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證名。指膽經受邪化熱。見《中藏經》。症見右脅或兩脅疼痛、黃疸、尿短黃赤、口苦咽乾、寒熱往來,或噁心嘔吐、食少腹脹,或頭痛眩暈、易怒、耳聾、鼻流濁液,舌紅苔黃,脈弦數。治宜清泄少陽,通腑泄熱。可見於現代醫學的急性膽囊炎,急性胃炎,慢性胰腺炎。
病因,臨床表現,鑑別診斷,施治要點,中醫治療,預防,
病因
本證多因外感熱邪或情志內傷,導致鬱熱壅於膽腑或氣鬱化熱,少陽樞機不利所引起,屬實證。其病位在膽,往往涉及肝、脾、胃等臟腑。
臨床表現
症見右脅或兩脅疼痛、黃疸、尿短黃赤、口苦咽乾、寒熱往來,或噁心嘔吐、食少腹脹,或頭痛眩暈、易怒、耳聾、鼻流濁液,舌紅苔黃,脈弦數。
鑑別診斷
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臨床分為脾胃虛弱、肝胃不和、膽熱犯胃、胃陰不足4個證型,採用加味補中益氣湯為基本方,結合分型辨症治療。
施治要點
1.本證為少陽膽經熱甚之證,熱郁少陽半表半里,以致樞機不利,必以清膽之劑泄其熱而利其樞機。
2.膽病影響脾胃,化生濕熱痰濁,少陽相火衰煺易見嘔逆吞酸等症;濕熱留連易發黃疸,必輔以或加強辛開苦降芳化利濕煺黃之品。
3.因膽熱常可橫逆於胃而形成膽胃不和之證,故治療時,一則要注意膽胃並治提高療效,二則要時時注意維護胃氣,切勿過用苦寒,以免傷胃。
4.本證當與小柴胡湯證相鑑別,同為和解之劑,小柴胡和解少陽,主治寒熱往來,胸脅苦滿,本證乃寒熱如瘧,口苦膈悶,治以清膽利濕。雖同配伍黃芩,但本證特取善從少陽膽經領邪外出之青蒿,功在清芬透絡。同時也應與飲停脅下的旋復花湯證區別。
中醫治療
治則:清熱瀉膽,清泄少陽,通腑泄熱。
1.內服藥
(1)主方蒿芩清膽湯加味。
(2)方藥青蒿、竹茹、半夏、赤茯苓、黃芩、枳殼、陳皮、碧玉散、大黃,本方適用於少陽熱重兼痰濕之證。水煎,取汁300毫升,分2~3次溫服,每日l劑。嘔吐酸水者,加服左金丸;肢體痠痛者,加桑枝、薏苡仁、絲瓜絡;濕熱發黃,熱重濕輕者,去陳皮、半夏,加茵陳;胸脅脹滿者,加川楝子、佛手。
2.外敷藥
(1)竹茹、生薑適量,絞汁,棉浸擦胸口,用於嘔酸苦水。
(2)青皮為末,醋炒敷脅下,用於胸脅脹痛。
(3)南星搗爛,置杯內,扣臍上,起泡挑去泄水,用於黃疸。
3.灌腸療法
(1)生大黃,煎煮取汁150毫升,保留灌腸30分鐘。
(2)生大黃、青蒿、黃芩、陳皮,水煎取汁150毫升,保留灌腸30分鐘。
預防
作息規律,少吃煎炒油炸容易引起上火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