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桿工藝

臘桿工藝

利用蠟桿去皮後色澤乳白微黃,類似象牙,質地細密,觸感和色感都很好,且可自由彎曲做成各種形狀,比木質柔韌,比竹子結實,比藤條挺拔,且不霉不腐等優點,民間工藝美術師以此製作家具,受到市場的歡迎,成為山東省高檔家具的一個備受歡迎的品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臘桿工藝
  • 代指:利用蠟桿去皮後色澤乳白微黃
  • 特點:質地細密,觸感和色感都很好
  • 意義:一個備受歡迎的品種
簡介,歷史發展,地區發展,製作方法,

簡介

我國竹、藤原料多產於南方,北方竹器與藤器編織工藝受到一定的局限,代之而起的是臘桿。臘桿亦稱“白蠟桿”,原是一種野生灌木,後來經過農民的培育,發展為現在的高桿條狀大灌木。過去主桿粗不過直徑1.7厘米,只能用來作鐵錘和杴钁等勞動工具的把柄。因為蠟桿纖維細密柔韌,而且牢固,所以作錘柄最佳。

歷史發展

山東省利用白蠟桿製作家具是從1959年為北京人民大會堂山東廳設計室內裝飾時開始的。當時由青島第一木器廠設計製作了第一批蠟桿家具,放置在人民大會堂山東廳的小休息室內,受到各界人士和北京工藝美術專家的讚揚。當時周恩來總理也曾表示讚許,並認為是彌補我國木材資源不足的好辦法。
1977年開始,外貿部門在菏澤、鄄城、夏津、博興等縣級工藝美術廠組織蠟桿家具出口生產,參與設計的有工藝美術家董伯固、劉培安、安家選等,從而在這些地區形成出口生產能力。主要產品有沙發、衣架、餐椅、博古架、安樂椅等。現已形成批量出口能力。以博興縣工藝美術廠為例,他們的蠟桿家具出口,1980年為42萬元,1981年72萬元,1982年114萬元,到1983年達139萬元。產品發展到沙發、搖椅、躺椅、餐椅、博古架、酒瓶架、書報架、鞋架、衣架、雜品櫃、床頭櫃等350多個品種,是全省蠟桿家具生產的最主要的技術基地之一。

地區發展

菏澤地區的成武縣,在青島專家張則功協助下,發展蠟桿家具生產,成為後起之秀。他們為了解決蟲蛀問題,創造了高溫蒸煮、藥物蒸殺、密封乾燥等防變形、防蟲蛀、防龜裂的科學工藝流程。在開創新設計、新品種方面,他們利用蠟柳結合、蠟桐結合、蠟木結合、蠟棉結合的辦法創造了許多新品種。其主要生產廠為1984年7月建立的成武縣柳臘工藝製品廠。
德州地區的夏津縣,也是蠟桿家具重點產地之一。這裡地處黃河故道,柳、蠟資源豐富,過去以生產柳木圈椅聞名北方各省。1977年由夏津縣工藝雕刻廠試製蠟桿家具,主要品種有沙發、桌、椅、櫥、童車、花架、衣架等八十多個。1979年曾在北京陶然亭公園舉行白蠟桿家具專題展覽,深受民眾歡迎。現已成為白蠟桿家具生產基地之一。蠟桿家具的主要工藝有收采、煮、截料、彎壓成型、組合固定、修飾等。

製作方法

收采。蠟桿的收割,應使用較鋒利的砍刀,在根部以上20厘米左右砍取,然後依粗細不同分別綑紮,放入水中浸泡後剝去表皮。
煮。將去皮後的蠟桿材料放人熏煮室內,用除蟲藥熏制,約20小時,以達到殺蟲的效果。然後再用蒸汽或開水蒸煮一遍,使之柔韌,取出後在密封條件下慢慢地乾燥。
截料。按設計圖紙要求,切取一定長度和粗細的蠟桿,以作加工某些部件的材料,一般用作腿、架的承重部分時,應挑選粗大的桿料;用作扶手、靠背、門框等材料時可略小一些。
彎壓成型。依圖紙要求將桿料利用熱蒸汽蒸軟彎壓成各種形狀。以圈椅所用圓形為例,往往要經過多次彎壓,才能成為正圓,在首尾銜接處,用銅或鐵圈固定。
組合固定。將各部件組合固定,固定時可用竹釘或銅釘,避免使用鐵釘或開榫。在銜接處再包以藤皮或竹皮,以掩蓋釘眼。有些小型裝飾件,也可不用釘子,直接用藤皮綑紮固定。
修飾。最後的修飾主要作用是使家具更美觀,如有的塗一層透明清漆,使之具有光澤,並且也防止對木質的損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