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元張渥畫楚辭九歌手卷

臨元張渥畫楚辭九歌手卷

《臨元張渥畫楚辭九歌手卷》是徐邦達創作的一幅中國書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元張渥畫楚辭九歌手卷
  • 作者:徐邦達
  • 分類:中國書畫>繪畫
  • 尺寸:28cm×630cm
作品簡介,創作背景,

作品簡介

題識:1.元楮奐書張渥畫楚辭九歌一卷。徐邦達摹。
2.楚俗何須問鬼神,離憂端為起斯人。千秋寂寞歸圖畫,荷蓋雲衣彷佛新。舊本龍眠一再翻,玉山佳客舉軒軒,相看慘澹遊絲筆,總是孤臣去國魂。邦達再題。
3.張叔厚臨李伯時九歌圖傳至今日,常見三本,皆真筆也。此本原物曾入余手玩,已輾轉歸之美洲克利夫來美術博物館。其前題者褚奐士文,文一時名手。餘二卷一藏吉林省博物館,一藏上海博物館。均有吳睿孟思書楚辭,但作小篆,一作隸書耳。後二本皆作於至正六年丙戍。據吳題較褚書早二十年,故心手猶非調暢,不若此卷之精到蒼逸也。余摹之於民國廿六年丁丑,是歲年二十有六,丙子春展閱再題,則已八十五矣。蠖叟又記。
手卷 水墨紙本

創作背景

《九歌》為《楚辭》的篇名,原為傳說中一種遠古歌曲的名稱,戰國楚人屈原據民間祭神樂歌改編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其中《國殤》一篇是為悼念和頌讚為楚國而戰死的將士;多數篇章則皆描寫神靈間的眷戀,表現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哀傷。《九歌》乃屈原放逐江南之前所作,當時其“懷憂若苦,愁思沸郁”,或為通過製作祭神樂歌以寄託哀思。
在中國人物畫系列中,表現題材主要為帝王功臣、仕女名媛、文人隱士、佛道人物以及市民百姓。除畫像石外,在捲軸畫中表現神話形象的作品相對較少。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是宋以前表現神話形象的代表作,在宋代有李公麟的《九歌圖》,在元代又有張渥臨李公麟和創作的多幅《九歌圖》,由此組成了一個有關《九歌》中的神話形象的群體,帶有以圖配詩的性質。張渥在李公麟基礎上創造了九歌系列神話形象,以線造型,風格清新,形象飄逸,線條流暢,其白描線條如行雲流水。《九歌圖》使屈原《九歌》的文字形象獲得生動的視覺審美形象,使楚國之神話形象得到更為廣泛的流傳。
張渥的《九歌圖》傳世有多卷,據題跋中稱,張渥臨李公麟九歌圖“傳至今日,常見三本,皆真筆也”。一卷曾為徐邦達先生收藏,後歸入美洲克利夫來美術博物館;餘二卷一藏吉林省博物館,一藏上海博物館。據徐邦達先生稱,餘二卷的創作時間較前一卷早20年,當時張渥“心手猶非調暢,不若此卷之精到蒼逸也”,所以徐先生臨摹的是張渥《九歌圖》中比較好的版本。此卷作於1937年,當時畫家26歲,85歲時重題。
此《九歌圖》卷共十一段,每段一圖,畫屈原像及楚辭《九歌》中的《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十章內容。據趙叔孺先生題引首,此卷所畫線條剛勁飄逸,人物形神刻畫生動,其清麗流暢之風,用筆如猶如高古遊絲,衣紋遒古,功力深湛,體現了元代人物畫的白描風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