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北集鎮是歷史悠久文明古老的集鎮,坐落在淮河北岸,是舉世聞名的明皇帝朱元璋的故鄉——鳳陽府濠梁城的一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北集鎮
- 1972年:增劃臨北公社
- 簡介:鳳陽府濠梁城的一部分
- 全鄉總面積:59.33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24665人
歷史發展沿革,自然條件,地形地貌,土壤,氣候,地質,水文,主要資源,
歷史發展沿革
隨著時間的流逝,古鎮幾經興衰。抗日戰爭前,古鎮曾發展為商店林立,商賈雲集,商貿繁華的集鎮,後因日本鬼子入侵,古鎮遭到空前的毀滅。解放後,人民重建家園,1949年,仍屬鳳陽府稱臨北鎮。1952年,劃歸五河縣管轄後,屬三沖公社管理。1972年增劃臨北公社,社址選在現在的鄉政府所在地,轄東元、臨北、西元、官塘鋪、宣灘、段莊、胡圩、尤巷、前坂、後坂十個行政村。1992年春,撤區並鄉,把原黃咀鄉併入臨北成立臨北鄉政府,轄東元、臨北、西元、前坂、後坂、胡圩、段莊、尤巷、官卜、宣灘、黃咀、十里城、大莊口、二卜、地理所、石家、於家17個行政村,51750畝耕地。1995年3月,省政府批准成立臨北回族鄉,當時全鄉共有人口24665人,其中回民8423人,占34 .1%。1996年2月召開臨北回族鄉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2000年10月份實行“三並三改”,將轄區內的17個行政村合併為11個行政村,同時,按照回民比例成立臨北、尤巷、官塘卜三個回民村。目前,臨北回族鄉轄東園、臨北、尤巷、段莊、前坂、後坂、官塘卜、黃咀、新劃、十里城、於家11個行政村,17個自然村莊,總人口26603人,其中回民9082人,全鄉總面積59.33平方公里,耕地51750畝。鄉在編幹部22名,其中回族幹部6名,黨政領導班子成員中少數民族幹部占3名,是一個回漢雜居,共同發展的民族鄉鎮。
自然條件
地形地貌
全鄉絕大部分是開闊平坦的沖積平原,只有極少量的低洼地,海拔14—19米之間,地勢由西向東緩緩傾斜。窪地主要分布在三沖湖、楊家河、瀾江等地,窪地經長期泥沙淤積和人工改造,目前已形成耕地。河漫灘主要分布在臨北縷堤以南的淮河北岸,隨河流彎曲而變化,地表沉積多為亞砂土,如宣灘、西元、東元等村的河灘地。
土壤
土壤是農業生產的基礎,該鄉主壤主要有四類:沙土、兩合土、棕壤、淤土。沙土主要分布在臨北縷堤以南,兩合土主要分布在淮北大堤和臨北縷堤之間,棕壤主要分布於淮北大堤以北,淤土分布在三沖湖等低洼地。
氣候
臨北鄉位於暖溫帶半濕潤與亞熱帶濕潤氣候區的過渡地帶,屬於暖溫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光照充足,冬夏兩季長,春秋兩季短為氣候的主要特徵。
地質
從巨觀地質構造範圍看,位於亞歐板塊東緣與太平洋板塊相擠壓,再加上印度板塊向北推移產生的剪下力,有向東滑動之勢。在這個大的構造範圍內,所產生的郯廬大斷裂帶的西側,地殼運動較為頻繁,歷史上雖未有大的災害性地震記錄,但曾發生過幾次有感地震。
臨北為靠近淮河沿岸一帶(即高程在16米以下),低洼河漫灘含水量豐富。淺層地下水蘊藏豐富,第四紀含水層在20—50米深發育普遍,表土層大部分為沖層沙壤土。淺層地下6—40米內,主要是全新繞組成的沖積土層,以淺水或微具壓力的承壓水為主。
水文
臨北鄉多年平均降雨量896.3毫米,由於受冬夏季風影響和控制,降雨量四季分配不均。夏季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多偏南風,雨量集中,強度大,常易造成洪澇災害;秋季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減退,北方冷高壓增強,氣溫降低,雨量減少。降雨量年際變化較大,季節分配不均。全年以七月份降水量最多,最高達到537.3毫米,以12月份降水量最少。最低時全月無降雨。
主要資源
1、農業資源
臨北回族鄉共有耕地51750畝,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少數民族鄉,農業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
(1)種植業
該鄉種植業以小麥為主,部分村仍是傳統的一麥一豆或一麥一稻,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積極引導農民圍繞市場發展農業,在黃咀等村的萬畝大田大力推廣立體種植,即小麥—大豆豌——西瓜——玉米;在前、後坂村的千畝豐產方推廣麥套棉。農民從立體種植中得到實惠,積極擴大間作套種面積,目前全鄉發展立體種植2.2萬畝,同時,主動適應市場,發展花生、大豌豆、油菜、棉花、西瓜等經濟作物2萬畝,推廣優質雜交稻協優—63號,發展稻田養魚。
(2)養殖業
主要有羊、牛、豬、雞、鴨、鵝,近年鄉黨委、政府積極引導養殖波爾山羊,小尾寒羊,西門他耳牛,夏洛克,三元雜交豬等。
2、土地利用現狀及存在問題
(1)土地利用現狀
全鄉土地總面積5982.9公頃,其中:農業用地4425.4公頃,占總面積74%;建設用地1425.1公頃,占總面積23%;未利用土地266.4公頃,占總面積3%
①農用地
全鄉農用地為4425.4公頃,占總面積74%,其中:耕地面積3899.5公頃,占總面積66%,包括水田1290.5公頃,旱地2529.3公頃,菜地80.8公頃。園地8.7公頃,占總面積0.1%,包括果園8.1公頃。林地面積53公頃,占總面積0.9%,包括有林地20.5公頃,疏林地8.4公頃,苗圃 24.1公頃。
②建設用地
全鄉有建設用地1425.1公頃,占總面積23%,其中,居民點及獨立工礦面積636.9公頃(農村居民點616.8公頃,獨立工礦15.9公頃,特殊用地4.2公頃),占總面積10.6%。交通用地面積222.5公頃,占總面積3.7%,為農村道路。水利設施用地面積565.7公頃(溝渠322.5公頃,水工建築243.2公頃),占總面積9.4%。
③未利用地
全鄉未利用土地266.4公頃,占總面積4%,其中:葦地10.9公頃,灘涂地248.7公頃,荒草地6.8公頃。
據1996年變更資料顯示,全鄉土地利用率96%,土地墾殖率60%,水面養殖率12%。
(2)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①蚌寧高速公路占用土地,移民遷建占用耕地總計有133公頃。
②農村居民點用地過大,自然村莊較為分散,全鄉居民點用地616.8公頃,占全鄉土地總面積的11%,每戶平均占地863.3㎡,遠遠超過國家標準。另外,村莊內部結構鬆散,布局紊亂,村內空閒地較多。
③土地後備資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非農建設占用耕地過多,全鄉可供開發利用的土地後備資源很少,且投入大,開發利用難,隨著人口增加,人地矛盾日漸突出。
④土地產出率較低。農作物生產水平不高,有待於對農業用地加大投入,提高產出率。
⑤該鄉大部分土地屬行洪區,儘管至今未行過洪,但每逢汛期來臨,淮河水位上漲時,全鄉沿淮河的幾個村灘涂地大部分淹沒在水中,每年只能收一季小麥,秋季作物收成沒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