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短鏈脂肪酸代謝PET顯像及其作用機理研究

腫瘤短鏈脂肪酸代謝PET顯像及其作用機理研究

《腫瘤短鏈脂肪酸代謝PET顯像及其作用機理研究》是依託中山大學,由唐剛華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腫瘤短鏈脂肪酸代謝PET顯像及其作用機理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唐剛華
  • 依託單位:中山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在先期研製11C-乙酸鹽、18F-氟代乙酸鹽和2-18F-氟代丙酸(FPA)基礎上,提出“乙醯CoA合成酶(ACSS)和脂肪酸合成酶(FASN)是研製新型短鏈脂肪酸代謝PET顯像劑的潛在重要靶標”的假說。本項目嘗試研製具有光學活性FPA類似物R-FPA和S-FPA及其類似純淨物3-18F-2,2-二氟代丙酸(3-FPA),並進一步研製含有兩個羧基的二元短鏈脂肪酸代謝顯像劑18F-β-Glu。研究這些目標短鏈脂肪酸代謝PET顯像劑作用機理和體內外生物活性,用其對多種腫瘤模型動物行PET顯像,以評估其用於腫瘤PET顯像的潛力及證實上述假說的正確性。本項目的完成可望解決對映體顯像劑光學合成問題以及現有短鏈脂肪酸代謝PET顯像劑快速高效自動化合成難題,為腫瘤早期診斷和指導干預治療提供短鏈脂肪酸代謝PET顯像新方法,為新型脂肪酸代謝PET顯像劑及其作用機理研究提供方法學指導。

結題摘要

在先期研製11C-乙酸鹽、18F-氟代乙酸鹽和2-18F-氟代丙酸(FPA)基礎上,針對現有短鏈脂肪酸PET藥物的缺陷,提出“脂肪酸合成酶(FASN)和三羧酸循環是研製新型短鏈脂肪酸PET顯像劑的潛在重要靶標”的假說。本項目通過對短鏈單羧酸脂肪酸顯像劑FPA及其對映體R-2-18F-氟代丙酸(R-FPA)和S-2-18F-氟代丙酸(S-FPA)、FPA類似物3-18F-2,2-二氟代丙酸(3-FPA)、以及二元短鏈脂肪酸顯像劑18F標記β-谷氨酸18F-β-Glu的放射合成、質量控制、作用機理、體內外生物活性評估和PET顯像的研究,發現FPA對映體R-FPA優於S-FPA,並顯示與FPA相類似生物學功能和PET顯像潛力;3-FPA表現出優於FPA及其對映體R-FPA和S-FPA的優良生物學功能。創製了具有優良生物學功能的二元短鏈脂肪酸顯像劑18F-β-FPGLU和18F-AlF-NOTA-GLU。這些短鏈脂肪酸顯像劑作用機理主要涉及FASN、三羧酸循環和/或胺基酸轉運體。另外,也研製了短鏈單羧酸脂肪酸顯像劑類似物18F標記亞胺基酸(如N-(2-18F-氟丙醯基)-L-精氨酸、N-(2-18F-氟丙醯基)-L-谷氨醯胺、N-(2-18F-氟丙醯基)-L-多巴)和18F標記側鏈三氟甲基半胱氨酸顯像劑,以及二元短鏈脂肪酸顯像劑N-(2-18F-氟丙醯基)-L-谷氨酸(18F-FPGLU)和18F標記基丙二酸類似物(18F-ML-10和18F-ML-8)。此外,也研製了2-18F-氟丙醯基(18F-FP)-生物分子和複方放射性藥物等。R-FPA、18F-β-FPGLU、18F-FPGLU、18F-ML-8、18F-靶向多肽和複方放射性藥物是可取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型PET顯像劑,具有臨床轉化潛力。本項目的完成為PET藥物自動化合成工藝設計、創製新型單羧酸脂肪酸代謝顯像劑和多價短鏈脂肪酸代謝顯像劑的設計合成提供了方法學指導,為惡性腫瘤早期診斷和療效監測提供靶向FASN和三羧酸循環的短鏈脂肪酸代謝PET顯像新技術。本項目的完成也創造性地提出了複方分子探針及其顯像的理論模式,為新型影像分子探針的研製提供了新思路。本項目共發表SCI論文20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8項,其中授權2項,已超額完成本項目目標和任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