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1月8日的《Neurology》雜誌上,德國海德爾堡大學研究人員稱他們鑑定出一個與腦血栓形成有關的新基因。一種叫做因子XII C46T的基因變異體在腦血栓患者中比健康個體中更為常見。腦血栓患者中的16.7%的人攜帶這種基因變異體,而健康個體攜帶這種突變得比率是5.5%。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結果目前雖然尚需要驗證,但是它暗示出腦血栓患者有必要檢測這種基因,並且在使用融血栓藥物時考慮這個因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腦血栓基因
- 別稱:缺血性腦中風
- 對象:中老年
- 類型:醫學
簡介,治療,症狀,預防,
簡介
腦血栓又稱缺血性腦中風,中老年人發病較高,據國內外醫學統計資料表明:腦血栓的致死率幾乎占所有疾病的第一位,有人將其稱為“第一殺手”。尤其在我國及日本,此病發生率更高。因此提高對本病的認識,增強自我預測能力,對防止本病的發生髮展有著重要意義。腦血栓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家族性,這意味著與遺傳基因有關。2000年,日本的科研人員曾稱,他們利用基因晶片技術鑑定出1000個基因與腦血栓的形成有關。他們表示,進一步詳細分析這些基因的作用,將有助於開發腦血栓診斷方法和治療藥物。
治療
目前,由於醫療檢查技術提高,到有條件的進行頭部CT或核磁共振(MRI)檢查即可確診。腦血栓發生後,輕者經過治療後短期內可以完全恢復,但多數病人易長期遺留難以恢復的肢體功能障礙,生活不能自理,給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預防腦血栓的發生或捕捉髮生腦血栓前的警告信號,儘早採取防病措施,是極為重要的。
症狀
神經病學專家經過對大量腦血栓病例的調查,發現有半數以上的腦血栓患者,在發病前似有蚊子飛過,醫學上叫“飛蚊現象”;也有的突然出現一過性黑蒙,俗稱兩眼發黑;也有少數人出現短暫的意識喪失,四肢突然失控,持續數分鐘或數小時,一般不超過24小時,即可完全恢復正常。還有些病人在無明顯誘因的情況下出現血壓過低或過高、頭痛、注意力不集中或精神症狀等,也就是說,以上這些症狀的出現,均是腦血栓形成前的先兆,如在此時採取預防措施,就可避免腦血栓的發生。
預防
對腦血栓的預防很重要,50歲以上的人可定期測量血壓,也可做腦血流圖檢查了解腦供血情況,發現異常可服用治療腦動脈硬化的藥物,可也套用腸溶阿斯匹林口服,以降低血液的粘稠度,防止血栓形成。臨床觀察還發現,一般腦血栓病人多數是在睡覺時或凌晨這段時間發病,其原因是早晨這段時間內機體應激性差,激素分泌處於低潮。最近國外有報導,於夜間12點後飲一杯涼開水並長期堅持下去,可預防腦血栓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