙山、山陰寺林場。國營蒙山林場,設大窪、萬壽宮、明廣寺、海螺寺分場;國營天寶山林場設小聖堂、鍋泉分場。建國後,經省政府批准,將蒙山林場改為國營大窪、萬壽宮、明廣寺、海螺寺4處林場,並進行擴場、劃界。1959年,鍋泉分場從天寶山林場分出,建立鍋泉林場。同年底,國營山陰寺林場改為四開山林場,國營浚河林場建立,境內共有8處國營林場。
交通
費縣東西通衢,橫貫蒙山之陽,途經汪溝、方城、薛莊、店子、上冶等集鎮。東通漁鹽海港嵐山頭、濤 ,西通魯西、豫北一帶,終日商旅不絕,故有“東西通衢”之稱。
紫荊關,又名紫金關,在蒙山第二高峰玉柱峰之東,第三高峰望海樓之西北,因關山荊棵叢生而得名。1751年清代乾隆皇帝初下江南時曾經翻越紫荊關,飽覽蒙山景色。
黃草關,位於望海樓之東、五彩崮之西,因漫山遍壑黃草茂密而得名,關口之南有馬頭崖村,村北有高層土台,傳說是唐代大將薛禮的點將台,曾出土古劍。
平邑縣九女關,白馬關,
白馬關:位於蒙陰、平邑兩縣交界處,在蒙山西部海拔649米的大望山之西。因關口附近有一馬形白石而得名。石(臼所)泗(水)公路從此通過。歷為交通要塞。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在此進行過抗擊國民黨軍隊的阻擊戰。
九女關:位於蒙陰、平邑兩縣交界處,在蒙山主峰龜蒙頂之西、白馬關東。地處險要,蔚為壯觀,為溝通蒙山南北的主要關隘。
礦藏資源
蒙山北麓情況:
金剛石礦。該礦分布在常馬、蒙陰),已探明的儲藏量主要有常馬鄉的王家村礦區和常馬礦區,王家村礦區儲量914.5公斤,平均品位每立方米礦石含金剛石672.31毫克;常馬礦區儲量34.4公斤,平均品位每立方米礦石含金剛石328.56毫克。
煤礦。分布在界牌鄉北莊和垛莊鎮劉三莊、常路鎮張台村。探明儲量85萬噸。
石灰石礦。該礦分布甚廣,礦石含碳酸鈣51%,儲藏量大,是發展建築業、建材工業的優勢。
耐火粘土。該礦分布在界牌、垛莊等鄉鎮,儲藏量有5000萬噸。
石英石礦。在界牌、蒙陰、垛莊、桃墟、聯城等鄉鎮,脈石英或石英砂岩均有分布,共儲量35萬噸。常路、蒙陰和聯城3鄉鎮的石英石砂儲藏量10萬噸,品位達99%。
花崗岩,蒙山地區皆有分布。花色品種有蒙山黑、蒙山紅、魯山花等。礦石塊度大、色澤鮮艷、礦物顆粒有規律的分散於礦石之中,物化性能符合國家建材局規範要求。
石英石、矽石、蛭石石英石多分布於蒙山山麓,儲量約300萬噸,是製作玻璃的重要原料。矽石主要在竹園、方城、薛莊、朱田等鄉鎮,儲量約100萬噸,品位二氧化矽在96~99%;蛭石主要分布在竹園、方城、薛莊等鄉鎮,儲量約1000萬噸。
石膏 分布於蒙山前沿,長約40公里,寬約4公里,遠景儲量20多億噸。1979年11月-1983年11月,由山東省地質礦產局第一地質隊對平邑石膏礦卞橋礦區進行了詳細勘探。礦區地層屬第三系官莊組第三段平邑型地層。石膏層呈西北-南東向展布,已圈定長度2252米,最大延伸995米,埋深14-603米,礦層傾角19°-45°,一般30°左右。礦石共有15層,組成兩個礦帶。上部為2號礦帶,含礦3層,無工業意義;下部為1號礦帶,含礦12層,為工業礦體。已探明石膏儲量27335.92萬噸,平均品位65.69%。主要用於水泥、造型和造紙等工業。
藥材資源
蒙山北麓,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蒙陰縣誌》記載的藥屬有:連翹、紫草、金銀花等共24種。建國後,蒙陰縣有關部門對中藥材曾進行多次調查。1966年藥材公司組織人員進行勘查,採集動植物藥材標本120多種,初步掌握了主要藥材金銀花、酸棗、連翹、全蠍、丹參、遠志等產地分布及資源情況。1979~1980年對全縣酸棗仁資源進行了單項調查,查清了分布、生態環境和資源蘊藏量。1984年縣衛生局和縣藥材公司邀請山東大學藥物系教授陳漢斌、荷澤師專生物系教師田金良及學生140餘名,對蒙山藥源進行勘查,並撰寫出《蒙陰縣藥用植物名錄》。1985年省中醫學院教師王長庸又對蒙陰藥用木防己進行了詳細研究,為開發利用寫出調查報告,其內容包括木防己脂溶性鹼含量、生物鹼含量、藥理實驗、臨床實驗等。木防己研究課題已通過省級技術鑑定,同時特製的木防己酒亦具有一定的醫療價值。
1984~1985年,在農業區劃中,中藥材被列為專題項目,對全縣中藥材資源、生產、發展進行了區劃,撰寫出《蒙陰中藥材區劃專題報告》、《中藥材資源分布圖》、《中藥材區劃圖》。
通過多次普查,確認本縣中藥材有552種,其中植物518種、動物31種、礦物3種。經常採集的藥用動植物藥材120餘種,主要品種有:棗仁、銀花、柏子、連翹、防風、黃芪、桔梗、丹參、遠志、全蠍、馬兜鈴等。全縣藥材蘊藏量約1150萬公斤。
藥材種植
蒙山中山丘陵地帶,包括聯城、桃墟、界牌、垛莊等鄉(鎮),自然條件優越,植被條件好,藥用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上山坡的藥材有:山大活、卷柏、連翹、穿山龍、毒馬岸、柴胡、百合、玉竹、黃精、映山紅、唐松草等;在500米以下山坡的藥材有:丹參、遠志、瞿麥、地榆、葛根、南沙參等;分布在山腳下常見的有:茵陳、青蒿、苦參、翻白草、蒲公英、地丁、旋復花等。
在向陽山坡,一般日照時間長,溫度較高,分布著丹參、柴胡、地榆、翻白草、鬼箭羽、白頭翁、芫花等。背陰山坡與樹木較集中的地方,由於日照時間短,陰暗潮濕,適應一些耐陰藥材生長,常見的有卷柏、玉竹、黃精、苦參、草烏、石葦、天南星、半夏、大戟、馬兜鈴等。
在河谷平原、沿河兩岸,多為沙質土壤,主要有:黃芪、桔梗、防風、白芷、大青葉、板蘭、丹參、黃芩、白扁豆、馬齒莧、葶藶子、甜地丁、小薊、蒲公英等。河邊水分充足,主要品種有地龍、水蓼、車前草、薄荷、艾葉、香附、蘆根等。庫塘淺水處分布一些水生藥物,有蓮子、浮萍草、甲魚、水蛭、蟾酥等。
在低山丘陵地區,主要藥材有:金銀花、全蠍、土元、桑螵蛸、木瓜、酸棗仁、甜地丁、蒲公英、蒺藜、桑白皮、仙鶴草、老鸛草、扁蓄、徐長卿、遠志、瞿麥、劉寄奴、白薇、翻白草、茵陳、瓦松、豨茜草、小薊、葛根、芫花、柴胡等。
中藥材人工培植,始於1957年,培植面積27畝,至1985年發展到716畝。初時栽培品種主要是白芍、苡米、地黃等品種。隨後將藥材生產納入國民經濟計畫,既滿足了需要,又增加了集體和個人的經濟收入。1957~1987年,全縣培植中藥材34種,累計收穫面積8537畝。
軍事
蒙山地區,地勢顯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南北朝時,在蒙山一帶有3次大戰。明正德年間,農民起義軍劉六、劉七,明末農民軍李青山、朱連堂部,晚清捻軍、幅軍都曾率部數度攻克蒙陰城。民國時“北伐軍”也都進駐過縣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全縣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配合抗日部隊與日軍展開游擊戰,粉碎日偽軍萬人以上的“大掃蕩”5次,進行大小戰鬥百餘次。大崮保衛戰、兩次岱崮保衛戰、蒙山阻擊戰、舉世聞名的孟良崮戰役、解放蒙陰城等重大戰役和戰鬥,都發生在蒙陰境內和毗鄰地區。蒙陰縣人民在這些戰鬥中,勇躍參加八路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全力支援前線,在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
光緒年間,蒙山前白埠村僱農孫隆三,不堪德國洋教徒的欺凌,當眾殺死兇惡教徒孫隆典,聚眾反洋教。探沂、朱堡、甘林莊、棠林等村群起回響,結隊焚燒洋教堂,矛頭直指帝國主義侵略勢力。1911年,費城居民殷澄吉父子,回響孫中山推翻清朝政府的革命號召,秘密組織了200多人的武裝團體。民國初年,爆發了抱犢崮張良、梁邱朱萬年、楊五的“吃大戶”武裝團體。他們“殺富濟貧”,活動於抱犢崮山區和沂蒙山區。
蒙山抗日根據地1939年6月,一一五師彭雄支隊進入蒙山區,以地方鄉鄉長李鶴軒的自衛武裝為基礎組建費縣抗日第一游擊大隊,活躍在蒙山前萬壽宮一帶,屢次襲擊地方至銅石之間的敵人。上冶鄉鄉長馬鴻祥,為了組織抗日武裝,賣掉全部家產,置辦軍需武器,舉家上山,組建費縣抗日游擊第八大隊,活躍在大仲口、齊魯地、興國莊一帶。1939年,馬鴻祥率眾150人,攻克古城偽據點,繳獲鋼槍百餘支。1940年,馬鴻祥率部南赴天寶山,配合主力部隊英勇戰鬥,消滅叛軍廉德三部。八大隊戰士郭相起冒著彈雨第一個衝上偏頭崮,奪取首功。在東蒙山一帶,諸滿邵子厚的獨立支隊,汪溝朱廷文的抗日游擊隊,也屢次打擊敵人。 1941~1942年,日軍大規模“掃蕩”沂蒙山區,實行殘酷的“三光政策”,沿蒙山前挖封鎖溝百餘里,修碉堡百餘個,對蒙山根據地實行“囚籠”、“蠶食”政策,在占領區推行了五次“治安強化運動”。抗日武裝為適應鬥爭形勢的需要,組成武工隊、區中隊、戰鬥小組,深入敵後,炸碉堡、割電線、貼傳單、埋地雷,不斷打擊敵人,並配合主力部隊,順利進行了臨費邊反“掃蕩”、反“蠶食”鬥爭,數次攻克汪溝據點。 1943年,蒙山抗日根據地人民武裝不斷壯大,從1944~1945年,地方武裝配合魯中軍區四團向敵人展開了戰略進攻,連續攻克上冶、薛莊、諸滿、汪溝等敵偽據點,斃俘敵偽軍數千人,祊河以北全部解放。
畜牧業
蒙山南麓的費縣,農民積多年的畜牧飼養經驗,早年就培養出蒙山牛、蒙山黑山羊、菊花頂豬等優良品種。但建國前畜牧業發展遲緩,牧畜存養量逐年下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黨和人民政府加強了對畜牧業的領導。1954年,費縣被列為全國兩個黃牛基地縣之一。
名勝古蹟
蒙山三關。蒙山,坐落在蒙陰、費縣、平邑三縣邊境上。有龜蒙、掛心崛子、望海樓子3座主峰,以龜蒙頂最高。氣勢雄偉,巍峨壯麗,名勝古蹟,不勝枚舉。素有72峰,36洞,古剎70餘所之說。蒙山疊翠、蒙山雪色、水簾瀑布是蒙山勝景。清初兩代帝王聖祖玄燁和高宗弘曆,在出巡中都來過蒙陰。玄燁曾3次駐蹕蒙陰古城,弘曆則兩次駐蹕蒙山之麓的桃墟等地。
蒙山三關即白馬關、九女關、紫荊關。白馬關靠西,九女關在白馬關東南4.3公里處,都在本縣與平邑交界線上;紫荊關在九女關東南21.5公里處,在本縣與費縣的交界線上。白馬關因關西附近有塊白石似馬,故名。九女關的命名也很有趣,據說很早以前,此地有9位乾姊妹,武藝高強,在此占山為王,故名。附近並有九女河村及九女墳遺蹟。紫荊關是蒙陰通往費縣的要道。命名的由來是此地有很多灌木紫荊,風景優美,故名。關後約0.3公里處的餘糧店村,原名無糧店,元朝時這裡設巡檢司,蒙陰官府叫該村壯丁日夜輪流幫助把守關口,免其田賦,故名。解放後改名為餘糧店。1947年4月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沂蒙山區時,華東野戰軍曾在此三關嚴陣以待,英勇抗擊,創立了輝煌的戰績。
蒙陰山仙人洞,該洞位於縣城南2.5公里蒙陰山(海拔417米)之陽,洞口朝南偏西。在此仰望山頂,松柏點點,俯瞰河流如帶,風光秀麗,景色宜人。自古以來,這裡是齊魯一帶名人隱居、遊覽、讀書、賦詩的地方。清《蒙陰縣誌》載:“仙人洞在城南五里蒙陰山上,廣容百餘人,漢承宮隱此,為本縣八景之一,曰南山仙洞”。又云:“漢承宮,字少子,姑幕人,……勤學不倦,後躬耕蒙陰山……官至侍中、祭酒。”此洞南北長19米,東西寬15米,高4.5米,有浮雕、滴水等景觀,並殘留有石碑兩塊,一是1461年(明天順五年)辛巳冬10月立,進士李炯然撰文;一是1528年(嘉靖七年)戊子孟冬本縣知事蔣鉞立。這碑上刻有八首詩,大部字跡難辨,今選較清晰者一首錄下:
燦霞誰說道家貧,瑤草仙風甚逼人。
大抵吾儒多好靜,居然此地可藏真。
山頭高奉光天日,洞口清流汶水津。
不是尋常安樂處,年年花開四時新。
山崮風光。蒙陰、沂水72崮,蒙陰就有36崮。南、北岱崮四周陡峭達90°,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懸崖。懸崖高度一般在10~30米,懸崖下面是60°~70°的斜坡。海拔在500~700米。若不是憑藉人工依懸崖修築石梯,一般是攀登不上的。1927年前後,沂蒙山區鬧土匪時,附近民眾都到崮頂上避難。凡到崮上避難的民眾,大都沒有遭受匪患。1933~1947年,山崮為建立沂蒙山區革命根據地提供了有利條件,如龍鬚崮暴動、兩次岱崮保衛戰、大崮保衛戰、孟良崮戰役都給日本侵略者、國民黨軍以嚴重打擊。建國以來,隨著林業的發展,各個山崮的斜坡和頂端,都植樹成林,遠遠望去,鬱鬱蔥蔥,風景極為秀麗。另外,山崮的形狀各異,如盧崮,像朝天的錐子;龍鬚崮,像傳說龍的須子;油簍崮,像盛油的簍子;石人崮,像巨人立在那裡等等,千姿百態,奇形怪狀,是沂蒙山區的旅遊勝地。
蒙山寺廟群 在平邑縣北蒙山前麓。主要建築有萬壽宮、明光寺、海螺寺、承天宮、南天門九龍觀音殿等。萬壽宮為道觀,始建於宋,稱玉虛觀,清代改萬壽宮。現存殿宇為清康熙年間重修。正殿三楹,樑柱皆朱漆,崇宏壯麗。承天宮原有石殿兩座,樑柱窗戶皆用巨石雕成,屋頂亦覆以巨石,石上雕有屋瓦圖片。廟前有石坊、石殿,為明代魯王始建,清嘉慶年間重修。現石殿、石坊已不存在,唯余磚木結構的神殿三楹。南天門九龍觀音殿,建於明代。殿有5間,樑柱、椽、屋頂等皆由石料築成,殿內原有觀世音等泥塑象7尊,現僅存神壇。
旅遊資源
[蒙山],是山東省重點自然風景名勝區之一。位於山東省中部,和北面的泰沂山脈,共同構成魯中南低山丘陵區的脊骨,呈西北東南走向,跨平邑、費縣、蒙陰、沂南等縣境,綿亘75公里。面積1125平方公里。抗日戰爭時期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沂蒙山區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區。主峰龜蒙頂在平邑縣境東北部,海拔1156米,為山東第二高峰。掛心崛子(又名雲蒙、玉柱峰)、望海樓、摩雲崮、聚連頂、風門口、西大樓、東大樓等10餘座山峰海拔都在千米以上,群峰嵯峨,重巒疊嶂,秀出雲表,蔚為壯觀。
為沂河上游支流的分水嶺,山北之水先入汶河再入沂河;山南諸水先入浚、枋河,再入沂河。
礦產有金剛石、鐵、石英石、水晶石等。山窪、坡地產小麥、玉米、雜糧、地瓜、花生等。
有萬壽宮、明廣壽、海螺寺、大窪、天麻、塔山、大青山等7處國營林場,草木豐茂,植被為針葉闊葉混交,喬木灌木結合,森林覆蓋率為80%。主要樹砷有赤松、黑松、落葉松、刺槐、楸樹、側柏及果樹。產蘋果、山楂、黃梨、板栗、核桃、柿子、蠶繭、花椒。特產全蠍、銀花、天麻、人參、靈芝、酸棗仁、杜仲等南藥材。蒙山黃牛、黑山羊久負盛譽。野生動物有狼、狐、狸及多砷鳥類。
歷史文化
蒙山是一座林海浩瀚、翠峰浪涌、資源豐饒、景深莫測的國家森林公園。 古為文化宗教名山,譽稱:“岱宗之亞”,有“蒙山七一二峰、三十六洞、七十古剎”之說。為歷代登臨勝地。孟子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這裡所說的“東山”,即指蒙山。原有“東山小魯處”碑碣。東漢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蔡邕長裳隱居於此。唐代詩壇上的兩大旗手李白和杜甫,於天寶四年聯袂來蒙山尋道訪友,飽覽名山風光,結下深摯情誼,李白為此賦詩說:“醉眠復幾日,登臨遍池台。”杜甫為此賦詩說:“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詩壇雙星放歌蒙山,成為千載傳頌的佳話。清聖祖玄燁、清高宗弘曆兩位皇帝南巡時亦曾駐蹕附近,眺 望蒙山、吟詩讚頌。清代詩人吳偉業、厲鶚、大戲劇家洪 舁等都曾寫下讚頌蒙山的華美詩章。
蒙山人文與自然景觀極為豐富。萬壽宮、迎仙橋、承天宮、明廣寺、朝天宮、玉皇廟、慈寧宮、觀音殿、雨王廟、鬼谷洞等古蹟與對松山、擂鼓台、白雲岩、望海樓、龜蒙頂、平仙頂、玉柱峰、水簾洞等名勝相映襯,引人入勝。有古道奇觀、三關雄姿、東魯在望、一經通天、雲海松濤、龍門三潭、碧水垂簾、玉泉枕流、虎踞龍盤、鷹峰晚照等勝景供游賞。
萬壽宮,座落在蒙山前懷,是登臨龜蒙頂的第一個風景點。原為一道觀,盛時道眾達三百餘人。始建於宋,稱玉虛觀,後改今名。現存殿宇,為清康熙年間重修。正殿三楹,原祀玉皇。樑柱皆朱漆,崇宏壯麗。原有蒙柯,為古顓臾王祀蒙山處。尚有顓臾故城遺址,略呈正方形。這裡背山面水,地勢平坦,茂林修竹,花果飄香,風景旖旎秀美,適宜修身養性。從此登龜蒙頂有三條路:
西路,為東蒙古道。由萬壽宮西北行,過迎仙橋、承天宮,北折,穿桃花峪,越泰山行宮,跨回馬嶺,歷黑風口,經小風門、大風門,步快活嶺,達南天門,再北上經二仙橋,過朝天宮、慈寧宮、玉皇殿舊址,就到了蒙山絕頂。此路勝景,目不暇接。
中路,由萬壽宮北行,沿攔路泉拾階而上,經老母豬點窩、李家右屋、彭家庵子、小峨峪、自雲岩,繞過十八拐,攀過鷹窩峰、風門子,即達中路、東路交會點小柳溝,由此轉向龜蒙頂;或由自雲岩北上,翻過大峨峪,渡過柳溝,越過擂鼓台,登上龜蒙頂。此路山勢嵯峨,奇峰突兀,重重疊疊,雲海松濤、鷹峰晚照等勝境即在此路。
東路,為1969年開闢的高山公路,路面寬6米,高路入雲,乘吉普車、大卡車盤旋而上,經蠍子山,歷沙家浜,過勝利門,穿小柳溝,越擂鼓台,直達山頂。此路山靠山,山連山,“前崖後谷疑無路,左繞右旋又數峰”。 登上蒙山頂峰,放眼四方,東望蒼溟,西瞻泰岳,沂蒙大地盡收眼底,千峰涌翠浪,萬里青蒙蒙。氣勢磅礴,雄偉壯觀。 龜蒙頂背後有明廣寺,系明代所建上元庵,又稱鹿野苑。這裡山石奇兀,林木蔥蘢,水聲潺潺,風景極佳,遊覽區約10平方公里。
大窪,位於龜蒙頂以東,玉柱峰南麓,因四面環山,中間平凹,一徑通幽而得名。設大窪楊場,林壑優美。極擅幽邃之勝,而無市井之喧,堪稱深秀莫測的世外桃源。玉柱峰下有鬼谷洞、鬼谷廟、鬼谷峪、鬼谷村等遺址。相傳戰國時期的縱橫家、謀略家鬼谷子曾在此隱居並教授兵法於孫臏、龐涓。景區面積20平方公里。
掛心崛子,亦稱雲蒙,為費縣、平邑、蒙陰三縣界山,是蒙山第二高峰,海拔1026米。面積4平方公里。清康熙年間稱掛仙撅,光緒年間稱玉柱峰。山勢筆立陡峭,景色幽奇。北麓之水入東汶河,南麓之水入浚河。有天麻、大窪、塔山林場。為國家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達90%。林木以油松、落葉松、赤松、黑松居多。下部間有麻櫟、刺槐、板栗等。碧峰飛瀑,林海花潮,空山鳥語,雲霧縹渺,四時之景,各有奇妙。名勝古蹟有水簾洞、雨王廟、百花峪、老龍潭等。
白馬關、九女關、紫荊關、黃草關為蒙山四大關隘,都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歷為南北交通要塞,兵家必爭之地。氣勢雄偉,風光壯美,稱險關雄姿。
景區榮譽
2020年4月,入選“2020中國避暑名山榜”。
社會經濟
跨臨沂市平邑、費縣、蒙陰、沂南等縣境。
旅遊開發
蒙山,古稱
東蒙、東山,為泰沂山脈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面積112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156米,為山東省第二高峰。
蒙山旅遊區,是
沂蒙山旅遊區核心景區,現為國家AAAAA級旅遊風景區。蒙山旅遊資源豐富,具有獨特的山嶽景觀、森林景觀、瀑布景觀和人文景觀。景區內奇峰聳立、水纏雲繞,森林覆蓋率98%以上,動植物資源豐富,空氣中負離子含量豐富,有
天然氧吧之稱,是中國最佳綠色健身旅遊勝地。景區一年四季景觀各異:春季層巒疊翠,林海花潮;夏季飛瀑流水,雲霧飄渺;秋季漫山紅葉,層林盡染;冬季銀裝素裹,玉琢冰雕,是
沂蒙山好風光的典型代表。
主要景區
蒙山旅遊區主要分為
雲蒙、
龜蒙、天蒙、彩蒙四個景區。
雲蒙生態養生旅遊,
龜蒙生態休閒,天蒙天險觀光,彩蒙山林休閒。
蒙山雲蒙景區
蒙山於1994年12月被原國家旅遊局林業部批准設立為
蒙山國家森林公園,1995年6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2年9月被省旅遊局頒為“山東省十大新景點”,2005年被新聞媒體和資深專家評為“山東十大最美的地方”,2013年12月19日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A級旅遊區。2014年,蒙山國家森林公園以其超高的森林覆蓋率及良好的植被保護和多樣化的生物層次被評為“全國第一座生態名山”、“中國避暑名山五十強”。2015年6月5日,在江蘇常熟召開的中國林場協會第三屆五次常務理事會議上,蒙山國家森林公園所在的臨沂市蒙山旅遊區國有天麻林場通過激烈競爭榮獲2014年度“全國十佳”林場,也是山東省唯一獲此殊榮的林場
主要景觀
蒙山國家森林公園,古稱有“七十二峰”、“九十九峪”、“三十六洞”。現主要景點包括中國瀑布、金剛門、
雨王廟、雲蒙峰、百花峪、流碧橋,擁有蒙山疊翠、蒙山花潮、蒙山飛瀑、蒙山雲海、蒙山日出、蒙山聽濤、蒙山秋色、雪峰玉谷八大自然景觀。現已開發水簾洞、雨王廟、大小雲蒙峰、天壺峰、棲鳳山、
蒙山臥佛、蒙山猿人、邵家寨、蒙山巨龍、
百丈崖、浴人,仙池等180餘個景點。
中國瀑布在青山層岩間流過,從約百米高的懸崖上一躍而下,中間為斷崖阻隔,旋即又騰身直瀉,形成了飛流奔涌、轟鳴濺跳的疊式瀑布。明朝的公鼐曾作《
蒙山瀑布》對之讚美:“豈是銀河落,飛來萬丈余。謫仙如可見,不復問
匡廬。”
清朝的王運晟這樣來描寫水簾洞瀑布:“躡蹬覓仙境,流從天半垂。出雲偏有隙,停雨境無期。水擊石鼓鳴,風披練破絲。至今簾不捲,終古月空窺。”意思是說:沿著石階小路去尋覓仙境,一條瀑布從半天垂落,水簾象飄動的白雲,又象大雨飄落,永不停歇。水流衝擊著岩石,發出打鼓一樣的聲音,風吹瀑布象飄散的絲線,水簾長垂不捲,千百年來,月光徒然照臨,伺機穿過水簾,卻被永遠隔絕。
金剛門全稱般若波羅蜜金剛門,門柱由八尊整石雕鑿的金剛塑像組成。金剛為佛教中護法力士,東面從左到右分別是青除災金剛、辟毒金剛、黃隨求金剛、白淨水金剛,西面從左到右分別是赤聲火金剛、定除災金剛、紫賢金剛、大神金剛。金剛門券頂分別是金剛眷、金剛索、金剛愛、金剛語四大菩薩,周圍是以古印度恆河岸邊為背景,釋迦牟尼佛降天、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說法、涅槃八相成道的浮雕長卷。四菩薩之間是象徵鹿野苑的梅花鹿及象徵中華的漢龍衛護著經壇和寶剎。金剛門內券頂均為多層飛天藻井。金剛門為泰國皇恩寺釋聖智以其夢境創意設計,福建泉州石雕工藝大師精心營造,建築風格中西結合、陰陽和諧,氣勢雄偉,工藝精湛,堪為傳世精品,既體現傳統之繼承與發展,亦表達人文與自然之和諧統一,為沂蒙山人文地理重要標誌。
廟中所祀主神——雨王,是蒙山地區專祀的司雨神靈系中(如龍王、關公等)。
雨王廟當地老百姓十分尊崇雨王,每逢雨王生日以及年節日,均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或逢大旱之年,蒙山方圓數百里的百姓便備上香燭供品,上山拜祀雨王,據說十分靈驗。在雨王的護佑下,蒙山境內多是風調雨順,因此有“每年七十二場澆花雨”之說。過去的歷代官府對此也十分重視,加封雨王為“嘉惠昭應王”,故雨王廟又叫嘉惠昭應王廟。
雨王廟飛檐雕棟,氣派莊嚴。大殿正面供的是雨王神象。南廂供觀音菩薩,北廂供的是鬼谷子和黃大仙。老廟正面供雨王神象,側面供鬼谷子和觀音菩薩像。
雙峰插天(
雲蒙雙峰),明朝公鼐曾寫詩讚道:"蒙山最高是雙峰,上有煙雲幾萬重。我欲峰頭一佇立,卻從天外數芙蓉。"作者想像著登上煙雲飄渺的蒙山峰頂,恍若置身天外。佇立在峰頂上去數點周圍的山峰,就象立在天外俯視朵朵晶艷的荷花。雲蒙雙峰尖峭高聳,直插雲天。海拔分別為1028米和1008米,矗立於山脊
雲海之上,秀麗奇絕,有嶧上峰之勝地景。雙峰
萬仞絕壁,分別有險峻小路可達峰頂。小雲蒙峰又稱雲蒙
西峰,山勢絕險,蒼鷹不渡,至今無人攀登上峰頂。在大雲蒙峰上,可盡覽蒙山無限風光。上面又有"神龜望月"、"夫妻石"等景點。雲蒙雙峰在當地又俗稱大小“掛心崛子”。
流碧橋在蒙山深處有一座因勢而建的橋--“流碧橋”,溪水從橋間流過順勢而下,流入山澗,溪水清澈見底,象流動的碧玉,四周雲霧繚繞。
位於蒙山之陰。傳說為隱於懸崖中的神仙洞府,因洞口為飛流水簾所掩蓋,故名。
懸崖東北西南而立,面向西南。萬仞瀑布飛流直下,上有令人目眩之峭壁,下有激流迴旋之深淵。澗水不時為懸崖切斷,形成數級瀑布,飛流涌瀉,咆哮似萬馬奔騰,訇然若千均雷霆,山嶽轟鳴,大地震顫。晴日裡霰雨紛飛,彩虹映照,蔚蔚壯觀。
瀑布兩側,巍然聳立著兩座絕崖,人稱升仙台。傳說人由此跳下,可脫離凡體,羽化成仙。懸崖上拱形洞門清晰可見,傳說此洞為戰國時縱橫家鬼谷子教授孫臏、龐涓等習武之地,五百年開門一次。在瀑布正前方的山頂上,建有“觀瀑亭”,立於此亭,瀑布勝景盡收眼底。
蒙山龜蒙景區
沂蒙山國家地質公園龜蒙景區位於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柏林鎮,是一個地質遺蹟資源豐富的綜合性大型地質公園。蒙山是沂蒙山的主體,綿延近百公里,群峰嵯峨,重巒疊嶂,氣勢恢宏,主峰海撥1156m,為山東第二高峰,被稱為“岱宗之亞”。
28億年前,蒙山地區為一個穩定的陸塊。距今28~27.5億年間,受大地裂谷作用形成面積廣泛的海盆,岩漿沿裂谷噴發噴溢並接受沉積,形成火山沉積岩系,這就是齊魯大地最為古老的岩石——泰山岩群。之後的2.5億年間,蒙山地區經受兩期大規模岩漿侵入,“吞噬”了泰山岩群,形成阜平期蒙山岩套、五台期嶧山岩套花崗岩類;距今25~23億年間,蒙山地區又經受第三次大規模岩漿侵入岩石構成了蒙山的主體。蒙山並由此成為蒙山岩套的命名地。距今23~8億年間,蒙山陸塊經歷了構造運動的擠壓和小規模的岩漿活動,處於隆升剝蝕時期。8億年以來,蒙山地區又經歷了海進海退的變遷及陸相火山活動。直到距今3000萬年以來,受喜馬拉雅運動影響,蒙山斷裂再次活動,蒙山主體不斷隆升剝蝕,終於雄踞齊魯大地。
主要景觀
蒙山龜蒙景區的主要景觀有:萬壽宮、福壽康寧鼎、九龍潭、百壽摩崖、鷹窩峰、東天門、蒙山懸崖棧道、群龜探海、龜蒙頂、蒙山壽仙巨雕、偉人峰等。
萬壽宮始建於北宋,原稱玉虛觀,明朝以後改名萬壽宮。這裡北宋以前原為蒙祠,是古代先民祭祀蒙山神的主祭處。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太昊後裔建顓臾國,令其附庸於魯,主祭蒙山,蒙祠即當時顓臾國王主持祭祀蒙山的主祭處。
此山神廟為仿宋風格的建築,是單檐歇山式宮殿建築,又叫大式建築。歇山式為中國古代建築風格的一種。另外還有懸山式、硬山式、廡殿式、頂式等風格的建築。山神廟內供奉三座神像,中間為蒙山山神,兩側分侍土地神和牛王神。周成王封顓臾主祭蒙山,由於顓臾在人們心目中的威望很高,顓臾死後蒙山周圍的人們歷代都祭祀他。宋熙寧八年,宋神宗封顓臾王位靈顯潛應侯,宣和五年,宋徽宗又封他為英烈昭濟惠民王。金代明昌年間(1190-1195)被尊奉為蒙山神,並在山內建廟,供百姓祭祀。山神廟是蒙山民俗旅遊的一大景點,歷來為當地百姓祭祀山神之處。每年農曆三月三為萬壽宮傳統廟會,屆時,山上遊人如織,眾多的善男信女到山神廟來燒香許願。
位於蒙山峽谷之中,石壩長180米,高30米,因壩體有九個漢白玉龍頭而得名。九龍潭兩側秀峰林立,波光山影,如詩如畫。雨季潭水漫溢,飛瀑垂簾,陽光折射,彩虹絢爛。
翠竹園內生長著毛竹、淡竹、紫竹、鳳尾竹、孝順竹、斑竹、地毯竹等幾十個品種。園內樓閣相續,長廊曲折,竹林蔭翳,假山噴泉,幽靜清雅。春季百花爭妍、竟吐芳菲,夏秋彩燈垂檐,翠竹搖風,冬日則蒼松傲雪,獨具英姿。
沂蒙情人谷規劃主要是依託該區域豐富的溪流、樹木、巨石等自然資源,在嚴格保護的基礎上,開闢道路,構築潭水瀑布,分別策劃修建了蒙山山盟台、月老祠、愛河、三生石、鴛鴦潭、不羨亭、鵲橋等30多處景點。濃縮了沂蒙山區豐富而淳樸的婚慶文化、情愛文化內涵,是一個情愛的天地。沂蒙情人谷的建成對龜蒙景區的自然景觀也是一個極大的豐富和提升。
在巨崖上有摩崖石刻真草隸刻各體壽字九十九個,這裡面還有一個天然的壽字若隱若現,以滿百數,取天人合一之義,成為天下一絕。中心壽字集王羲之書跡,高9.9米,字型疏放遒勁,神怡奪目,嚴峻高聳,統帶全篇。尤為奇妙者,雖說是百壽,但卻數之不盡,寓意福壽無疆。百壽崖以弘揚蒙山長壽養生文化為旨歸,顯山川靈氣,收頤養之功,稱譽當代,惠及千秋。
蒙山標誌性景點。此峰拔地而起,直刺蒼穹,峭壁刀削,蒼松籠罩,非雄鷹不能臨其上,故名“鷹窩峰”。夕陽西下,群峰若隱若現,如詩如幻。
北側峭壁上刻有啟功先生親筆書寫的“鷹峰奇觀”四個大字。自古就有“不到鷹窩峰,枉為蒙山行”之說。
位於今龜蒙景區步行中路和車行東路的交匯處。門坊雄立山崖,氣勢恢宏,造型美觀。門坊正面聯語為:“西望碧霞籠泰岳,東來紫氣滿蒙山”,橫額:“雲蒸霞蔚”,字型集米芾的墨跡。
棧道始於虎踞龍盤石,全長2999米,由懸崖棧道和森林木棧道組成,懸崖棧道長1999米,森林木棧道長1000米,為江北第一大棧道。
棧道險峻處如飛龍凌空,遊走於絕壁深壑,氣勢磅礴,令人驚心動魄,震撼不已;平緩處若臥龍蟠曲,奇松怪石,美不勝收,令人目不暇接;蜿蜒處似游龍出沒,林海掩映,鳥語花香,令人流連忘返。
心隨境遷,行走在棧道的不同位置,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有龍行天下之豪邁,有平步青雲之喜悅,有臨風嘯傲之胸襟,有閒庭漫步之悠然,有坎坷曲折之感慨……都會讓人心有所動,深感不虛此行。
這片瑰奇萬狀的山崖上,有許多烏龜或閉目沉思,或匆匆前行,或東張西望,形態各異。因峽谷中常能形成雲海、霧海,這些爬行的神龜在“海”中極富動感,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下邊的巨龜已爬進海底,中間的有的在踽踽(jǔ,慢步行走)前行,有的在左右回顧,最上邊的幾隻小龜可能是剛從蛋殼中爬出來的,還不敢下海,正在東張西望,可愛至極。
即蒙山主峰,海拔1156米,為山東第二高峰,有“亞岱”之稱。龜蒙頂原酷似龜狀,頭向西北,尾列東南,像神龜俯臥於雲端天際。現峰頂呈穹窿狀,東部有玉皇殿,西部有孔子小魯處和迎客松。登上龜蒙頂,雲在身邊轉,風從足下生,遠望齊魯小,使人心胸頓開。
偉人峰向西北眺望,有一座二十四億年左右中酸性岩漿深成侵入後形成的二長花崗岩,經後期球狀風化作用形成奇特的山峰,形如偉人毛澤東的頭像,額頭、眼睛、鼻子、臉孔、下頜、髮型等部位與毛主席面相無不吻合,形態慈祥逼真,惟妙惟肖,周圍蒼松翠柏如黨旗覆蓋,故名為“偉人峰”。
孔子當年率眾弟子登臨蒙山主峰時,遙望魯國山河,曾生無限感慨。後《孟子》載“孔子登東山(今蒙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遊人站立於此,遙想當年孔子,懷古之情油然而生。
蒙山壽仙作為世界上最大山體雕刻,已被載入“吉尼斯”記錄。位於主峰龜蒙頂西北側,高218米,寬198米,白須飄逸長過腰際,一手拄鳩杖,一手托仙桃,慈眉善目,笑逐顏開。雨後雲涌,似從山中走來,親切而安祥。遊客來蒙山必到拜壽台跪拜蒙山壽星,祈求家人健康長壽。據說在此拜壽十分靈驗,保你心想事成。
位於臨沂市平邑縣城東南30公里的天寶鄉,該鄉因盛產黃梨,亦稱“黃梨之鄉”。天寶黃梨已有300多年的栽培歷史,主要特點是豐產、耐貯、抗性強,石細胞較少,肉質細嫩,汁多味甜,有濃郁的香氣,素為人們喜愛。境內山重水複,梨樹成群,自然環境質樸清新,具有恬靜淡雅的田園風光。每年陽春三月,梨花盛開,漫山遍野,鋪雪堆玉,銀妝素裹。間以桃紅柳綠,風光更加迷人。前來觀看梨花的遊人絡繹不絕。如今,景區內已鋪築了柏油公路,賓館、飯店、購物、遊樂、通訊等旅遊基礎設施初具規模。
蒙山天蒙景區
沂蒙山銀座天蒙旅遊區地處沂蒙山山脈東段,是沂蒙山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費縣,總面積約240平方公里,一期核心片區14.4平方公里。
總體定位
2011年12月18日,魯商集團與費縣人民政府簽訂了蒙山天蒙旅遊區合作開發協定。擬投資50億元,將天蒙旅遊區建設成為集山地生態旅遊、運動休閒旅遊、民俗體驗旅遊、生態農業旅遊和休閒度假旅遊於一體的綜合型人文生態旅遊度假區。
按照總體規劃,一期投資10億元,重點建設沂蒙山小調誕生地活態博物館、標誌性文化景觀建築望海樓和“天然氧吧、天然動植物園”之稱的塔山森林公園;恢復明代道觀玉皇宮;修建世界第一跨徑的人行懸索橋;從奧地利引進世界最先進的索道,並配備360°觀景吊箱;建設集奇、秀、險於一身的江北第一懸崖棧道;依託德國傳教士華德勝修建的天主教堂建設華德勝旅遊小鎮等項目。
主要景點
1940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長袁成隆組織團員李林、阮若珊在此創作了享譽國內外的《沂蒙山小調》。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弘揚這一寶貴的文化資源,依託沂蒙山小調誕生地,以恢復1940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在此生活時期的村落場景為核心,將上白石屋村建成一個活態博物館,每個院落就是一個展館,具有文化展示和體驗功能。主要建設抗大一分校文工團舊址、沂蒙精神館、沂蒙歷史館、沂蒙風俗館、沂蒙物產館、沂蒙聲音館、沂蒙味道館和沂蒙人家等。並依託村西的打穀場,打造一台原生態的演藝,聘請當地村民,演唱各種版本的沂蒙山小調。
懸索橋是連線望海樓和玉皇頂兩個景點的人行天橋。該橋總投資約8000萬元,橋跨布置採用雙塔單跨吊懸索橋,中跨長度420米,邊跨長度分別為38米和47.5米,全長505.5米,為世界最長、跨度最大的人行索橋。大橋主梁寬4米、人行道寬2.4米,橋面距離谷底的高度為143米,寬跨比1:120。為增加結構的抗風穩定性,在橋面下方設定了抗風纜,通過抗風纜索將橋面與抗風纜索相連線,在國內人行橋樑中首次增加了橋樑健康監測系統與巡檢通道。人行索橋的建成避免了遊客穿過深達143米的婁子溝,節約40分鐘的行程。
地處沂蒙山最東端,海拔1001.2米,因為再向東至日照大海沒有比它高的山,因此是沂蒙山觀東海日出的最佳地點。在此建設標誌性文化景觀樓,明清風格,裡面設定沂蒙文化展示內容,將是遊客觀山望海,體驗沂蒙山文化的好去處。
全長12公里,有懸空棧道、自然石步道、木棧道、松針路等樣式,沿線根據沂蒙文化設計景觀節點和休憩平台。
塔山頂海拔930米,因山峰陡峭如塔而得名。在塔山用玻璃材質打造懸空式空中觀景平台,長20米,面積近200平方。匠心獨具的空中玻璃U型觀景台,為遊人提供了觀賞風光的獨特角度,站在看台,腳踏懸空玻璃,群山美景映入眼帘,遊人不僅可以高空俯瞰盡情擁抱壯闊天蒙秀色,更可以體驗腳踏高空、步步驚心的刺激感。
從奧地利多貝瑪亞引進的世界最先進的索道,長約1278米,高差529米,運量每小時1600人,並配備了國內唯一的水晶吊箱,可以讓遊客360度的感受沂蒙山美景。
以玉皇頂的明代玉皇廟遺存和沂蒙山的玉皇信仰為基礎,擴建玉皇廟為玉皇宮,打造沂蒙山祈福文化核心體驗地。由南天門、鐘鼓樓、東西配殿、玉皇殿、北天門、接仙台、祈雨亭、王母池等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