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先秦官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臣: 夏代既指奴隸,也指管理王的家事的內臣。商周既指奴隸,也以臣為官稱。戰國以後用作官吏和百姓的統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臣
  • 定義:先秦官名,可指代奴隸、內臣、百姓
  • 類型:文化術語
基本概念
夏代既指奴隸,也指管理王的家事的內臣。
在階級社會初期,農業家族內的自然形成的分工達到一定的富松程度時,就有可能吸收一個或幾個外面的勞動力到家族中來。戰爭提供了這種勞動力。這種被俘獲作為勞動力的人在中國古時稱之為臣,也就是奴隸。臣有的作為農業家族的勞動力,有的作為家內奴隸。到了夏代,王家的家內奴隸頭目,即管理夏王家事的內臣。當時也單稱為“臣”。
商周既指奴隸,也以臣為官稱。
商代一方面稱戰俘為臣,如“鬳小臣”,作為奴隸的“臣”逃亡要被追捕;同時也有供服御的臣,如“奠臣”、“牛臣”、“舞臣”; 又有治事的臣,如“小眾人臣”、“小多馬羌臣”、“小臣”、“王臣”。後一類“臣”已成為商代的官稱。西周、春秋時仍有以臣指奴隸的,反映在《周禮·天官》中,內小臣還是家內奴隸,春秋時晉景公的小臣為其主人殉葬。但西周時臣已用作一般的君臣之義。如《尚書·洪範》中以臣與辟(君)對言,《酒誥》中所說的“允惟王正事之臣”,都是指代朝廷任職的官員。
戰國以後用作官吏和百姓的統稱。
《孟子·萬章下》:“在國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謂庶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