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癰湯

腸癰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具有活血化瘀,排膿散結之功效。主治腸癰,膿成脈數,不可下。

基本介紹

  • 別名:牡丹湯《聖濟總錄》卷一二九
  • 功用:活血化瘀,排膿散結
  • 出處:《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
  • 主治:腸癰,膿成脈數,不可下
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義,附註,

組成

牡丹、甘草、敗醬、生薑、茯苓各二兩,薏苡仁、桔梗、麥門冬各三兩,丹參、芍藥各四兩,生地黃五兩。

用法

上呋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次服,每日三次。

功用

活血化瘀,排膿散結。

主治

腸癰,膿成脈數,不可下。

方義

本方即大黃牡丹湯去大黃、芒硝,加薏苡仁而成。方用薏苡仁祛濕而消滯,破毒腫而利腸胃,清熱消癰;冬瓜仁清熱排膿,《日華子本草》謂其可“清熱毒癰腫”、《本草圖經》稱其“解積熱,利火、小腸”;桃仁、丹皮活血涼血,祛瘀排膿。

附註

附方1腸癰湯
組成:薏苡仁一升,牡丹皮三兩,桃仁三兩,冬瓜仁一升。
功用:排膿解毒。
主治:腸癰。
出處:《醫心方》
附方2腸癰湯
組成:敗醬草15g,金銀花15g,冬瓜子10g,蒲公英15g,粉丹皮10g,生苡仁15g,京赤芍10g,枳殼10g,桃仁6g,連翹10g,大黃6g(後下),甘草6g。
功用:清熱利濕,行氣活血。
主治:闌尾周圍膿腫。中醫辨證為濕濁蘊於下焦化熱,濕熱毒邪蘊結腸腑,氣滯血瘀。
出處:《北京中醫學院學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