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上的紅月亮》中的小說有著不可忽視的豐富性,它有力量抵禦所有對它的限定性解釋,而總是朝向另外的可能。文本空間爆發的張力、神奇的故事性、敘述的邏輯力量和結構策略的多重指向,足以讓讀者沉迷其中,卻同時感覺到對自身智力的挑戰和提升。有智慧的故事性,呈現出來的不是閱讀的快感,而是解密的誘惑。
基本介紹
- 書名:臉上的紅月亮
-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 頁數:367頁
- 開本:32
- 作者:劉照如
-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5318875
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作者簡介
劉照如,男,1963年出生於山東省定陶縣。1982年大學畢業後曾做過中學教師、報社記者,現居濟南,任《當代小說》雜誌主編。
1985年發表處女作,至今發表作品總計120萬字。主要從事中短篇小說創作,作品散見於《人民文學》、《青年文學》、《天涯》、《山花》、《北京文學》等雜誌。作品曾多次被各種選刊轉載或被各種選本收入。曾出版小說集《目擊者》、《鮮花盛開的草帽》、《螞蟻的歌謠》和散文集《獻給疼痛》。
圖書目錄
前往碭山
目擊者
梁山
螞蟻的歌謠
仿佛
竹器
媒婆說媒
空槍
向北
潘渡的石匠
楊梵醫生的錯誤
補償
製作一張相片的理由
東湖傳奇
王強的敘述
塞納河的春天
夢遊症患者
我的江湖生涯
鮮花盛開的草帽
老荒的愛情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臉上的紅月亮
劉蘭的婚事
目擊者
梁山
螞蟻的歌謠
仿佛
竹器
媒婆說媒
空槍
向北
潘渡的石匠
楊梵醫生的錯誤
補償
製作一張相片的理由
東湖傳奇
王強的敘述
塞納河的春天
夢遊症患者
我的江湖生涯
鮮花盛開的草帽
老荒的愛情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臉上的紅月亮
劉蘭的婚事
序言
作為文壇新生代一員的劉照如走的卻是超越了當代文壇的審美品格和文學潮流的特立獨行的路子。從他的創作談中反映出的小說創作追求可以看出,建構在自己的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睿智敏銳的洞察力基礎之上的是他對小說創作的不知疲倦的創新力和自信意識。他說:“不論我寫什麼,我所寫的一切都是在寫我自己;不管我怎么寫,我都只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寫。”他也確實是以百川匯海有容乃大的博大胸襟兼收並蓄著古今中外的文學思潮和創作流派的藝術營養,雜糅具有不同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流派的小說創作技巧、美學追求、哲理探尋、人性內涵,達到自由地為我所用的目的。他也遊刃有餘地出入於由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文本的共時態和歷時態組成的異常龐雜的小說美學體系,建構起只屬於自己的、具有劉氏敘述風格和先鋒探索精神的小說美學大廈。
劉照如在小說的藝術王國中執著追求的文本建構和審美模式是馬原式的敘事圈套,但他在建構自己的、在假定性原則和新虛構理論基礎之上的局部邏輯、整體非邏輯的迷宮世界時,又在馬原斬斷與現實世界和價值意義联系的地方接續了能指與所指的局部關係,這是劉照如在打破真實與虛構之間壁壘森嚴的界線的過程中與眾不同的創新之處。在小說的及物與不及物、邏輯與非邏輯、真實性與虛構性、怎么寫與寫什麼之間隨心所欲地駕馭不同的概念和所指的邊界內涵,在回歸小說本體地位和美學風貌的過程中超越了先鋒小說家在極端的形式探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為形式而形式的美學弊病,在小說審美探索和形式創新方面的有機融合出現了有意味的形式的可喜局面。在小說中,他一再明確無誤地告訴讀者,他的小說是建立在真實材料的基礎之上的。為了顯示材料的準確性和權威性,他還在小說中引用了地方史志、當事人的口述或回憶錄、歷史專家的評說、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親朋好友的經歷和掌故,來加強自己小說的真實性。在他的小說文本中會經常出現這樣的敘事話語來苦口婆心地勸說讀者相信他小說中材料來源的可靠性:“當然了,劉照旭確有其人,他並不是我虛構出來的人物,而且他的確是我的堂哥,雕塑家,相貌英俊,不到四十歲,愛過一個瘦小的青島女孩。”(《楊梵醫生的錯誤》)現實生活中劉照如確有堂哥劉照旭,他的身份、面貌、年齡、婚戀與現實生活非常吻合。他在小說《倖存者》中寫道:“1993年11月印製的《定陶縣文史資料彙編》(第十二輯)第44頁,有一篇資料談到了1946年的一場大火。”這場不同尋常的大火把我黨六個搞地下工作的領導人燒死在一屠戶家中,而歷史上不堪回首的確鑿事實就記錄在縣文史資料中;為了增加材料的真實性,劉照如有時會讓現實生活中的記者朋友親自出馬:“1989年,我的朋友關永年(當時他是《大眾法制》雜誌社的記者)到山東省菏澤地區諸縣考察了半個多月之後,寫出一篇兩萬多字的調查報告,題目叫《關於農村青年自殺現象的調查分析》,發表在當年出版的《大眾法制》雜誌上。”(《鮮花盛開的草帽》);對於小說中人物角色的來源,劉照如也明白無誤地告訴讀者:“我要講一個叫陳寶山的人,他是我的朋友李紀釗一篇小說中的人物。李紀釗寫陳寶山的這篇小說的標題叫做《面具》,寫作時間是一九九六年六月上旬。”(《螞蟻的歌謠》)。
這種新聞性、紀實性、史傳性的寫法所反映出來的真實性原則當然不是劉照如小說寫作的最終目的,因為他清楚地知道,作為一名優秀的“小說家的才幹正是他會虛構,會自由地、不靠模式地虛構。現代小說的特點就在於:它堅決地肯定虛構這一特徵,甚至達到了把虛構和想像作為小說主題的程度”…。因此面對著一個充滿無序性、偶然性、不確定性、非邏輯性的假定性世界,劉照如也要遵循以假寫假的方式在迷宮的津口以……
劉照如在小說的藝術王國中執著追求的文本建構和審美模式是馬原式的敘事圈套,但他在建構自己的、在假定性原則和新虛構理論基礎之上的局部邏輯、整體非邏輯的迷宮世界時,又在馬原斬斷與現實世界和價值意義联系的地方接續了能指與所指的局部關係,這是劉照如在打破真實與虛構之間壁壘森嚴的界線的過程中與眾不同的創新之處。在小說的及物與不及物、邏輯與非邏輯、真實性與虛構性、怎么寫與寫什麼之間隨心所欲地駕馭不同的概念和所指的邊界內涵,在回歸小說本體地位和美學風貌的過程中超越了先鋒小說家在極端的形式探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為形式而形式的美學弊病,在小說審美探索和形式創新方面的有機融合出現了有意味的形式的可喜局面。在小說中,他一再明確無誤地告訴讀者,他的小說是建立在真實材料的基礎之上的。為了顯示材料的準確性和權威性,他還在小說中引用了地方史志、當事人的口述或回憶錄、歷史專家的評說、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親朋好友的經歷和掌故,來加強自己小說的真實性。在他的小說文本中會經常出現這樣的敘事話語來苦口婆心地勸說讀者相信他小說中材料來源的可靠性:“當然了,劉照旭確有其人,他並不是我虛構出來的人物,而且他的確是我的堂哥,雕塑家,相貌英俊,不到四十歲,愛過一個瘦小的青島女孩。”(《楊梵醫生的錯誤》)現實生活中劉照如確有堂哥劉照旭,他的身份、面貌、年齡、婚戀與現實生活非常吻合。他在小說《倖存者》中寫道:“1993年11月印製的《定陶縣文史資料彙編》(第十二輯)第44頁,有一篇資料談到了1946年的一場大火。”這場不同尋常的大火把我黨六個搞地下工作的領導人燒死在一屠戶家中,而歷史上不堪回首的確鑿事實就記錄在縣文史資料中;為了增加材料的真實性,劉照如有時會讓現實生活中的記者朋友親自出馬:“1989年,我的朋友關永年(當時他是《大眾法制》雜誌社的記者)到山東省菏澤地區諸縣考察了半個多月之後,寫出一篇兩萬多字的調查報告,題目叫《關於農村青年自殺現象的調查分析》,發表在當年出版的《大眾法制》雜誌上。”(《鮮花盛開的草帽》);對於小說中人物角色的來源,劉照如也明白無誤地告訴讀者:“我要講一個叫陳寶山的人,他是我的朋友李紀釗一篇小說中的人物。李紀釗寫陳寶山的這篇小說的標題叫做《面具》,寫作時間是一九九六年六月上旬。”(《螞蟻的歌謠》)。
這種新聞性、紀實性、史傳性的寫法所反映出來的真實性原則當然不是劉照如小說寫作的最終目的,因為他清楚地知道,作為一名優秀的“小說家的才幹正是他會虛構,會自由地、不靠模式地虛構。現代小說的特點就在於:它堅決地肯定虛構這一特徵,甚至達到了把虛構和想像作為小說主題的程度”…。因此面對著一個充滿無序性、偶然性、不確定性、非邏輯性的假定性世界,劉照如也要遵循以假寫假的方式在迷宮的津口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