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後神經鞘瘤

腹膜後神經鞘瘤是位於腹膜後的源於神經膜細胞的腫瘤,多數為良性,偶有惡變,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男女發生幾率相等,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體積一般不超過5cm,位於神經鞘內,外面圍以神經外膜構成的包膜。若腫瘤巨大,可見瘤內出血、囊變和鈣化。完全手術切除是治療腹膜後神經鞘瘤的首選方法。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腹膜後神經鞘瘤
  • 就診科室:腫瘤外科
  • 常見病因:目前病因不明確。
  • 常見症狀:腫塊壓迫症狀。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後,

病因

目前病因不明確。

臨床表現

本病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一般表現為生長緩慢的腫塊,常在體檢時發現,腫塊較大時可出現壓迫症狀,如壓迫直腸出現不完全性腸梗阻的症狀;壓迫神經時出現腹痛、腰背痛及下肢放射痛或麻木感;壓迫膀胱時出現尿頻、尿急等症狀;壓迫靜脈引起回流障礙,出現陰囊、下肢水腫等。當腫瘤侵犯鄰近組織,出現血尿、便血、骨痛等轉移症狀時,應考慮惡性神經鞘瘤。

檢查

1.影像學檢查
(1)CT:①平掃時,腫瘤呈等於或低於肌肉密度的軟組織腫塊影,邊界清晰,相鄰臟器受壓變形、移位;②增強掃描時,腫瘤內部常因出血、壞死及囊變而強化不均勻。
(2)磁共振 :顯示腫瘤於T1WI像上呈稍低或等信號,於T2WI像上呈高信號,其內部常因壞死、囊變區而信號不均勻。
(3)B超:能顯示腫瘤的大小、部位、邊界以及與周圍組織的關係,尤其對鈣化和囊性改變較敏感;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可確定腫瘤的性質。
2.病理檢查
(1)大體病理:腫瘤大多為圓形或卵圓形,往往直徑較大或巨大,有完整包膜,切面多為實性,可呈灰白色、粉紅色或黃色,質硬或軟,有些可見囊變、出血及鈣化。
(2)鏡下病理:腫瘤常由細胞密集區和細胞疏鬆區兩種結構組成。細胞密集區瘤細胞呈長梭形,細胞密集,細胞界限不清,胞質淺紅染,核呈不規則扭曲狀或波浪狀,呈柵欄狀排列;細胞疏鬆區瘤細胞排列稀疏,雜亂地分布在間質中,間質內血管豐富,血管壁有增厚和透明變性。

診斷

本病早期多無臨床症狀,故較難診斷,影像學特徵均缺乏特異性,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能確定腫瘤的性質,可以作為診斷該病的首選方法。術後將切除的腫瘤做組織病理學
檢查可進一步明確診斷。

鑑別診斷

1.嗜鉻細胞瘤
是一種神經內分泌腫瘤,能分泌兒茶酚胺,導致患者出現陣發性高血壓危象等許多臨床危急病症,CT增強掃描後腫塊呈明顯強化,較大腫瘤由於中心缺血壞死而呈低密度囊變區。
2.神經纖維瘤
含膠原組織豐富,生長過程中與受累神經未分界,好發於腹膜後腔,主要沿脊柱中線分布,在全身多部位發生時稱神經纖維瘤病。

治療

治療方法主要為手術切除,應該將瘤體及其周圍組織作廣泛切除。本病多為良性病變,早期發現體積小的腫瘤手術難度不大,完全性手術切除後可治癒,巨大者因與周圍組織和器官粘連,手術切除有一定困難,術中應注意保護神經和血管,儘量將腫瘤從包膜出完整剝離。惡性者對放化療不敏感。

預後

良性神經鞘瘤復發率低,預後較好。惡性神經鞘瘤常侵犯鄰近器官,術後易復發,對放化療不敏感,故預後較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