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沿革
2001年4月,臨城、任家、方山、老寨四個行政村合併成立為現在的臨城村。原臨城村,以村內有衛城而得名,晉朝時就已有人居住,唐代時歸屬姚娘廟,宋時屬三都,元、明初屬廟山巡檢司,明洪武二十年(1387)始屬臨山衛治,清康熙八年(1669年)始改署臨山城內,宣統元年(1909年)屬臨山鄉,民國初襲清制,民國十七年始屬臨山鎮,解放後改村,由後三村、五村、六村組成,1954年合作化時建立臨南、臨西、臨北低級社,1955年組成姚江高級社,1956年組成姚江大隊,1958年10月改成臨山管理,1961年7月復改姚江大隊,1982年改為臨城村。原任家村,清宣統二年為任村,民國十七年為任方村,解放後叫前六村,1954年建兩個低級社,1956年轉入姚江高級社,同年轉入姚江大隊,1958年設任家連隊,1961年建任家大隊,1982年改任家村。原老寨村,顧名思義村內原有寨子而得名,東晉隆安四年(400年)孫恩農民軍在小山上結寨屯兵始,解放後為蘭塘三村,屬蘭塘鄉管轄,1955年設二個農業合作社,1956年併入姚江高級社,1958年轉入五星人民公社,改為老寨連隊,1960年改為老寨大隊,1982年改為老寨村。原方山村、宣統元年名為方村,解放後名為蘭塘三村,1954年合作化時建立九社、十社兩個低級社,1956年併入姚江大隊,方山改設點,1958年轉入五星人民公社,改為連隊,1960年改名方山大隊,1982年4月改名方山村。
產業經濟
農業以水稻、棉花、榨菜為主,油菜少量種植。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發展“一優二高農業”,調整了產業結構。現有蔬菜基地380畝;毛竹100畝;楊梅種植達154畝,其中“西山白楊梅”具有果大、色艷、味鮮、汁多等特點,是楊梅中的精品;“秀優5號”水稻高產示範方155畝,畝產達到757公斤;興辦家禽養殖場“神農畜禽公司”,“舜農”牌肉雞、肉鴨被評為寧波市名牌;“來寶”香乾作為地方特色小吃的農副產品,深受浙東地區居民的歡迎,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境內早在清初二、三產業就初具規模,城內金、銀、銅、鐵、錫、泥、石、竹、木、鞋等百業手藝,行種齊全,作坊規模為別處所少有,城內曾有“十庵九廟”,廟會特多,商業活動也相當繁榮。1975年第一家村辦制筆企業“姚江制筆零件廠”成立。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個體企業、個體商業發展迅速,形成了五金機械、塑膠化工、建築材料、電子電器、食品飲料等五大工貿產業,特別是制筆行業現已聞名全國。1997年建立工業園地,規劃用地達550畝。到2005年全村工貿總產值達93446萬元。
村鎮建設
解放前村莊建設發展緩慢,多為木結構平房和草舍屋,1975年建造方山大會堂,1980年經城建辦批准村民開始建房,1985年建造村辦公室,2003年建造三樓22間共3100平方米的村辦公大樓,2005年全村人均住房40平方米左右,居住樓房的占全村總戶數的95%以上,建立村保潔隊伍,村民實行垃圾桶裝化。1951年329國道開通貫穿村境。目前,以329國道、迎鳳路、南塘路為骨架,水泥公路覆蓋各個自然村,道路硬化率達100%。村內主要交通工具為個人轎車、麵包車、貨運汽車、機車及拖拉機。內河航道暢通。舊時村民主要飲用井水和河水,1983年引入鎮落戶橋自來水,目前村民生活生產全部飲用四明湖水庫的自來水。明清時期村民大多用菜油燈作照明,民國始用煤油燈,1957年用沼氣發電,1964年新安江供電到民用照明上,1992年分步實施“一式四化用電標準化”電網改造,至2005年工農業和民用電力供應充足,村道上已全部裝上路燈。綠化方面,投入資金10.5萬元,在主要道路兩旁和新建小區都種植了花卉樹木。村內通信發達,郵政便捷,儲蓄方便,境內設有建設銀行。
發展特色
緊緊抓住臨山鎮人民政府中心西移和商業開發的契機,利用329國道和臨山鎮西工業園區的地緣優勢,努力打造以穩定農業為基礎,發展工業為主,輔助第三產業為副,三位一體的產業格局,大力發展和扶植具有本村優勢的制筆塊狀經濟。
圍繞新農村建設,整治老寨、任家等自然村,實施道路硬化、村莊綠化、路燈亮化、衛生潔化等工程,改善村民居住環境。投入14萬元疏浚和清理河道,投入537萬元進行道路硬化,投入45萬元用於改水改廁,招聘15名衛生保潔員,實施垃圾桶裝化。強化新投入,計畫投入142萬元,對官路江、竹橋江兩岸進行砌石護坡;再投資450萬元建造占地面積達20畝、建築面積4480平方米的集娛樂、文化、體育、休閒於一體的村落文化公園。
臨城村把發展經濟放在首位,一方面堅持扶優促強的思路,促進村里制筆企業發展壯大,提高產品的檔次和技術含量,56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制筆飯”;另一方面,村里出台扶持措施,鼓勵農戶發展特色農業,150多農戶靠特色農業和效益農業發家致富。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超萬元。
村民的口袋裡有錢了,臨城村又抓了三件事。一是提高村民的整體素質。村里開展了好黨員、好乾部、好公婆、好媳婦、好夫妻、好妯娌、好團員、好少年等“十好”評比活動,用“十好”典型帶動和影響廣大民眾,全村80%以上的農戶達到“十星”級文明戶標準。同時,還開展“九九表心意”、“春節大拜年”、“清潔衛生評比”等活動,激發村民參與文明創建活動的積極性。二是建立新老居民和諧聯誼會,構建平安新臨城。近年來,隨著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的不斷發展,臨城村流動人口越來越多,村民職業日益多樣化,維護社會穩定的任務愈來愈繁重。讓全體村民和外來人員安居樂業,不斷增強幸福感,成了該村黨總支、村委會一班人重點考慮的問題。2006年10月,該村建立了由100多人組成的臨城村新老居民和諧聯誼會組織網路,由村、片、村民小組和分戶長四個層次組成。村班子負責全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並配備了實幹的工作班子,協調指導有關工作;全村按地域劃分成四個片,確定專人負責片上的治安維穩工作,村黨總支、村委會成員包片指導;各個村民小組以村民小組長和婦女組長為中心戶長,負責本小組的維穩工作;每個村民小組再分設若干分戶長,聯繫相鄰的20至30戶村民家庭。通過這一載體,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了,文明鄉風也逐步形成。三是美化村容村貌,整治居住環境。
社會事業
在清同治十年(1871年)就開辦了鳳山義塾,光緒三十一年鳳山義塾改為兩等國小校,是臨山最早的學校,民國時期鳳山國小分南北兩部,北分部就設在村內,現境內的臨山鎮中心國小前身即為鳳山國小。民國二年(1913年)還設區立臨山第一初級國小。1956年2月創立臨山幼稚園。民眾文化發展,省第一個民間藝術團體印泉書畫協會於1986年12月成立,辦有《印泉》報,村內還有老年活動室5家,設有文化中心戶多處。民國時期村內就有張少堂設立的診所一家,1953年臨山中心衛生院成立,1967年成立村合作醫療站,2001年成立村衛生室。
風景名勝
山川秀麗,北有鳳山與南之龜山遙相對峙,中有“倉山煙樹”,最南面有餘家山,山巒連綿,東西蜿蜒,林木蔥蘢,山勢險陡,解放後曾為雷達兵駐地。歷史上留下的有古井“麟山第一泉”、護城河,古城牆遺址、少保祠、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築堤卸海潮的“大古塘”等。“西山白楊梅”基地是休閒旅遊的好去處,新建的工業園區是商貿觀光的最佳去所。
地圖信息
地址:寧波市餘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