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筆畫
部首:月 部外筆畫:6 總筆畫:10
五筆86:EUQY 五筆98:EURY 倉頡:BYCK
筆順編號:3511413434
四角號碼:70248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80F6
漢字演變
讀音
膠[jiāo]
釋義
①用動物的皮、角或樹脂等制的能粘合器物的東西:
膠水|樹膠|
萬能膠。
②粘合:膠合|開膠了。
④像膠一樣有黏性的東西:膠泥。
名詞含義
形聲。古代“膠”用動物的皮煮製而成,所以從“肉”。
段玉裁說:“皮近肉,故字從肉。”本義:粘性物質,用動物的皮角或樹脂製成
同本義
又如:
膠鰾(用
魚鰾煮治而成的膠);
膠漆(膠與漆。比喻事物的結合非常緊密;或比喻交情深厚);膠青(
膠清。已製成的色質純正的膠質);
膠革(用皮革熬成的膠)
古代大學之稱,後泛指學校
雞鳴聲,泛指禽類鳴聲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韻會小補》與交同。日月之交道也。
(膠)《唐韻》古餚切《集韻》《韻會》《正韻》居餚切,𠀤音交。《說文》昵也。作之以皮。《徐曰》昵,黏也。《玉篇》煮用其皮,或用角。《廣韻》膠漆。《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施膠必厚。
又《弓人》凡相膠,欲朱色而昔。昔也者,深瑕而澤,紾而摶廉。鹿膠靑白,馬膠赤白,牛膠火赤,鼠膠黑,魚膠餌,犀膠黃。凡昵之類,不能方。《注》昔音錯。純赤之中,文又交錯也。澤,表裏有文,色潤澤也。紾,縝密。摶,音團,團圓也。廉,利也。昵,本作𩸨。不方柔韌,不取其方整也。
又《爾雅·釋詁》膠,固也。《疏》膠者,所以固物。《詩·小雅》德音孔膠。《傳》膠,固也。
又《博雅》欺也。
又戾也。《史記·司馬相如傳》蜿灗膠戾。《注》膠戾,邪曲也。
又《廣韻》太學也。《正字通》東膠,周學名。周之學,成均居中,左東序,右瞽宗。東膠卽東序也。
又《集韻》糾也。《禮·王制》養國老於東膠。《注》膠之言糾也。
又《正韻》黏泥不通。《莊子·逍遙遊》置杯焉則膠。
又膠葛,氣也。《前漢·揚雄傳》撠膠葛,騰九閎。《注》膠葛,上淸之氣也。
又《韻會》和也。《詩·鄭風》雞鳴膠膠。《傳》膠膠,猶喈喈也。
又詐也。《揚子·方言》膠,譎詐也。涼州西南之閒曰膠。
又《韻會》水名。萊州有膠水。
又地名。《戰國策》以膠東委於燕。
又姓。《前漢·古今人表》膠鬲。
又《廣韻》古孝切《集韻》居效切,𠀤音敎。義同。
又《韻會》《正韻》𠀤古巧切,音絞。動撓貌。《莊子·天道篇》膠膠擾擾乎。《音義》交卯反。
又《集韻》女巧切,音橈。澩膠,雜亂貌。
又乎刀切,音豪。戾也。《楚辭·九辯》何況一國之事兮,亦多端而膠加。《注》膠加,戾也。音豪。
又《五音集韻》口交切,音敲。面不平也。
(膠)
多音字及含義
jiāo
⒈粘性物質。用動物皮、角或樹脂等製成。也有人工合成的:
牛皮~。樹脂~。萬能~。
⒊特指橡膠:~輪。~底鞋。
⒋像膠那樣有粘性的:~泥。~水。
⒌粘住,粘合:~著。~合。
6.拘泥,固守:乃自為注,凡~於偏見者皆抉去。 歐陽修 ·《 <孫 子 ) 後 序 》
膠,水名,現稱膠河,在
山東半島。《水經注》雲“膠水出黔陬縣膠山北,過其縣西”。起源於山東省
膠南市北部的膠山(古名
鐵橛山、黔
艾山或拒艾山),流經柏鄉、
良鄉、鋪集、王吳水庫、李家營、
柏城、姚哥莊、河崖後,在
膠州市的
膠萊鎮匯入南
膠萊河,幾經改道再匯入
大沽河,在膠州轄區注入
膠州灣。《地理志》曰:膠水北至平度入海也。
漢時的膠西、膠東即據此命名。 最初的治地在膠河東岸(現高密境內),後行政治所東移至現膠州境內,而地名被保留。民國時定為
膠縣,1987年更為膠州市。
《膠縣誌》中並無膠州一名的本源,經過考證,蓋淵於此。汪福茂。
háo
1.戾。參見"膠加"﹑"膠戾"。
膠:
藥物劑型之一。用動物的皮、骨、甲、角等加水反覆煎熬,濃縮後製成的乾燥膠塊。多為補養藥。如
驢皮膠、虎骨膠、
龜板膠、
鹿角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