膿見愁根

膿見愁根

膿見愁根,中藥名。為錦葵科植物榿葉黃花稔Sida alnifolia L.的根。分布於江西、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具有利濕退黃、澀腸止瀉之功效。常用於濕熱陰黃,厚腸止痢。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膿見愁根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錦葵目
  • :錦葵科
  • :黃花稔屬
  • :榿葉黃花稔
  • 分布區域:江西、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
  • 採收時間:夏、秋季採收
  • 用量:內服:煎湯,10-30克
  • 毒性:無毒(《廣西中草藥》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酸、澀,性涼。

歸經

歸肝、膽、大腸經。

功效

利濕退黃、澀腸止瀉。

主治

用於濕熱陰黃,厚腸止痢。

相關配伍

治痢疾:膿見愁根一兩。水煎沖黃糖服。(《廣西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克。

使用注意

孕婦慎服。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陰乾。

形態特徵

榿葉黃花稔,又名小葉黃花棯。直立亞灌木或灌木,高1-2m。小枝細瘦,被星狀柔毛。葉互生;葉柄長2-8mm,被星狀柔毛;托葉鑽形,常短於葉柄;葉片倒卵形、卵形、卵狀披針形至近圓形,長2-5cm,寬8-30cn,先端尖或圓,基部圓至楔形,邊緣具鋸齒,上面被星狀柔毛,下面密被星狀柔毛。花單生於葉腋,花梗長1-3cm,中部以上具節,密被星狀絨毛;萼杯狀,長6-8mm,被星狀絨毛,裂片5,三角形;花黃色,直徑約1cm,花瓣倒卵形,長約1cm;雄蕊柱長4-5mm,被長硬毛。果近球形,分果片6-8,長約3mm,具2芒,被長柔毛。花期7-12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路旁草叢中。分布於江西、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相關論述

1、《廣西中草藥》:“味微酸澀,性涼,無毒。”“治濕熱痢。”“治痢疾:膿見愁根一兩。水煎沖黃糖服。”
2、《南寧市藥物志》:“治久痢,瘧疾。”
3、《閩東本草》:“治黃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