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性眩暈

簡介,原因,常見類型,迷路卒中,延髓背外側綜合徵,椎基底動脈系統供血不全或腦梗死,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徵,頸動脈竇綜合徵,頸性眩暈,

簡介

突然發生劇烈旋轉性眩暈,可伴有噁心嘔吐,10-20天后逐漸減輕,多伴有耳鳴、耳聾,而神志清晰。

原因

出血性和缺血性均可引起,以後者多見,通常起病均較急。因前庭系統主要由椎基底動脈系統供血,且內耳及前庭神經核的供血動脈均為終末動脈。前庭神經核是腦幹中最大的神經核,位置表淺,對缺氧敏感而易出現症狀。一般而言,病變越鄰近椎基底動脈的末端,眩暈越劇烈;病變越接近內耳,耳鳴耳聾越明顯;病變越接近動脈主幹,內耳症狀越不明顯而以神經症狀為主。

常見類型

迷路卒中

又稱內聽動脈血栓形成,可由內聽動脈痙攣、閉塞 ,也可由內聽動脈出血所致。急驟發作的嚴重的旋轉性眩暈,伴有劇烈的噁心、嘔吐、面白、出汗等;可有耳鳴及聽力減退,但較輕。

延髓背外側綜合徵

病因多為小腦後下動脈血栓形成,急性起病,眩暈、噁心、嘔吐、眼球震顫;疑核麻痹,表現為同側軟齶和咽喉肌麻症狀,吞咽困難、飲水嗆、聲音嘶啞、咽反射消失;同側Horner征;同側小腦性共濟失調,平衡障礙,向患側傾倒;交叉性感覺障礙等。

椎基底動脈系統供血不全或腦梗死

椎基底動脈在解剖學和病理學方面有3條重要特點,一是兩側椎動脈管徑不等者在正常人占 2/3,甚至單側椎大孔極細小或缺如;二是椎動脈穿行第6~1頸椎橫突孔後經枕大孔入顱,亦即走行在一條活動度極大的骨性隧道中,50歲以後頸椎易發退行性變和骨贅形成,如血壓低更易促發供血不全;三是椎動脈極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隨年齡增長,動脈管腔逐漸變窄,血流量漸減。主要臨床表現是急起的眩暈,約占80%-98%,常為首發症狀;伴有噁心、嘔吐、平衡障礙、站立不穩和雙下肢無力。

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徵

多為左側鎖骨下動脈第1段閉塞,血液不能直接流入患側椎動脈,而健側椎動脈的血液部分流入患側腦組織及逆流到患側鎖骨下動脈;當患側上肢活動而需血量增加時,可出現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症狀。檢查可發現患側上肢橈動脈搏動減弱;收縮期血壓比健側低3KPa以上;鎖骨上窩可聽到血管雜音,確診有賴於血管造影。治療以手術療法為佳。

頸動脈竇綜合徵

系因頸動脈竇反射過敏所致。

頸性眩暈

也稱椎動脈壓迫綜合徵。病因可能有頸椎退行性變、頸肌和頸軟組織病變、頸部腫瘤和顱底畸形等引起椎動脈受壓而發生缺血,導致眩暈;椎動脈本身病變如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和畸形等更易發病。頸交感神經叢受到直接或間接刺激,引起椎動脈痙攣或反射性內耳循環障礙而發病。反射異常也可引起,如環枕關節及上三個頸椎關節囊中的頸反射感受器受到各種刺激,其衝動可經頸1~3神經後根、脊髓小腦束、網狀小腦束、橄欖小腦束等傳至小腦或前庭神核,產生眩暈和平衡障礙。主要臨床表現是多種形式的眩暈,其發生與頭部突然轉動有明顯關係,常伴有噁心、嘔吐、共濟失調等,有時可有黑蒙、復視、弱視等,症狀持續時間短暫。治療可用頸部牽引、理療、按摩;適當套用血管擴張藥、改善微循環藥和維生素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