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腑點穴法

臟腑點穴法簡稱臟腑點穴。據說,此法源於道家,後傳入民間。至於此法為何人所創,是否源於道家,何時傳入民間,尚待考證。但此療法與醫學、武術皆有密切關係則是毫無疑問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臟腑點穴法
  • 簡稱:臟腑點穴
  • 作用:診治疾病,為解除疾苦
  • 方法:醫武結合
  • 好處:綠色療法
  • 用法:點穴
由來,醫理基礎,施治方法,

由來

在歷史的長河中,先輩們在民間曾運用臟腑點穴診治疾病,為百姓解除疾苦。以其方法簡捷、療效顯著而贏得了百姓的認可。但由於歷史的局限性,歷代深諳醫學與武功之先輩,將此法視為秘籍,不肯輕易示人,且授徒非常嚴謹,口授心傳,限於民間,遠不及針灸、按摩推拿諸法流傳廣泛。正因如此,歷代相傳至今,掌握此技者甚少,現在已成為中醫學文化遺產中的稀世之寶。

醫理基礎

臟腑點穴法雖在民間流傳,但按中醫學學科歸類,應屬按摩推拿學科。它是以中醫學理論為基礎,從“整體觀”、“運動觀”出發,以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氣血運行規律等作為辨證施治的指導思想,以特殊的配穴方法為手段,調理臟腑氣分(氣分指臟腑功能),從而達到氣血和順,使人體“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目的。在恢復和增強臟腑功能方面,具有特殊的效果。

施治方法

臟腑點穴法注重“醫武結合”,施治時,以心達意、以意領氣,力發肘底,貫於指端,通過明理辨證,運用“調”、“補”、“泄”等基本方法,以水滴石穿之柔功,作用於患者的經絡、腧穴,起到透表達里、灌溉五臟、灑陳六腑的作用。所謂“調”即以指針方式在患者的穴位上進行循環往復運動;所謂“補”即按順時針方向旋轉運動;所謂“泄”即按逆時針方向進行旋轉。此三法為臟腑點穴的基本方法,但須根據患者的病因病機進行辨證,靈活運用,從而使瘀者化之,塞者通之,清者升之,濁者降之,實現臟腑、經絡、氣血運行生理功能的正常化。
臟腑點穴施治時,所取穴位與針灸取穴基本相同,都沒有離開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等經絡穴位。所不同的是,臟腑點穴施治的重點部位在腹部。因為腹部為許多重要經脈循行和匯聚的地方,直接作用於腹部,對臟腑和經絡有特殊的調節和促進作用。值得說明的是,針灸是用針與灸來施治的,而臟腑點穴是施治者通過雙手或“指功”作用於患者的經絡穴位來施治的。
2診治疾病的特點
2.1醫武結合,明“理”辨證,透表達里,祛邪而不傷正
運用臟腑點穴診治疾病具有醫武結合的特點,因此必須深明醫理,在醫理的正確指導下,根據不同的病因、病機,進行辨證。只有在明“理”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辨證;只有在辨證的基礎上,才能確立有效的治則治法,從而運用“補虛”、“瀉實”、“調氣”等諸法,進行辨病、辨證施治。同時,必須具備上乘武功。只有內功深厚,醫武結合,才能透表達里,取得療效。
醫武結合,以“功”為本,歷代先賢非常重視自身武功的修煉。習此“技”者,必須按傳統方法練功、練勁,達到“懂勁後階級神明”(即懂得運用“勁”的基本方法後再一步一階地提高,達到靈活自如的程度),方能得心應手,從而體會診治過程中的指下感覺,掌握勁之松、沉、大、小、輕、重的變化,勁如“風擺楊柳”,又似“沉魚落雁”,使“醫患相通”,祛邪而不傷正。
2.2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突出整體治療
古人云: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說,高明的醫生不是待病已成而就病治病,而是在人未發病之前進行防治,或已病而防其傳變,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通過經絡有機地聯繫在一起。因此,臟腑點穴又注重整體治療,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從整體出發,全面進行調治。由於當前人們的生活、飲食不良習慣,高效快捷的生活節奏,使人群中的“亞健康狀態”日益嚴重,甚至出現一些不良症狀。如果失治誤治,勢必引發疾病。而臟腑點穴,從其原理講,通過調理臟腑氣分,平衡陰陽,增強臟腑機能,使之“正氣存內,邪不可乾”,不僅能解除一些自覺不適的症狀,還能調動人體自身潛能,提高免疫力,預防疾病的發生。經常用臟腑點穴對人體進行調理,能夠使人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強健的體魄,延年益壽。
2.3治病求本是臟腑點穴診治疾病的突出特點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臟腑陰陽的偏勝偏衰會導致陰損及陽,陽損及陰。因此說,疾病產生的實質就是臟腑陰陽失衡的結果。一旦臟腑陰陽遭到破壞,勢必影響臟腑功能而出現臟腑氣分錯亂,產生某些病理變化。所以,臟腑點穴非常重視調理臟腑氣分,使“輕清者上升,重濁者下降”。通過調理臟腑氣分,平衡陰陽,恢復臟腑功能。臟腑陰陽平衡與否,取決於“腎陰”、“腎陽”。因為腎主“藏精氣”,乃臟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源,故被稱為“先天之本”。但究其所藏之精氣,除稟受於先天之外,更重要的是稟受於水谷所化生的五臟六腑的有餘之精氣。如果脾胃運化失司,水谷精微不能供養腎及其它臟腑,則人如一部汽車無油而不能驅使,故有“脾敗則亡”之說。臟腑點穴用“開胃健脾法”強化脾胃功能,根據臟腑、經絡病機,結合八綱辨證,運用“調”、“補”、“泄”等手法,損其有餘,補其不足,從根本上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使之“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真正體現“治病必求於本”的思想。
病案舉例:患者,王某。因患胃癌而胃切除4/5,2003年6月兩次化療後,正氣極虛,4天水谷未進,且嘔吐頻繁,飲水即吐,家屬邀余診治。診為脾胃功能受損,臟腑氣分失調,中焦受阻,濁氣上逆。遂用“降逆止嘔”法,施以泄濁扶正手法,即先打開中焦之門,點、按“闌門穴”。此穴是臟腑點穴的特殊穴位,是重要之穴,於臍上1.5寸處取穴,點按近2分鐘,然後用泄法,使上焦濁氣下降。繼之輕調輕補建里穴,以補益中氣。再點氣海穴,先泄後補微調,以促昇陽,固護正氣。施治15分鐘即止嘔。然後“放”帶脈(即以兩手拇指與食指在帶脈上操作“放”的手法),進一步溝通上、下焦,使周身氣血運行通暢。再點章門、梁門、石關諸穴,最後點按背腧穴。施治1小時,患者即感輕鬆,並有飢餓感,囑其進食小米粥一碗,食畢未吐,且覺良好。恐其運化功能虛弱,又施治半小時,以助其運化。從此開始每餐能進食,且食慾漸增,經一段時間治療後,身體恢復良好。爾後,三次、四次化療期間,未再出現嘔吐症狀。
3臟腑點穴可謂 “綠色療法”
臟腑點穴既不用針又不用藥,而是經過辨證,通過施治者深厚的內功,用雙手或指功作用於患者的經絡穴位,運用“調”、“補”、“泄”、“搬”、“扣”、“推”、“按”、“放”等手法,調理臟腑氣分,損其有餘,補其不足,以求中道,平衡陰陽,從而恢復和增強臟腑功能,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乾”的目的。此法無創傷,無痛苦,無任何副作用,具有醫療保健價值,可稱為“綠色療法”。
在施治過程中,患者在舒適、放鬆的狀態下接受治療。治療後患者會感到輕鬆、舒服。施治時間一般在1小時左右。也就是說,幫助患者運動了1個小時。如患者脾胃運化功能虛弱,可起到幫助運化之功效。正如古人所言:“動搖則谷氣得消”。而谷氣消則可化為水谷精微,使腎氣充盈,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臟腑點穴法運用特殊的配穴方法,施術於腹部及背腧穴,直接對臟腑功能起到調節作用,並能治療五臟六腑的病證。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臟腑點穴法在促進人體血液循環,活化體內細胞,發揮人體潛能,增強自身免疫力等方面,均具有較好療效及遠期療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