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中藥學實訓教材:臨床中藥學技能實訓

臨床中藥學實訓教材:臨床中藥學技能實訓

《臨床中藥學實訓教材臨床中藥學技能實訓》是2010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於虹。

基本介紹

  • 書名:臨床中藥學實訓教材:臨床中藥學技能實訓
  • 作者: 於虹
  • ISBN: 9787802316843
  • 頁數:284
  •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07-0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序言,目錄,文摘,

基本信息

作 者: 於虹 編
出 版 社: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ISBN: 9787802316843
出版時間: 2010-07-01
版 次: 1
頁 數: 284
裝 幀: 平裝
開 本: 16開
所屬分類: 圖書>醫學>藥學

內容簡介

《臨床中藥學技能實訓》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醫臨床技能實訓系列教材”之一,是根據教育部關於本科教育要高度重視實踐環節、提高學生實踐能力以及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設與改革意見的精神,為適應我國高等中醫藥院校教育發展的需要,培養21世紀高素質人才而編寫的,可供中醫藥類專業學生使用。  臨床中藥學是中醫學理、法、方、藥,辨證施治完整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識記中藥基本理論和知識、辨識常用中藥飲片以及用中醫辨證思維指導臨床用藥,是臨床中藥學實踐教學的主要任務,也是中醫臨床診療技能的重要內容。注重臨床中藥學的實訓教學,加強識藥、認藥、用藥的能力訓練,是提高中醫臨床診療水平的重要方法和途徑。 《臨床中藥學實訓教材:臨床中藥學技能實訓》旨在注重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突出動手操作和中醫思維能力的訓練。根據臨床中藥學的課程特點,將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內容有機結合,突出辨識中藥能力和辨證用藥能力的訓練。力求達到:教學內容的一致性,即與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藥學》保持統一,使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緊密銜接;溫故知新的綜合性,即採用歸納、提煉、對比鑑別等方法,強化知識重點的記憶和理解,突出中醫思維能力的訓練;臨證選藥的實用性,即加強按臨床病證用藥規律辨證選藥和配伍用藥的訓練;辨識飲片的指導性,即通過掌握飲片認藥方法,按照飲片特徵的描述,結合圖片和實物標本,對常用中藥正品飲片的性狀進行實際認藥訓練,提高辨識中藥飲片的能力;用藥知識的拓展性,即適當補充中藥調劑、處方應付等方面的知識以切合臨床需要。教材採用紙質和配套光碟的形式,在內容取捨、編寫體例等方面突出實訓教學的特點,充分體現了創新性、科學性、簡明性和實用性。
臨床中藥學實訓教材:臨床中藥學技能實訓

序言

隨著高等中醫藥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學生運用中醫思維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已經成為高等中醫藥教育工作者的共識。
2007年,教育部《關於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7)2號]檔案中,再一次明確提出高等教育要“高度重視實踐環節,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為了落實教育部檔案精神,突出中醫藥學科特點與教育規律,解決高等中醫教育普遍存在的“中醫思維弱化、臨床能力不足”問題,2007年,由教育部高等學校中醫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張伯禮院士倡導並擔任總主編,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的積極支持和大力協助下,組織全國23所中醫藥院校啟動了《中醫臨床技能實訓》系列教材編寫工作。
《中醫臨床技能實訓》系列教材包括:《中醫診斷學技能實訓》、《診斷學基礎技能實訓》、《臨床中藥學技能實訓》、《針灸學技能實訓》、《中醫骨傷科學技能實訓》、《中醫推拿學技能實訓》、《經絡腧穴學技能實訓》、《刺法灸法學技能實訓》、《臨床接診與醫患溝通技能實訓》9部教材。
為了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實訓教學工作,《中醫診斷學技能實訓》、《針灸學技能實訓》、《經絡腧穴學技能實訓》、《刺法灸法學技能實訓》、《臨床中藥學技能實訓》等教材還配套製作了多媒體光碟。
《中醫臨床技能實訓》系列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是:強化中醫實踐教學環節,突出中醫實踐教學特色,通過教材中要求的各種訓練環節,提高學生中醫思維能力與臨床動手能力。
《中醫臨床技能實訓》9部教材分別由天津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遼寧中醫藥大學、河南中醫學院等院校擔任主編工作。其中,《中醫診斷學技能實訓》由天津中醫藥大學陸小左教授主編;《診斷學基礎技能實訓》由上海中醫藥大學蔣梅先教授主編;《臨床中藥學技能實訓》由天津中醫藥大學於虹教授主編;《針灸學技能實訓》由天津中醫藥大學周桂桐教授主編;《中醫骨傷科學技能實訓》由上海中醫藥大學褚立希教授主編;《中醫推拿學技能實訓》由南京中醫藥大學金宏柱教授主編;《刺法灸法學技能實訓》(面向針灸推拿學專業)由廣州中醫藥大學馮淑蘭教授主編;《經絡腧穴學技能實訓》(面向針灸推拿學專業)由河南中醫學院路玫教授擔任主編;《臨床接診與醫患溝通技能實訓》由天津中醫藥大學周桂桐與遼寧中醫藥大學馬鐵明教授共同主編。
目前,大多數中醫藥院校均在教學計畫中設定了實訓教學環節,有的院校編寫了實訓指導,但是尚無具有全國專家參與編寫的反映目前全國實訓教育水平的系列教材。

目錄

緒論
一、相關名詞術語
二、主要藥學著作
三、中藥的道地藥材
四、中藥的炮製
五、中藥的藥性理論
六、中藥的配伍
七、中藥的用藥禁忌
八、中藥的劑量與用法
第一章 解表藥
第一節 發散風寒藥
麻黃
桂枝
紫蘇
香薷
荊芥
防風
羌活
白芷
細辛
蒼耳子
辛夷
第二節 發散風熱藥
薄荷
牛蒡子
蟬蛻
桑葉
菊花
蔓荊子
柴胡
升麻
葛根
第二章 清熱藥
第一節 清熱瀉火藥
石膏
知母
蘆根
天花粉
淡竹葉
梔子
夏枯草
決明子
第二節 清熱燥濕藥
黃芩
黃連
黃柏
龍膽
苦參
第三節 清熱解毒藥
金銀花
連翹
大青葉
板藍根
青黛
貫眾
蒲公英
野菊花
魚腥草
大血藤
射干
山豆根
白頭翁
白花蛇舌草
第四節 清熱涼血藥
生地黃
玄參
牡丹皮
赤芍
紫草
第五節 清虛熱藥
青蒿
地骨皮
銀柴胡
胡黃連
第三章 瀉下藥
第一節 攻下藥
大黃
芒硝
番瀉葉
第二節 潤下藥
火麻仁
郁李仁
第三節 峻下逐水藥
甘遂
巴豆
牽牛子
第四章 祛風濕藥
第一節 祛風寒濕藥
獨活
威靈仙
川烏
蘄蛇
烏梢蛇
木瓜
第二節 祛風濕熱藥
秦艽
防己
桑枝
絡石藤
第三節 祛風濕強筋骨藥
五加皮
桑寄生
狗脊
第五章 化濕藥
藿香
蒼朮
厚朴
砂仁_
豆蔻
第六章 利水滲濕藥
第一節 利水消腫藥
茯苓
薏苡仁
豬苓
澤瀉
第二節 利尿通淋藥
車前子
滑石
川木通
瞿麥
地膚子
海金沙
石韋
第三節 利濕退黃藥
茵陳
金錢草
虎杖
第七章 溫里藥
附子
乾薑
肉桂
吳茱萸
小茴香
丁香
第八章 理氣藥
陳皮
青皮
枳實
木香
沉香
川楝子
烏藥
香附
薤白
第九章 消食藥
山楂
神曲
麥芽
萊菔子
雞內金
第十章 驅蟲藥
使君子
苦楝皮
檳榔
榧子
第十一章 止血藥
第一節 涼血止血藥
小薊
大薊
地榆
槐花
側柏葉
白茅根
第二節 化瘀止血藥
三七
茜草
蒲黃
第三節 收斂止血藥
白及
仙鶴草
第四節 溫經止血藥
艾葉
炮姜
第十二章 活血化瘀藥
第一節 活血止痛藥
川芎
延胡索
鬱金
薑黃
乳香
沒藥
第二節 活血調經藥
丹參
紅花
桃仁
益母草
牛膝
雞血藤
第三節 活血療傷藥
土鱉蟲
馬錢子
第四節 破血消瘕藥
莪術
水蛭
穿山甲
第十三章 化痰止咳平喘藥
第一節 溫化寒痰藥
半夏
天南星
禹白附
白芥子
旋覆花
第二節 清化熱痰藥
川貝母
浙貝母
瓜蔞
竹茹
竹瀝
桔梗
第三節 止咳平喘藥
苦杏仁
紫蘇子
百部
紫菀
款冬花
馬兜鈴
枇杷葉
桑白皮
葶藶子
白果
第十四章 安神藥
第一節 重鎮安神藥
硃砂
磁石
龍骨
第二節 養心安神藥
酸棗仁
柏子仁
合歡皮
遠志
第十五章 平肝息風藥
第一節 平抑肝陽藥
石決明
牡蠣
代赭石
刺蒺藜
第二節 息風止痙藥
羚羊角
牛黃
鉤藤
天麻
地龍
僵蠶
全蠍
第十六章 開竅藥
麝香
石菖蒲
第十七章 補虛藥
第一節 補氣藥
人參
西洋參
黨參
黃芪
白朮
山藥
甘草
第二節 補陽藥
鹿茸
淫羊藿
杜仲
續斷
補骨脂
菟絲子
蛤蚧
冬蟲夏草
第三節 補血藥
當歸
熟地黃
白芍
阿膠
何首烏
第四節 補陰藥
北沙參
百合
麥冬
天冬
玉竹
枸杞子
女貞子
龜甲
鱉甲
第十八章 收澀藥
第一節 固表止汗藥
第二節 斂肺澀腸藥
五味子
烏梅
肉豆蔻
訶子
第三節 固精縮尿止帶藥
山茱萸
桑螵蛸
海螵蛸
蓮子
芡實
第十九章 攻毒殺蟲止癢藥
硫黃
雄黃
第二十章 拔毒化腐生肌藥爐甘石
附錄一 中藥藥名拼音索引
附錄二 配伍藥物拼音索引
附錄三 鑑別比較藥物拼音索引
附錄四 臨床常見病證拼音索引
附屬檔案 用藥基本常識(附操作法光碟)
一、中藥炮製基本方法
二、中藥湯劑煎煮方法
三、常用中藥飲片傳統
辨認方法

文摘

二、主要藥學著作中藥的起源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生活實踐和醫療實踐的結果。藥學專著的出現是中藥學形成的重要標誌。各個歷史時期的主要藥學著作,能較全面地反映一定時期的藥學成就,能集中體現中藥學的發展水平。
重點了解以下主要本草代表著作:
1.《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是現存最早的本草專著,成書時間不晚於東漢末年(公元2世紀)。《本經》序論部分簡要闡述了中藥的基本理論,如四氣五味、有毒無毒、配伍法度、辨證用藥原則、服藥方法及劑型選擇,並簡要介紹了中藥的採收時月、真偽鑑別等內容,為中藥學的全面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石。全書載藥365種,根據藥物功效的不同,按照三品分類法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著重介紹了各藥性味歸經、主治功效。《本經》是漢以前藥學知識和經驗的第一次大總結,奠定了我國大型骨幹本草編寫的基礎,是我國最早的珍貴藥學文獻。
2.《本草經集注》為南朝梁代著名醫藥學家陶弘景所著,成書於公元500年左右。在整理《本經》、《名醫別錄》內容的基礎上,以“朱墨分書”的方式注釋發揮而成,對魏晉以來三百餘年問中藥學的發展做了全面總結。全書共7卷,載藥730種。該書首創按藥物自然屬性分類的方法,將藥物分為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有名未用7類,對其形態、性味、產地、採制、劑量、真偽辨別等都做了較為詳盡的論述。同時首創“諸病通用藥”,便於醫生臨證處方用藥。考定了古今用藥的度量衡和劑型製作規範。本書集中體現了南北朝時期的藥學成就,奠定了我國大型骨幹本草編寫的雛形。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在唐朝(公元659年)由蘇敬等23人編纂,經唐王朝頒布的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公開頒布的藥典。全書載藥844種,由藥圖、圖經、本草三部分組成,分為玉石、草、木、獸禽、蟲、魚、果菜、米谷、有名未用等9類,並收集了外來藥、民間藥。增加了藥物圖譜和文字說明,開創了世界藥學著作圖文並茂的先例。本書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反映了唐代本草學的輝煌成就,奠定了我國大型骨幹本草編寫格局。
4.《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是由宋代名醫唐慎微所著,成書於公元1082年。全書共33卷,載藥1558種,並附有圖譜,附方3000餘首,方藥兼收,圖文並重。本書收集了民間用藥經驗,保存了古代方藥文獻資料,使我國大型骨幹本草編寫格局臻於完備,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實用價值和文獻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