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送王緘

《臨江仙·送王緘》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上片寫妻弟王緘到錢塘看望作者,勾起了作者對亡妻和故鄉的深切思念,想到自己宦遊漂泊的羈旅生涯,不禁悲從中來。下片寫送別時的愁苦心情,作者借酒消愁意在排遣內心的離情別恨,滲透著濃重的無奈和感傷。這首詞融離情別恨、悼念亡妻、仕途失意、鄉愁故思為一體,情感發自肺腑,沉鬱而真摯,字裡行間滲透著濃厚的傷感意緒。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臨江仙·送王緘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蘇軾
  • 作品出處:《全宋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臨江仙·送王緘
忘卻成都來十載,因君未免思量。憑將清淚灑江陽。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涼
坐上別愁君未見,歸來欲斷無腸。殷勤且更盡離觴。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臨江仙:詞牌名,原唐教坊曲,雙調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平韻。
⑵王緘:蘇軾亡妻王弗之弟,字元直。
⑶成都:王弗墓在眉州,屬成都府路,故以成都代之。
⑷江陽:古縣名,東晉置,治所在今四川彭山縣東,王弗墓所在,亦可指蘇氏故鄉,蘇轍初發嘉州》詩:“餘生雖江陽,未省至嘉樹。”
⑸好在:安好,依舊。
⑹孤客:蘇軾自指。
⑺欲斷無腸:謂傷心之極,愁腸已經斷盡。
⑻離觴:猶言離別酒。
⑼傳舍:古時供行人休息住宿的處所。此句言人生如來去匆匆的過客。

白話譯文

忘掉了成都那些事兒已經有十多年了,但是因為你的到來,使我不得不再三思念。今日送別,請你將我的傷心之淚帶回家鄉,灑向江頭一吊。我又何嘗不知道故鄉的好啊,自己飄零已久,賦歸無日,自成天涯孤涼客。
哪裡悲涼的愁緒你不會知道,早已被我吟斷的衷腸已不會再過分傷愁。今日殷勤給你送上離別的酒宴,希望你能盡興。我的身軀就好像傳舍一樣輾轉流離,何處才能是我的家鄉啊!

創作背景

龍榆生東坡樂府箋》將此詞收於未作編年的第三卷中。顧隨《東坡詞說》以為此詞與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所抒寫的感情極接近。按之此詞首句“忘卻成都來十載”,十年之數亦相同,兩詞屬稿日不會相差很遠。《江城子》作於熙寧八年(1075)正月任密州知州時,此詞當作於熙寧七年秋冬間。其時蘇軾尚在杭州通判任所。當時王緘自眉山到錢塘看望蘇軾,回去時,蘇軾寫了這首詞相送。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詞抒發的感情極為複雜。概而言之,共有四條脈絡可尋。一是送別的惆悵,二是悼亡的悲痛,三是政治上受排斥的失意,四是對故鄉的思念。這四條感情脈絡交織在一起,而以生離死別之痛為其主脈,遂使此詞成為蘇軾極度傷感的代表作之一。
上片寫悲痛的勾起、擴展以至不能自已的情狀。開頭兩句“忘卻成都來十載,因君未免思量”,一下子觸到了蘇軾愛情生活中的一個劇痛點。蘇軾愛妻王弗自至和元年(1054)嫁到蘇家以後,一直很細心地照顧著丈夫的生活。蘇軾於婚後五年開始宦遊生涯。王弗便在蘇軾身邊充當賢內助。蘇軾性格豪爽,毫無防人之心,王弗有時還要提醒丈夫提防那些慣於逢迎的所謂“朋友”,夫妻感情極為深篤。不料到治平二年(1065)王弗突然染病身亡,年僅二十六歲。這對蘇軾來說,打擊非常之大。為了擺脫悲痛的纏繞,他只好努力設法“忘卻”過去的一切。哪知大凡人之至情,越是要“忘卻”,越是不易忘卻。從王弗歸葬眉山至王緘到錢塘看望蘇軾,其間相隔正好“十載”。這“十載”兩字恰恰說明蘇軾沒有一年不在想念王弗。每逢一年,便作一次紀念,添一重傷感。十年便是十次紀念,十重傷感。“忘卻”所起的作用不過是把紛繁堆積的難以忍受的悲痛,化為長久的有節制的悲痛而已。但是王緘的到來,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憶;日漸平復的感情創傷重又陷入了極度的痛楚之中。“憑將清淚灑江陽”,語本是“憑君”,“君”字蒙上“因君”而省去。這句話是說:今日送別,請你將我傷心之淚帶回家鄉,灑向江頭一吊。王緘此來,與蘇軾盤桓甚久,日常話說故鄉眉山種種情事,使蘇軾知道“故山好在”,自感寬慰,但一方面覺得自己宦跡飄零,賦歸無日,成為天涯孤客,又不禁悲從中來。所謂“悲涼”,原因有種種。蘇軾當時因為與變法派政見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內心本來就有一種壓抑、孤獨之感。眼下與鄉愁、旅思及喪妻之痛攪混在一起,其情懷之惡,更是莫可名狀了:由此可見,“孤客自悲涼”一句的意蘊是十分豐富的。
下片寫送別的情懷及內心的自我排遣。過片“坐上別愁君未見,歸來欲斷無腸”,始入送別之意。題目是“送王緘”,而上片只寫王緘到來後的悲悽情懷,看似與題目無關,其實不然。蓋王緘為蘇軾之內弟,即至愛親屬。由王緘來到而勾起對乃姊的思念,實為人之常情。人生世間,凡百痛苦,苟無可親之人,只好忍住不說,一任其盤旋鬱結於胸腹之中。一旦與親人相對,方能盡情傾吐。這對排解苦悶,頗為有效。王緘千里來訪,使蘇軾十年積悶能對內弟一慟,亦可使其愁懷稍得舒展;且王緘此行帶來故鄉訊息,蘇軾的鄉愁雖緣是而增。但促膝之際,孤寂也略略得解;更何況蘇軾在政治上的種種不如意及一肚皮的不合時宜,早先無處可說,眼下方可暢所欲言,一吐為快。毋庸置疑,王緘的到來,在蘇軾悲涼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幾分暖意。而現在王緘又要匆匆離去,當然更使蘇軾感到難以為懷了。於是國憂、鄉思、家恨,統統融進了“別愁”之中,從而使這別愁的分量,與古往今來一切單純的別愁頓有鈞銖之別。但蘇軾畢竟是善於自持的,而且在餞別的宴會上也不宜痛形於色,只是送別歸來以後,內心的痛苦將有不可勝言者。“歸來欲斷無腸”,是說這次相見之前及相見之後。愁腸皆已斷盡,以後雖再遇傷心之事,亦已無腸可斷了。出語之痛心徹骨,實無以復加。“殷勤且更盡離觴”一句,意在借酒澆愁,排遣離懷,而無可奈何之意,亦見於言表。結尾兩句,蘇軾將整個人生一切看破,以求徹底之解決。這在今天看來,無疑過於虛無消極。而在蘇軾當年,舍此似亦別無妙法。《漢書·蓋寬饒傳》云:“富貴無常,忽則易人。此如傳舍,閱人多矣。”此詞“此身如傳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變通,以寓“人生如寄”之意。又《列子·天瑞篇》云:“古者謂死人為歸人。夫言死人為歸人,則生人為行人矣。行而不知歸,失家者也。”歇拍“何處是吾鄉”暗用其意。蘇軾另有《臨江仙·送錢穆父》詞云:“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意思與此詞略同,而用典反不如此詞深切。其時蘇軾將調任密州知州,其倦宦之情,於此可見。

名家點評

金代·王若虛滹南遺老集》:東坡送王緘詞云:“坐上別愁君未見,歸來欲斷無腸。”此未別時語也,而言“歸來”,則不順矣。“欲斷無腸”,亦恐難道。
近代·顧隨《東坡詞說》:人有喪其愛子者,既哭之痛,不能自堪,遂引石孝友《西江月》詞句,指其子之棺而詈之曰:“譬似當初沒你。”常人聞之,或謂其徹悟,識者聞之,以為悲痛之極致也。此詞結尾二句與此正同。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