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壁畫是中國一門傳統的民間藝術,具有一定的歷史文獻價值。潮南區臚溪壁畫由來已久,已有300多年歷史。其題材廣泛,多取材於和諧吉祥,民間傳奇故事,如拜壽圖、五子登科、雙鳳呈祥、松鶴長青等,作品具有深遠的歷史淵源,從潮汕地區現存的傳統祠堂、廟宇中可知,臚溪壁畫於明末清初就已經在當地建築中套用。
文化特徵
臚溪壁畫按作畫地方不同,可分為彩楣畫、門肚畫、窗楣畫、屋角牆頭畫等。臚溪壁畫的構圖嚴謹,大方合俗;用色用墨很講究,線條簡練,點劃分明;畫面典雅精細,色彩艷麗奪目。
製作工序
臚溪壁畫廣泛套用於古建築的牆壁、木門、屋樑和各種祭器家具,其主要流程是:上貝殼紙灰、磨平、構圖、作畫、上料上色、再渲染、補圖,上漆。
其創作過程要求嚴格,首先在要作畫的牆壁上用批灰工具批刮上貝灰,等灰差不多要乾,再刷上灰水,並根據面積定出多少幅畫面,中間主幅、兩邊要對稱,畫面可畫人物、山水風景、花、鳥、蟲、魚、動物齋工博古等圖畫,從上紙灰,打粉底,勾墨線,塗上各種顏料色彩,然後再全面檢查整理,畫外牆畫的還要再噴上特殊無色光油以保護作品。
題材作品
其作品大多取材於潮汕民間傳奇故事和祥瑞和諧圖案等,如《拜壽圖》《五子登科》《雙鳳呈祥》《松鶴長青》等題材,其中以吉慶祥瑞、富貴長青、仁義孝廉等題材的壁畫作品最能體現潮汕的文化特色。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臚溪壁畫承襲了中國民間工筆畫的傳統,同時受到潮汕地方文化的影響,經歷代藝人的傳承發展,自成風格。作品寄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側面反映出潮汕地區社會生活的風貌,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
臚溪壁畫廣泛套用於潮汕農村的傳統民居、寺廟、祠堂建築和民用家具裝飾中,吸吶潮汕文化的精華,具有獨特的鄉土藝術特色,體現潮人的忠孝、仁義博愛的鄉土民俗文化特徵,對研究潮汕古建築文化具有一定的史學價值。
傳承狀況
臚溪壁畫作畫流程嚴謹,材料工具複雜,整套工藝流程沒有多年的鍛鍊難以完全掌握,且其傳承方式屬家族式傳承。加之臚溪壁畫相關歷史資料大都散佚,臚溪壁畫的傳承與發展已經面臨著瓶頸,需要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
傳承人物
吳義廷(筆名吳烈波),男,臚溪壁畫的第四代傳承人。
受家族影響,吳烈波從小就得到了良好的藝術薰陶,尤其對壁畫有著濃厚的興趣,並幾十年如一日地投身於壁畫創作中。
保護措施
提供智慧財產權法援
兩位深圳女律師陳健和趙瓊花(廣東省法律援助基金會在今年8月成立的文化志願者,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服務小分隊的成員)法律援助為吳義廷提供智慧財產權規劃,從商標、域名、著作權進行保護。為吳義廷進行商標註冊,註冊“臚溪壁畫”商標3件,著作權登記23件,並進行域名註冊。同時給吳義廷起草一個檔案和著作權資料保管的制度。
傳承人開班收徒
吳烈波相信傳統藝術要保持長久不衰的生命力,貴在傳承,他打破“門戶陋見”的豁達胸懷,開門授徒傳藝,至今已帶出了20多名弟子從事這項民間藝術。
社會影響
相關活動
2019年2月19日,臚溪壁畫第四代傳人專門為香港元宵彩燈會帶來約20件人物及花鳥作品並現場示範創作。首次來港表演的傳承人希望藉機向港人展示臚溪壁畫的前世今生。
2019年2月19日晚,香港元宵彩燈會上,在粵港澳傳統手工藝示範區,師傅們正在向人們展示西關打銅工藝、臚溪壁畫、鋦瓷、古琴製作及麵塑工藝等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