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系膜惡性畸胎瘤來源於生殖細胞,由外、中、內三個胚層構成,主要由未成熟組織組成,瘤體多為實性,囊性少見。瘤體體積常較大,多呈圓形或卵圓形,也可呈結節狀,表面光滑,包膜欠完整,硬度不一。常見軟骨、骨或鈣化灶,可並發出血、壞死,生長迅速者可穿破包膜向周圍浸潤、播散。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腫瘤內科
- 常見病因:人體胚胎髮育過程中,異常分化組織形成所致
- 常見症狀:無痛性腫塊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人體胚胎髮育過程中,某些全能幹細胞從整體上分離或脫落,形成了具有內胚層、中胚層、外胚層3個胚層的異常分化組織,形成畸胎瘤。由已分化成熟的組織構成者稱為成熟型畸胎瘤;由分化未成熟的組織構成者稱為未成熟型畸胎瘤。
臨床表現
根據瘤體位置、大小、成分、惡性程度的不同,臨床表現複雜多樣。無痛性腫塊是最常見的症狀,還可引起壓迫症狀,如腸梗阻、腎盂積水、下肢水腫等。晚期可經淋巴和血行轉移,出現腫大淋巴結壓迫症狀和肺、骨轉移症狀,體重下降明顯。查體可觸及腹部包塊,質地軟硬不均,甚至可捫及骨性結節。
檢查
1.X線:常可見異常鈣化影。
2.超聲、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磁共振成像(MRI):可見混雜信號影,可有強回聲或骨性密度影,邊界不清,無完整包膜。可明確瘤體部位、大小、浸潤範圍、淋巴結轉移程度及與重要血管的關係。
2.超聲、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磁共振成像(MRI):可見混雜信號影,可有強回聲或骨性密度影,邊界不清,無完整包膜。可明確瘤體部位、大小、浸潤範圍、淋巴結轉移程度及與重要血管的關係。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及腹部體檢,多數可明確定位診斷。X線、超聲、CT、MRI、胃腸道鋇劑灌腸、腎盂分泌造影檢查、血甲胎蛋白(AFP)、血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檢查有助於定性診斷及病情判斷。X線片常可見異常鈣化影。超聲、CT、MRI檢查可見混雜信號影,可有強回聲或骨性密度影,邊界不清,無完整包膜,並可明確瘤體部位、大小、浸潤範圍、淋巴結轉移程度及與重要血管關係。胃腸道鋇劑灌腸、腎盂分泌造影檢查可了解相應臟器受壓推移情況。本病常伴隨血AFP和HCG水平增高。
治療
腸系膜惡性畸胎瘤一經診斷應儘早手術治療。惡性畸胎瘤因常分泌消化酶及皮脂樣物,可導致炎症反應,與周圍組織緊密粘連,因此,常需聯合多臟器切除,手術風險大,根治性切除率比較低,手術死亡率高。對於瘤體巨大,並與大血管粘連嚴重者,可先行介入化學治療加滋養血管栓塞,待瘤體縮小再行手術切除,術中可保留部分瘤壁,術後配合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也有一定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