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部損傷

膝部損傷

《膝部損傷》為《洛陽正骨臨床叢書》的膝部損傷卷,分為總論、各論共十一章。總論三章介紹了膝關節的檢查、診斷和治療技術。各論中,第四、五、六章為膝關節的骨折與脫位,第七章為膝關節軟組織及韌帶損傷,第八至十章介紹了膝關節損傷後遺症、併發症、相關性疾病和骨性關節炎的治療;第十一章就膝關節的康複方法進行了詳細介紹。對每一種疾病分為【概述】、【發病機制】、【臨床表現1、【診斷與鑑別診斷】、【治療與康復】、【述評】、【難點與對策】幾方面進行闡述。《膝部損傷》反映了作者發揚洛陽正骨優勢,採用微創技術、中西醫方法治療膝部損傷的獨特見解和經驗結晶,不乏成功與失敗的典型個案。

基本介紹

  • 書名:膝部損傷
  • 出版社:人民工業出版社
  • 頁數:667頁
  • 開本:16
  • 定價:74.00
  • 作者:張智敏 王戰朝 王戰朝
  • 出版日期:2008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117101393, 9787117101394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膝部損傷》中不但介紹了膝關節外科的實用技術操作和這一領域的焦點問題,還附有長期積累的大量圖片詳解,適合骨科特別是從事膝關節外科的臨床醫師閱讀。

圖書目錄

總論
第一章 膝部的臨床檢查
第一節 一般檢查
一、望診
二、觸診
三、動診
四、量診
五、特殊檢查

第二節 其他檢查
一、關節穿刺
二、實驗室檢查

第二章 膝部的影像學檢查
第一節 X線檢查
一、概述
二、正常膝關節大體解剖
三、正常膝關節的X線表現
四、膝關節解剖變異的X線表現
五、膝關節常用的投照位置及選擇
六、膝部X線測量
七、膝關節常見病變的X線表現
八、膝關節骨與關節損傷的部分X線表現

第二節 CT檢查
一、概述
二、正常膝關節的CT表現
三、膝關節解剖變異的CT表現
四、膝關節常用CT檢查方法及選擇
五、多層螺旋CT的圖像後處理技術在膝關節骨損傷中的套用
六、膝關節部分疾病的CT表現
七、人工膝關節置換術股骨假體旋轉的確定

第三節 MRI檢查
一、概述
二、半月板的MRI表現
三、交叉韌帶的MRI表現
四、內外側副韌帶的MRI表現
五、伸膝裝置的MRI表現
六、髕股關節的MRI表現
七、膝關節其他組織損傷及疾病的MRI表現

第四節 關節造影
一、概念
二、膝關節造影的適應證
三、膝關節造影的禁忌證
四、膝關節造影術的方法
第五節 放射性核素掃描

第三章 膝部常用治療技術
第一節 常用正骨手法
第二節 膝部損傷的外固定和骨外固定技術
一、夾板
二、石膏
三、牽引
四、經皮穿針外固定器

第三節 其他技術
一、內固定技術
二、全膝關節置換術
三、關節鏡技術
各論

第四章 膝部骨折
第一節 股骨幹骨折
第二節 股骨髁上及股骨遠端骨折
第三節 髕骨骨折
第四節 膝關節軟骨和骨軟骨骨折
第五節 脛骨平台骨折
第六節 脛骨髁間棘撕脫性骨折
第七節 膝關節假體周圍骨折
第八節 浮膝損傷
第九節 股骨骨折並同側髕骨骨折
第十節 膝關節開放性骨折

第五章 兒童骨折及骨骺損傷
第一節 股骨遠端骨骺分離
第二節 脛骨近端骨骺損傷
第三節 脛骨結節骨骺分離
第四節 兒童髕骨骨折

第六章 膝部脫位
第一節 膝關節脫位
第二節 創傷性髕骨脫位
第三節 上脛腓關節脫位

第七章 膝部軟組織損傷
第一節 股四頭肌腱斷裂
第二節 髕韌帶斷裂
第三節 前交叉韌帶損傷
第四節 後交叉韌帶損傷
第五節 內側副韌帶損傷
第六節 外側副韌帶損傷
第七節 膝關節陳舊性損傷不穩定
第八節 半月板損傷

第八章 膝部損傷後遺症
第一節 骨不連與骨缺損
第二節 骨折畸形癒合
第三節 創傷後膝關節僵硬

第九章 膝關節相關疾病
第一節 胭窩囊腫
第二節 半月板囊腫
第三節 脛骨結節骨骺炎
第四節 髕骨不穩及脫位
第五節 髕骨軟化症
第六節 盤狀半月板
第七節 膝關節周圍滑囊炎
一、髕前滑囊炎
二、髕上滑囊炎
三、鵝足滑囊炎
四、髕下深滑囊炎
第八節 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
第九節 膝關節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

第十章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第一節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病理機制和分類
一、關節軟骨概述
二、引發關節軟骨退變的機制
三、骨性關節炎的診斷

第二節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中醫療法
一、中醫藥治療骨關節炎的療效機制
二、辨證施治
三、分期治療
四、外用中藥
五、推拿療法
六、運動療法
七、物理治療

第三節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藥物治療
一、快作用緩解疼痛的藥物
二、關節軟骨保護劑
三、玻璃酸鈉黏彈性的補充治療
四、人工滑液的研製

第四節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外科治療
一、關節清理術
二、軟骨下微骨折處理
三、脛骨截骨術
四、軟骨移植術
五、骨形成蛋白-纖維蛋白黏合劑複合片覆蓋術
六、其他療法
七、我們採用的綜合療法

第五節 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一、術前計畫
二、手術技術

第六節 全膝關節置換術後併發症
一、感染
二、彈響及撞擊征
三、假體周圍骨折
四、假體鬆動
五、骨溶解
六、異位骨化

第十一章 膝關節的康復治療
第一節 功能鍛鍊
一、膝關節主動鍛鍊
二、膝關節被動鍛鍊
三、關節軟骨訓練
第二節 物理療法
第三節 推拿按摩

第四節 全膝關節置換術康復
一、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前康復及護理
二、術後康復的目的、原則、注意事項
三、術後不同時期的康復鍛鍊
本書主要參考文獻

文摘

第三章 膝部常用治療技術
第一節 常用正骨手法
中醫骨傷科的手法歷史悠久,流派很多,但手法治療的目的不外乎理傷續筋,正骨復位,所以均稱理傷手法。手法又分為治骨手法和治傷手法兩大類,其中治骨手法又分為正骨手法和上骱手法兩種。正骨手法在骨傷科的治療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是骨折治療的四大方法(整復、固定、藥物、功能鍛鍊)之一,具有方法簡便、療效顯著的特點。正骨手法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唐代太醫署有“損傷折跌者正之”的記載,可見當時正骨手法已是醫治者的主要方法。清代吳謙《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明確提出:“手法者,誠正骨之首務哉。”並首次把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歸納為傷科八法。
運用各種手法使骨折恢復到正常的解剖位置,這種閉合手法稱為整復手法或正骨手法。正確的手法操作是骨折復位成功與否的關鍵,絕大多數骨折均可用手法復位,它具有簡便、安全、無切口損傷和骨折癒合快等優點。
(一)正骨手法的運用原則和注意事項
1.運用原則
(1)明確診斷:整復前要對患肢有充分了解,根據病史、受傷機制和x線檢查做出明確的診斷,分析制定有效的整複方法。
(2)整復時機的選擇:患者全身狀況良好的情況下,原則上整復時間愈早愈好,骨折後30分鐘內,由予局部的腫脹、疼痛較輕,尚未有肌肉痙攣,故為手法整復的最佳時機。其次在骨折發生後4—6小時內是骨折復位的最佳時機,傷後7天內均可用手法復位。如傷肢已出現嚴重腫脹,則不易馬上整復,此時整復易造成腫脹的加劇,且腫脹情況下骨折亦不宜復位及固定,應在通過治療腫脹消退後再進行手法復位。對於多發性骨折或全身性病情較危重病人,可待全身性病情穩定後再行手法復位,另對於傷肢嚴重腫脹且有皮膚水泡的病人,宜待腫脹消退,水泡抽吸後,再行手法復位,以免加重水腫,造成皮膚水泡潰破,對此種情況,可先行夾板或石膏的臨時固定或暫用牽引維持。
對於膝部的脫位則應儘快復位。因為膝關節脫位易造成膝關節周圍神經血管損傷,如不早期復位則有可能造成血管神經損傷的加重,甚至造成神經的不可逆性損傷,在脫位復位後可根據病情,行骨牽引維持或長腿夾板外固定。
(3)整復前的準備:一旦確診後,對於骨折的整復應在大腦里有一個大體的輪廓,也就是通過對骨折端的手摸心會,充分了解骨折的情況,骨折的類型和部位、錯位情況、是否重疊、有無旋轉、是否成角等,這樣有助於選擇整複方法和固定物。整復前應做好充分準備,對於骨折的類型和準備具體措施的手法要有充分的了解,要做到心中有數。復位要準確到位,外固定物的選擇要適當。整復前要詳細觀察x線片,並做好外固定物的挑選。
整復前要了解患肢及全身情況,選擇合適的麻醉方法。麻醉下傷肢的肌肉呈鬆弛狀態,能緩解疼痛造成的肌痙攣,有利於骨折的復位。麻醉種類的選擇要根據患者的全身情況、骨折的具體部位以及複雜程度而定。簡單的骨折,受傷時間短,可不用麻醉,而受傷時間較長、骨折複雜、局部腫硬,須採用麻醉下整復。常用麻醉方法,上肢骨折選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下肢骨折選用坐骨神經和股神經阻滯麻醉,有些骨折需選用硬膜外麻醉,對不能配合治療的小兒,需在全麻下進行。
在整復前需對參加人員進行分工,使參加者對骨折具體情況有全面的了解,做到認識一致,動作協調。根據骨折的情況將所需固定物品均準備齊,對危重病人要做好意外搶救物品的準備。
(4)骨折復位標準
1)解剖復位:指將骨折復位,使其達到正常解剖對位,對位對線均良好的,稱為解剖復位。
2)功能復位:在臨床上通過手法使骨折大體對位對線好,但不能達解剖復位,但無重疊、旋轉、成角畸形,肢體的力線和長度均正常,且傷肢癒合後不影響功能者的,稱為功能復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