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肝菌科

腸肝菌科

《腸肝菌科(原著第2版)》原著由美國微生物學會出版社(ASMPress)出版,經中國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從事病原微生物研究的專家翻譯為中文。全書首先扼要介紹腸桿菌科研究歷史、分類學以及在醫學和公共衛生領域的意義,接著依次闡述了各屬及模式菌種的相關醫學問題,體現了下列特色:涵蓋了腸桿菌科的所有屬,除了臨床常見和罕見的各屬以外,還涉及了植物病原菌;對各屬腸桿菌的醫學問題闡述比較到位,一般包括分類學流行病學、實驗室鑑定、發病機理和抗生素敏感性等議題;介紹了許多鑑別腸桿菌科細菌的分子方法,比如16SrRNA測序、分子探針等;附錄——腸桿菌科的生化鑑別表,可以幫助微生物學家在屬、種的水平上鑑定出某種微生物。

基本介紹

  • 書名:腸肝菌科
  •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 頁數:380頁
  • 開本:16
  • 品牌:化學工業出版社
  • 作者:J.M.讓達
  • 出版日期:2008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22024268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腸肝菌科(原著第2版)》是各級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CDC)以及質檢部門的技術人員很好的案頭工具書,也可供從事醫學微生物的研究人員以及醫院檢驗科的醫生參考。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J.M.讓達 (美國)S.L.阿博特 譯者:曾明 王斌 李鳳祥

圖書目錄

第1章 腸桿菌科的歷史回顧
第2章 腸桿菌科——分類學上的考慮
第3章 腸桿菌科在醫學和公共衛生領域的意義
第4章 大腸埃希菌
第5章 埃希菌屬的其他種
第6章 志賀菌屬
第7章 非傷寒沙門菌
第8章 傷寒沙門菌和甲、乙、丙型副傷寒沙門菌
第9章 克雷伯菌屬和拉烏爾菌屬
第10章 沙雷菌屬
第11章 腸桿菌屬
第12章 檸檬酸桿菌屬
第13章 耶爾森菌屬
第14章 變形桿菌屬
第15章 摩根菌屬
第16章 普羅威登斯菌屬
第17章 愛德華菌屬
第18章 哈夫尼亞菌屬
第19章 鄰單胞菌屬
第20章 與臨床本相關的罕見腸桿菌屬
第21章 植物病原體和腸桿菌科的其他成員
附錄 腸桿菌科生化鑑別表
索引

文摘

第1章 腸桿菌科的歷史回顧
早在Koch、Pasteur、ROHX、Metchnikoff和KitasatO等傑出科學家取得重要的科學進展並形成細菌學黃金時代之前,就已開始了對腸桿菌科(thefamilyEnterobacteriaceae)的研究口。Bizio首次描述了該科的一個真正成員,即1823年他發現了生長在義大利大麥(大麥粥)平板上的黏質沙雷菌(Serratiamarcescens)。間隔半個多世紀後,才又分離出其他成員,包括克雷伯菌(Klebsiella)和變形桿菌(Proteus),它們在19世紀80年代中期被同時發現,它們作為獨特的個體被發現,這無疑應該部分歸功於其特殊的形態和培養特徵(形成莢膜和成群遊動性)。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現了許多細菌,它們後來歸類於腸桿菌科,其中大多數與兒童腹瀉的暴發流行有關,由於當時不存在分類命名規則,並且對培養特性、形態學和生化特性知之甚少,因此較難確定每一個分離株的獨特性,新分離株(群)常用發現者的姓氏來命名。因此,l906年發現的摩根桿菌(MorganbacillusnO.1)(倫敦)和1902年、1903年發現的福氏桿菌(Flexner’s)(洛克菲勒研究所,紐約)是從夏季腹瀉兒科患者的排泄物中分離獲得的,幾年後這兩個群的獨特性得到確證,導致它們提升為屬(摩根菌屬,Morganella)和種(福氏志賀菌,Shigellaflexneri)的地位。
與此同時,也發現革蘭陰性、兼性厭氧桿菌主要存在於人類和其他脊椎動物的消化道內,然而,因為缺少確定的細菌分類系統以及當時的試驗方法不能很好地建立任何合理的分類方法,所以從1900~1945年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模糊的術語,這也反映了分類學的不確定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