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翅目昆蟲的系統發育與寄生習性進化

膜翅目昆蟲的系統發育與寄生習性進化

《膜翅目昆蟲的系統發育與寄生習性進化》是依託浙江大學,由陳學新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重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膜翅目昆蟲的系統發育與寄生習性進化
  • 依託單位:浙江大學
  • 項目負責人:陳學新
  • 項目類別:重點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本項目將首次以中國分布的寄生性膜翅目(即寄生蜂)不同類群為重點研究對象,結合利用我們收藏的采自世界各地的寄生蜂標本,對寄生蜂13總科37科的代表性種類,尤其是體現各種不同寄生習性類型的重要代表性種類進行形態、攜帶因子、核基因和核糖體基因、線粒體基因組等的系統研究,並據此構建寄生蜂各類群間的系統發育關係,解析進化樹拓樸結構和類群間的進化關係,進而分析寄生蜂利用寄主的類型、進化過程和相關寄生習性的進化,揭示寄生蜂與寄主關係的形成及其進化的途徑。研究結果不僅能推動生命科學領域中動物系統發育與進化、寄生物對寄主控制和適應進化等研究的開展,而且有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寄生蜂利用寄主的策略,指導如何提高寄生蜂自然控害作用,對保證本世紀我國可持續農業穩健發展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

結題摘要

寄生性膜翅目(即寄生蜂)是一類幼期營寄生生活的膜翅目昆蟲,是一類重要的害蟲天敵,種類繁多,習性複雜,其系統發育關係及寄生習性的進化總體上還不清楚。本項目首次以中國分布的膜翅目類群為重點研究對象,(1)對我國膜翅目蟻蜂科Mutillidae、癭蜂科Cynipidae、繭蜂科Braconidae、姬蜂科Ichneumonidae等代表性類群進行了系統分類及地理分布研究,發現了3新屬、9新記錄屬、153新種。(2)對膜翅目13總科41科代表種類進行了顯微形態、生殖系統超微結構和攜帶因子(毒液、多DNA病毒等)分析,發現了毒液器官形態及有關構造超微結構的新特徵、新的攜帶因子、攜帶因子與寄生習性或寄主類型之間的關係;(3)首次運用高通量測序技術測定了膜翅目40種膜翅目線粒體全基因組序列,使得已知線粒體基因組數據的膜翅目種類涵蓋21總科47科;提出了膜翅目昆蟲線粒體蛋白質編碼基因的重排規律:類群間獨立進化,而小蜂總科內具有規律性;(4)基於83種已有的線粒體基因組數據構建了基因組分子系統樹,解析了膜翅目系統發育關係,提出了類群間的進化新關係,比如重新定義膜翅目寄生部的下目分類,將寄生部的3個下目分為7個下目;尾蜂總科和細腰亞目、姬蜂總科和針尾部、胡蜂科和蜜蜂總科是姐妹群,而胡蜂總科、旗腹蜂類是並系群,以及細腰亞目內部的系統發育關係需進一步研究;(5)發現膜翅目寄生習性大約起源於232Ma,提出三疊紀-侏羅紀大滅絕可能是觸發膜翅目寄生部現生類群分化和多樣性發展的新觀點;(6)提出了繭蜂寄生習性的進化和寄主利用的起源的新觀點,繭蜂科在分化初期以單寄生為主,隨著進化發展,多寄生才逐步出現,繭蜂科昆蟲分化時間與其對應寄主的分化時間基本一致。 本項目已在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 (GBE),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MPE), Scientific Reports, ZooKeys, Zootaxa等著名SCI刊物上共發表標註論文43篇、國內刊物標註論文4篇,其中第一標註論文37篇、第二、三標註論文10篇,出版相關專著1冊(科學出版社),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