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市志

膠州市志

《膠州市志》明萬曆十九年(1591)知州余幫輔主修的第一部《膠州志》,現已失傳。清康熙十二年(1673)由知州孫蘊韜主修第二部《膠州志》。乾隆十七年(1752)知州周於智和宋文錦主修第三部《膠州志》。道光二十五年(1845)知州張同聲主修第四部《重修膠志》。民國20年(1931)前任縣長葉鐘英、祁慶墀、謝錫文和當任縣長袁勵傑主修第五部《增修膠志》。其間,還有志辨、別本、疏證等多次補缺拾遺。

基本介紹

  • 書名:膠州市志
  • 又名:新編《膠州市志》
  • 作者:膠州市志編纂委員會 
  • ISBN:7-5011-1284-3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時間:1992年
市志概況,膠州概況,

市志概況

新編《膠州市志》始修於1982年4月,志書蒐集資料2000餘萬字,下限至1985年。1987年4月撤縣建市後, 補充徵集下延兩年的資料。數擬綱目,四易其搞,於1992年出版。
新編《膠州市志》主要記述1840年至1987年的事件,個別篇章上溯古代、下訖1988年。全書首設概述、大事記,中設31個專業篇,依次為:建置、自然環境、人口、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工業、鄉鎮企業、交通運輸、郵電、農業、水利、商業、外貿、糧油、財稅、金融、經濟管理、政黨、社會團體、政權政協、軍事、政法、勞動人事、民政、民俗、方言、科技、教育、文化、醫藥衛生、體育,末設人物、附錄。

膠州概況

膠州市位於山東半島西南隅,膠州灣西北岸,以膠水命名。
明洪武二年(1369)改為膠州,民國2年(1913)改為膠縣。1987年2月撤縣改市。全市轄13個鎮、4個鄉、5個街道辦事處。總面積1210平方千米。
境域坐落於膠濰河谷盆地南部邊緣,屬濱海平原,由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境內有海拔百米以上山頭(嶺) 25個,艾山最高,海拔229.2米。有大沽河、膠萊河、膠河、墨水河等27條河流,均匯入膠州灣。全市海岸線總長25.49千米。 地處東亞季風區大陸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宜人。
膠州地理
1988年,人口69.6 2萬人,主要為漢族,還有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等20個少數民族。
礦產資源以非金屬為主,主要有膨潤土、氟石、重晶石、螢石、珍珠岩、石墨、石英砂等。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地瓜、大豆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花生、蔬菜等。果品種類主要有蘋果、梨、桃、葡萄、杏等。有經濟價值較高的多種海洋魚類和其他海產品, 也盛產淡水魚蝦。里岔黑豬在全國120個良種豬中名列前茅,被譽為國寶。全市林木覆蓋率達25%,林木種類主要有泡桐、刺槐、楊、柳、椿、榆、柏、黑松、國槐等。
改革開放以來,膠州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局面。至1988年,全市社會總產值達31.7億元;完成工農業總產值230463萬元,其中,工業產值199348萬元,實現利潤15815萬元;糧食總產量35220.4萬千克;財政總收入達6246.3萬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48316萬元; 外貿出口總額15017萬元;城鄉人民儲蓄年末餘額2464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09元, 城鎮職工人均工資達到1614元。
交通運輸迅速發展,膠濟鐵路複線通車,現代化的藍西列車編組站設在市境東沿。境內有公路1234千米,有各種機動運輸車6613輛。年社會貨物運輸515.9萬噸,客運387.9萬人次。充分發揮了蘇北、魯西一帶通往山東半島、進出青島的樞紐作用。
建築業向城市規模發展,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廠房、辦公樓、住宅樓每年以10萬平方米左右的數額增加。1984年至1987年市政建設投資800餘萬元。新建了29萬平方米的城市道路。還建有供水1.5萬立方米的自來水設施,結束了千百年飲用苦鹹水的歷史。
膠州歷史悠久,早在4000年前就有先民定居。城南北三里河留有新石器原始氏族社會文化遺址,兼有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兩種類型,出土的千餘件獸型陶?和薄殼黑陶等器皿被列為國家文物珍品。 境內古文化遺址有19處,其中有5處被青島市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有體育場地242個。全省第十三屆運動會、 全國首屆農民運動會游泳比賽均在膠州舉行。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2319人。1987年, 各類受獎勵的先進成果有171項。
膠州歷代人才輩出,僅民國版《增修膠志》就立傳700餘人。
漢朝庸潭,有膠東大儒之稱;明代的高宏圖,曾被授予太子太傅、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清代的匡源為軍機大臣,高鳳翰為畫史上“揚州八怪”之一,張謙宜一生撰詩三千、文百卷,柯劭?為《清史稿》總纂,著《新元史》257卷,法偉堂為《山東通志》第一副總纂。
膠州歷史悠久,長期發揮了膠東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作用,這是膠州的一大特色。
膠州人民創造了膠州茂腔、膠州秧歌和許多文學藝術的輝煌成果,這是膠州的第二特色。
膠州自唐宋以來,就與南方各口岸、高麗、日本等國貿易往來,直至清末, 塔埠頭碼頭年貿易額仍達300多萬銀元。長期發達的商業貿易,促進了農副業、手工業的發展,人民生活富庶,贏得“金膠州”的美稱。經濟發達,是膠州的第三個特色。
膠州地理位置優越,幹線公路交織,膠濟鐵路橫貫境內,是山東半島連線內地的交通樞紐。歷史上,海上運輸和膠萊河漕運都發揮過重要作用。交通方便,是膠州的第四個特色。
新編《膠州市志》1994年獲山東省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