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臘利村
- 國土面積:5.65 km
- 隸屬: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銅都鎮
- 年平均氣溫:18——20℃
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人文地理,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通水、通路、通電視、通電話。全村987戶皆通自來水,有816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816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80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00戶。
該村到鎮政府、區政府道路為公路;進村道路為彈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2公里,距離集貿市場0.9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 17輛,拖拉機32輛,機車400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478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78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3畝。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86戶;裝有太陽能農戶400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76戶。全村有3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有2個自然村已通路;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混結構住房為主,有675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0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1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到2007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84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501.35畝,土地流轉面積85.4畝。已建立了農村“一事一議”制度。年末村集體總收入65萬元,有固定資產295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貼上公告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使用情況、村領導重大決策等。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以種植業、養殖業不主,產品主要在縣內銷售。2007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50萬元。
人口衛生
截止2007年底,該村有農戶987戶,有鄉村人口3900人,其中男性2090人,女性1810人。其中農業人口3600人,勞動力2620人。該村以回族、漢族為主,有極少數的彝族,是漢回混居地,其中回族494人,彝族100人。到2007年底, 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307人,享受低保78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5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鄉(鎮)衛生院0.6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0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9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6條,該村現已無人畜混居的農戶。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3,335平方米,村距離鎮中學1公里。截止2007年底,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941人,其中小學生630人,中學生311人,擁有教師28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2個、圖書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已被評為區級文明村。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7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84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501.35畝,土地流轉面積85.4畝。已建立了農村“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65萬元,有固定資產295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黑板報 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使用情況、村領導重大決策等。
基層組織
截止2007年底,該村建有黨支部3 個,下設8個黨小組,共有黨員85人,少數民族黨員17人,其中男黨員75人。
村委會由支書、副支書、主任、副主任組成,下設 8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60人。
人文地理
臘利村是東川區回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回民眾多、歷史攸久,也是東川區回族人民生活較富裕的地方;現也有極少數的彝族、傈僳族、苗族在此生活,這些民族長期以來與漢族雜居、通婚共同生活。
2002年,該村的清真寺在原老清真寺的基礎上進行重修,所採用的圖紙是一位科威特商人提供的,在社會各界的捐資下,總投資90萬元,修建成一座非常具有異域風情的回族清真寺,每年在回民禮拜期間都吸引大量的回族來此進行禮拜,遊玩,探親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