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菌群和黏膜適應性平衡與潰瘍性結腸炎的研究》是依託中南大學,由吳小平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腸道菌群和黏膜適應性平衡與潰瘍性結腸炎的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吳小平
- 依託單位:中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以腸道細菌與黏膜適應性平衡破壞可能與UC的發生有關為核心,以找到與UC相關的細菌種或核心菌群為目標。採用斷奶後立即給乳鼠餵飼不同的飲食,檢測黏膜細菌群和黏膜免疫發育與UC易感性的關係。細菌群的分析採用檢測細菌16rRNA基因V3-5變區序列,分析序列一致性的OUT組成和頻率,找到相關細菌,可為培養細菌進行選擇性分離。黏膜免疫採用檢測黏膜內細胞因子譜所構成的細胞因子微環境,固有層中調節T細胞(Treg)和效應T細胞群的比例,分析不同飲食餵飼成長的小鼠,腸內菌群組成和黏膜免疫特點與UC易感性關係。根據這一特點,建立UC模型進一步驗證研究結果,並在不同期的UC患者中有目標地檢測相關菌及黏膜免疫學指標。期望找到一至兩種UC的相關菌並闡明其與黏膜免疫調節細胞間的關係,用於UC的防治和發生機理的深入研究。
結題摘要
潰瘍性結腸炎(UC)是炎症性腸病(IBD)的一種形式,其發病率逐年上升。其發病因素複雜,遺傳、微生態和環境因素被認為可能參與其中,使腸道免疫應答失常而導致發病。目前的治療藥物主要有氨基水楊酸、激素、免疫抑制劑及腫瘤壞死因子抗體,這些藥物大部分都有副作用、失應答及需要長期用藥。最近的數據表明,飲食中的某些成分在腸道免疫系統的生理髮展發揮重要的作用。飲食包括益生菌、膳食纖維、發芽大麥食品、菊粉、乳糖、多酚和葡聚糖有好處在實驗和人類腸道炎症過程。膳食纖維減少被認為可能在UC的發病機制中發揮作用。因此,飲食因素可能由於直接潛在抗原作用改變uc的易感性,炎症介質的調節,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以及對腸道通透性的影響。眾所周知,菌群在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機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膳食成分抗宿主酶消化最有可能影響腸道微生物組。微生物群的變化,例如梭菌屬,大腸桿菌、擬桿菌,彎曲桿菌和肝腸幽門螺桿菌可能參與腸道炎症的發生,而擬桿菌,乳酸菌等在UC的發展中起到了免疫調節作用。纖維被用作治療IBD的策略,因為他們是有效的調製結腸微生物群和免疫系統。此外,膳食蛋白質的組成影響胃腸道(GI)呼吸道微生物群,增加和梭菌的代謝活動,Coriobacteriales和Fusobacteriales已確認參與不同的炎症過程。飲食蘋果酒酵母也可能改變腸道微生物群。綜上所述,各種飲食組件通過腸道微生物群的調製,可能影響炎症性腸病和擾亂腸道共生微生物體內的黏膜免疫系統平衡。在這項研究中,我們旨在評估膳食成分在UC發展的臨床意義。 背景:潰瘍性結腸炎(UC)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但飲食可能參與其中。方法:我們使用小鼠UC模型研究糖,脂肪,蛋白質和纖維的飲食結構。我們通過使用基於16 s rRNA的焦磷酸測序檢測糞便的細菌組成,並測量糞便胺基酸水平。結果:蛋白質飲食明顯加重結腸炎,但纖維飲食可起到抗炎效果。不同的飲食影響糞便排泄物中的細菌組成和胺基酸含量。高脂肪的OTU值與高糖組最相似,高蛋白質組與高纖維組類似。高蛋白和高纖維組之間還有22個不同細菌種類。高蛋白組所有胺基酸含量均高於高纖維組。結論:高蛋白質飲食是DSS結腸炎的誘發因素,高纖維的飲食可能預防結腸炎。不同的飲食對UC的影響可能取決於腸道微生物群在發酵菌種和相關的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