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本病病因尚不明確,可能和間腦或顳葉皮層由於某種病灶刺激而致陣發性放電有關。
臨床表現
本病多見於兒童,其發病時間常可追溯至嬰兒時期。成人則較罕見。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表現為突然發作性腹痛,部位多在臍周圍及上腹部,少數可放射至下腹部及腹側面,疼痛多較劇烈,如絞痛或刀割樣,持續時間幾分鐘,也可持續幾小時以上。發作時常伴有一定程度的意識障礙,如定向障礙,知覺障礙或精神模糊等,但無完全的意識喪失。常伴有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症狀。還可有其他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症狀,如面色蒼白,皮膚潮紅、出汗、血壓不穩,體溫低或發熱、眩暈,暈厥等。
多數患者發作以後疲倦、嗜睡或深睡。醒來時感覺良好。發作常可在數日內多次發作。在腹痛發作間歇期,可出現其他的陣發性症狀,如陣發性頭痛,以及各種行為障礙。一些患者早期有陣發性腹痛發作,以後發展為癲癇抽搐發作。
檢查
腦電圖檢查可見異常包括陣發性快波或慢波,瀰漫性快波或慢波。腦電圖表現有顳葉局灶性改變,為本病的典型表現。
診斷
對於有明顯臨床症狀如反覆發作的陣發性腹痛,伴有一定程度的意識障礙,經各種檢查未發現腹部有器質性病變,結合腦電圖檢查,需考慮本病的可能。
鑑別診斷
1.急腹症
腹痛呈持續性陣發性加劇,常伴發熱、腹部壓痛、腹肌緊張,外周血白細胞增高。
2.腸蛔蟲
腹部絞痛呈陣發性,間歇期減輕,腹中部可捫到蛔蟲團,常有吐蛔、排蛔史。
治療
1.抗癲癇藥物治療
有較好的效果。常用的抗癲癇藥物有苯妥英鈉、醯胺眯嗪,苯巴比妥、撲癇酮、丙戊酸鈉等,其中首選藥物為苯妥英鈉。
2.針灸治療
常選風池、風府、百會、上星、印堂、鳩尾、曲池、內關、合谷、等穴。
預後
本病預後一般良好。多數患者有自發緩解的傾向,個別經常反覆發作,可發展成為典型的癲癇抽搐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