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峽

臥龍峽

臥龍峽位於潮基鄉北部、林溪鄉南部,地處瑞湖公路邊,總面積8.2平方公里。臥龍峽風景名勝區以“諸葛村”、臥龍峽谷為主體,是人文、自然景觀兼容並重、山光水色相映成趣的具有鮮明特色的風景名勝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臥龍峽
  • 類型:風景名勝區
  • 所屬地區:浙江省瑞安市
  • 面積:8.2平方公里
  • 組成:賈岙諸葛村、南朝岩刻等
  • 地理位置:潮基鄉北部
歷史,景區特徵,景區景點,賈岙諸葛村,南朝岩刻,賈岙銀杏樹,工藝品園區,臥龍峽谷,烏坦、山雙坑,潮基,相關傳說,旅遊提示,

歷史

臥龍峽歷史悠久,保存有南北朝時期的岩刻、千年銀杏樹,是浙南地區諸葛亮嫡系後裔最大的聚居地,文化積澱深厚。臥龍峽,空氣清新,植被良好,水質優良,水源豐富。

景區特徵

“峽雄谷秀、美不勝收”的臥龍峽水清得可愛,山綠得可愛。她逶迤千餘米,兩岸青山如黛,瓊崖如削,美不勝收,儼然天然畫廊,真是江南的九寨溝。為什麼要將其命名為臥龍峽?第一是因為峽谷的形狀如臥龍;第二是因為賈岙是諸葛亮也就是臥龍先生子孫的聚居地,藉此表達對祖先懷念、崇敬之情。三是因為峽中出現一條長300米、寬40厘米形似臥龍的白色岩石層,臥在溪床之中。
臥龍峽
臥龍峽有兩個特點:一是景觀眾多,亦美亦奇;二是擁有天然環形游道。幽奇的臥龍峽,谷長深闊,兩側山上茂林修竹,崖壁多崛。谷中溪水潺潺,潭瀑迭布,奇岩怪石令人眼花繚亂。谷口一泓碧水形成一汪“天然浴池”,橫亘山麓,給了四海賓朋一個“開門喜”。蜿蜒約6000米的臥龍峽之中,有著仙橋墩、龍人洞、白虎崖、白虎潭、玉女池、銅雀台(戲台坦)、濺虹峽、八赴潭、閨子潭、赤壁坦、龍井潭、畚斗潭、葫蘆潭、瓜飄潭等數十個景觀,其中尤以仙橋墩、龍井潭、小“白龍”等尤為出色。仙橋墩者,乃一塊龐大、兀立於激流之中的巨石,遠看象一個人的腳掌,五趾俱全,長短不一;近看極似一個橋墩。龍井潭原名五斗缸,亦名龍潭,長19米,寬17米,深35米,水綠得令人心悸。瀑高12米,湍急之流凌空瀉下,激起點點浪,泛起圈圈漣漪。小“白龍”在龍潭之中,是一條白色岩石層之別稱,蜿蜒曲折約300米、寬約40厘米,色彩迥異於邊鄰岩石,界限鮮明,似一條游龍。它一會兒傍坡緣行,忽兒又循溪遊行,最近一頭“鑽入”一個深潭,真是鬼斧神工,天成佳景。
臥龍峽另一特點是天然形成一條環形複線游道。溯溪而上,直游到畚頭潭,循潭側一條山道至牛頭寨。遊覽之後,大家可以沿著寨側一條石板路輕快下山。

景區景點

賈岙諸葛村

賈岙,是浙南諸葛氏最大聚居地,現有諸葛氏1100多人,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二,都是諸葛亮(孔明)的嫡系後裔。孔明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中國民間傳說中智慧的化身。據《中國姓氏尋根》稱:“諸葛姓氏由來,相傳伯益的後裔葛伯的封國滅亡後,葛氏有一支遷居山東諸城,因此稱諸葛氏。”又據史料記載:“東漢末年諸葛亮一家移居湖北隆中,後隨劉備遷居四川成都。五代後唐長興元年(930年)諸葛氏成都分支遷到浙江建德。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大理事評通判、諸葛亮的第 16代孫諸葛良官攜子信陽、信隆從新安(建德)至甌郡(溫州),因戰事阻截,遂卜居蒲州。”
臥龍峽臥龍峽
明永樂二年(1404),諸葛亮第20代孫、諸葛良官第5代世孫諸葛原銘攜子孫從蒲州遷居賈岙。經過592年,到了今天,賈岙的諸葛氏行第已由當初的 “原”字行傳至“青”字行,人數由當初的10多人發展到1100多人。幾百年來,這些諸葛苗裔繼承乃祖諸葛武侯當年隱居隆中時“躬耕苦讀,不求聞達”之傳統,一邊耕種農田,一邊不忘讀書求知。他們勤奮鑽研,參與發展祖輩傳下來的製作工藝,為林溪“工藝品之鄉”的形成作出了一定的貢獻。諸葛氏和黃氏共築的宗祠、共奉祖先的獨特習俗,奼紫嫣紅的“工藝品系列”,都向我們昭示著賈岙諸葛氏和這個諸葛村的不凡魅力。

南朝岩刻

南朝岩刻共有三組。岩面垂直,自地表起高6米、寬約10米的岩面上按自然界縫刻有三組岩畫,其中第二組是岩畫主體,中心區刻七層佛塔一座,每層刻佛像,中間三層還刻有文字。塔兩邊刻有佛像、人物和“永定元年(公元557年,即南朝陳武帝元年——筆者注)七月二十七日”文字。
它歷經1500多年風雨剝蝕而依然清晰如初,令人不由肅然起敬。它是風雲變幻、動盪不安的南北朝時代留給我們的一組珍貴岩畫作品、一筆無價之寶,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藝術和民俗風情的珍貴資料,是佛教早在南北朝就已傳入浙南山鄉的重要特徵。1997年8月29日,浙江省政府將它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是對它的價值的肯定。

賈岙銀杏樹

銀杏樹是唐代人所栽植的,至今已壽高千歲以上,是浙江境內目前還健在的最古最大的一棵銀杏。它高25米,基圍11.8米,冠幅17.12×21.15米。雖已見識過千年風雲,仍生長良好,枝葉茂盛,堪稱奇蹟。每當春夏之際,她就舒枝展葉,宛如寶傘。銀杏天生麗質,古雅肅雅,有“活化石”之美譽。
現代偉大的作家、詩人、史學家、考古專家、劇作家、古文字學家郭沫若稱讚她是“東方的聖者”、“中國的國樹”、“中國人文的有生命力的紀念塔”。千歲銀杏見證著歷史的變遷,昭示著生命的寶貴,是極其珍貴、極具親和力的靈樹。臥龍峽風景區所在的賈岙、溪坦、大坪、陶溪、傍山等村莊不但具有悠久的歷史,古代就已聲名遠播,近代史上還是浙南革命的重要根據地。湧現出餘聲齋等革命烈士,劉英、粟裕、龍躍、程美興、鄭伯永等老一輩共產黨人都曾在這裡戰鬥過、工作過。1986年,潮基、林溪被命名為二戰時期革命老根據地鄉,賈岙、大坪、陶溪、傍山等村被命名為二戰時期革命老根據地村。如今,這裡保留著好幾個革命遺址,是我們對年青一代進行革命傳統,愛國愛鄉教育的好場所。
臥龍峽臥龍峽

工藝品園區

溪坦、賈岙自古就有製作工藝品的傳統。如今的溪坦,賈岙等地,不僅工藝品生產廠家已發展到40多家,而且大多數人家搞起了工藝品製作。工藝品生產已成為當地主要產業,形成木作、剪鏤、塑作、鑄鍛、金屬、編織、刻印、畫繪、玻璃製作等技藝類型,產品不但運銷全國許多大中城市,而且遠銷歐洲、北美、東南亞及拉美的巴西等幾十個國家,為國家換回大量外匯。這裡出產的工藝產品精緻美觀,端莊簡約,方便實用,是令人喜愛的藝術品

臥龍峽谷

“峽雄谷秀、美不勝收”的臥龍峽是臥龍峽風景區的主要景區。這裡水清得可愛,山綠得可愛。成百上千年來,她遠離塵世的喧囂,深藏於賈岙、大坪之間的山谷之中。她逶迤千餘米,兩岸青山如黛,瓊崖如削,美不勝收,儼然天然畫廊,真是江南的九寨溝。為什麼要將其命名為臥龍峽?第一是因為峽谷的形狀如臥龍;第二是因為賈岙是諸葛亮也就是臥龍先生子孫的聚居地,藉此表達對祖先懷念,崇敬之情。三是因為峽中出現一條長300多米,寬40公分形似臥龍,臥在溪床之中。

烏坦、山雙坑

烏坦山、雙坑、白水瀑坑是向世人展示奇岩怪石、危崖峭壁之神韻風采的“博物館”。在馬坦山巔,山坡上奇崖羅列,怪石棋布,如金雞岩、猴馱岩,令人目不暇接,浮想聯翩;在白水游坑,白水游高達30多米,左瀉右躍,飛珠濺玉,動人心魄,而水庫裡面則高山起伏,山上有箬笠岩、汽車岩、狗爬岩等造形奇特的岩(崖)石,並且還生就一個長毛洞(一個長及幾丈,高一米餘的大洞穴,由山崖內凹陷而形成,相傳當年太平軍將士曾來此躲雨);在臥龍峽上游的雙坑之中,溯溪而上直至大坪村,綿延6000多米的溪谷中,大小不一、形形色色、奇形怪狀的崖壁、岩石星羅棋布,如海獅托球、猛虎下山、老牛飲水、蟶子岩、石岩屋(可容納56-60人)、團魚(鱉)岩、仙人選橋等無不神形並肖,更有龍鬚瀑、珍珠瀑等瀑、潭為之吶喊助威,令人不由的嘖嘖稱奇,由衷讚嘆。其實,就在臥龍峽之中,也是怪石遍布,危崖聳立,特別是龍井潭邊的一大片崖壁,光滑似鏡,平鋪峽中,絕天僅有,令人嘆為觀止。到此一探,必將不虛此行。

潮基

穿越境域的主溪流是三十一溪(林溪、陶溪),臥龍峽是其重要支流,匯入三十一溪後直奔金潮港。古時,飛雲江的潮水漲到潮基為止,故有“潮至”(後諧改潮基)之名。有此地利,古代潮基遂成飛雲江“七十二埠”之佼佼者,長期海遠繁忙,高賈雲集,百業興旺,溪流兩岸遍植桃樹、楊柳,一時“桃紅柳綠,鶯歌燕舞”,遂有桃花溪之美名。今日陶溪兩岸,柳楊迎溪挺立,翠竹臨風搖曳,伴有千歲銀杏等佳樹古木,映照的溪水山色,十分可愛。尤其是碧波蕩漾的桃花湖,青山綠樹,一邊金灘綠卉,礫礫黃沙與清清流水、深深清水潭相映成趣,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無窮的樂趣。

相關傳說

潮至橋和跨步山的故事:很久前,潮基這地方發生過一次大旱,穀粒無收,百姓餓著肚子,家家啼哭。一日,有位穿白衣的仙人來到這裡,看見這樣悲慘,就跑到東海龍王那裡,向海龍王求雨。那海龍王沉下臉說:“你要我去那裡降雨,沒這么容易!你回去叫他們每年七月初七,送一對童男童女來,若做不到,不要怪我無情。”白衣仙人氣憤異常,但又不敢發作,只好再向他懇求說:“龍王,何必這樣呢,你若去降了雨,救活百姓,百姓會永遠感謝你的恩德。”龍王只是搖著頭講:“限你三天時間,送來童男童女,若不送來,不會給他們好看!”白衣仙人回去後,日夜擔憂。他怎忍心讓兩個童男童女白白送死呢?這裡龍王眼看三天限期已到了,還不見有童男童女送來,龍王氣得咬咬牙說:“這些刁民不給點顏色看看,怎曉得我老龍的厲害?”當夜,龍王就行了一陣大雨,開始百姓個個都快活得跳起來,哪曉得雨越落越大,百姓慌了。沒多少功夫,山里洪水衝出來,飛雲江潮水滿上來,房屋連人帶水被沖光了。白衣仙人眼看有百姓受難,頭髮都愁白了,他趕緊去向其它仙翁求救。一位仙翁講:“要制伏龍王,必須造座石橋,橋下埋一對童男童女,才能永遠阻住洪水和潮水。”白衣仙人向他道了謝。大水退後,他造了一座石拱橋,把自己分身變作童男童女埋在橋下。從這以後,最大的潮水漲到這裡都停了。後人就給這條橋起名叫“潮至橋”。當時那白衣仙人走過的山,取名叫“跨步山”。他走過的路上,留下了一個又一個腳印,至今還依稀可見。

旅遊提示

溯溪而上,直游到畚頭潭,循潭側一條山道至牛頭寨。遊覽之後,大家可以沿著寨側一條石板路輕快下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