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脊液纖連蛋白

Fn是一種高分子糖蛋白,具有非免疫性調理素作用,又稱為調理性α2表面結合糖蛋白,在網狀內皮一機體防禦系統中有著重要作用。CSF中Fn的存在可能來自血漿與中樞神經系統局部分合成的。

別名,檢查名稱,分類,化驗取材,測定原理,試劑,操作方法,正常值,臨床意義,附註,相關疾病,

別名

腦脊液纖維連線蛋白

檢查名稱

腦脊液纖連蛋白

分類

體液和排泄物檢查 > 腦脊液檢查

化驗取材

測定原理

本法是標記抗原(Ag·)和非標記抗原(Ag)對特異性抗體(Ab)的競爭抑制反應,其反應為Ag·+Ag+Ab(Ag·Ab)+(AgAb)。當Ag·和Ab的量保持恆定,Ag與Ag·之和大於Ab上的有效結合點的數目,在該條件下,Ag與Ag·間存在著函式關係,亦即隨著Ag濃度增加,Ag-Ab生成量多,而Ag·-Ab的數量則減少,游離的Ag·就增多。因為Ag·對Ab的結合,可因Ag競爭結合而遭抑制。反之,當Ag量少時,Ag-Ab生成量就少,Ag·-Ab量增多,而游離的Ag·減少。將結合的抗原抗體複合物(B)與游離抗原(F)分離,分別測定B和F的放射活性,計算出B/F或B/B+F值,可制出B/F或B/B+p對Ag量的關係曲線圖。測定時,需用一系列已知濃度的Ag和一定量Ag·及相應抗體Ab混合,然後測出各標準濃度Ag參加下的Ag·-Ab放射結合率(B/B+F)或(B/F),繪出競爭抑制標準曲線。試驗時,在同樣條件下,根據被測Ag的放射性結合率,從標準曲線上查知相應Ag含量。

試劑

(1)抗原的純化:試驗需用高純度的抗原。通常,蛋白質抗原的純度應達到電泳分析純,電泳後僅顯示單一區帶,並具有足夠或完整的免疫原性。一般先經聚丙烯醯胺電泳鑑定,再用等電聚焦SDS聚丙烯醯胺雙相電泳鑑定為單一區帶,然後用於免疫動物和核素標記。
純抗原因其溶液中缺乏其他蛋白質作穩定劑,或因貯存在純離子濃度的緩衝液中,故易形成聚合物,因此在純化抗原時需加注意。若採用聚合物抗原的標記,用於RIA中將會顯著增加非特異性結合,降低測定的靈敏度。
(2)抗原的標記方法:標記用的核素有γ射線和β射線兩大類。前者常用131I、125I、51Cr,後者多用3H、32P和14C。選擇放射性核素首先要考慮比放射性,比放射性愈高,參與反應的抗原化學量就愈小,測定方法的靈敏度相對就愈高。核放射性和半衰期要適宜,便於使用和防護。標記後的抗原要保持其免疫原性。標記技術要簡便、經濟。
標記方法有直接標記和間接標記兩大類,以最常用的125I為例分述如下。
①直接標記:將125I直接結合於蛋白質側鏈殘基的酪氨酸上,步驟單一,操作簡便,標記物的比放射性較高,但此法僅能用於標記含酪氨酸的化合物,如所含的酪氨酸殘基為蛋白質的特異性和生物活性所必需,則該活性易因標記而失活。
最常用的直接標記法為氯胺T標記法(簡稱h-T):氯胺T是對甲基苯磺基醯胺的N氯衍生物的鈉鹽,在水溶液中分解形成次氯酸成為一種氧化劑。在偏鹼溶液中(pH值7.5)能使帶負電荷的125I離子(Na-125I)氧化成帶正電荷的125I離子,藉以取代蛋白質酪氨酸苯環的氫,形成二碘酪氨酸。
125I標記率的高低與抗原(蛋白質或多肽)分子中酪氨酸的含量及其在分子中的暴露程度有關。
標記方法的原則是將純化抗原和125I加入小試管底部,繼將配製的氯胺T快速沖入,混勻振盪1~2min後加入偏重亞硫酸鈉終止反應。再加碘化鉀溶液稀釋,然後在葡聚糖G50柱上分離,分別用井型閃爍計數器測定放射性強度(脈衝數/min、cpm),前部為標記抗原峰,後部為游離125I峰。在標記抗原峰試管中加等量1%白蛋白作為穩定劑即為標記抗原液。
②間接標記:是先將125I標記在載體上,純化後再與蛋白質或肽抗原結合,用N琥珀醯亞胺-3-[4-羥5-(125I)碘苯]丙酸鹽(NSHPP)作為間接標記試劑,該試劑的N琥珀醯亞胺基與多肽游離氨基縮合為結合物,使125I標記的苯基與蛋白質的氨基結合。
本法先以氯胺T使125I接上NSHPP,由於在水溶液中它迅速水解為3-(4-羥苯基)丙酸,故在碘化反應中要儘快減少這種水解作用。這種碘標記物必須從水箱抽提到有機溶液中去,再除去有機溶劑後,使125I-NSHPP與蛋白質結合,製成125I-NSHPP-蛋白質標記物。
本法可標記缺乏酪氨酸殘基的多肽,其最大優點是不損傷蛋白質的活性,能保存標記物高度的酶活性或免疫活性,適合於對不穩定的蛋白質標記,缺點是操作複雜,標記率低。
(3)標記抗原的鑑定:為保證放射免疫測定的質量,製備的標記物必需作如下鑑定:
游離放射性碘的含量 用三氯乙酸將所有蛋白質沉澱,分別測定沉澱物和上清液的cpm值。一般要求游離碘占總放射性碘的5%以下。標記抗原貯存過久時,可出現標記物的解離,一旦超過5%則應廢棄。
免疫活性 用小量標記抗原加過量抗體,反應後分離B和F,分別測定其放射性,算出百分結合率,此值應在80%以上,值越大,表示損傷抗原越少。
放射強度 它是指單位重量抗原的放射強度,比放射性越高,測定越敏感。標記抗原的比放射性以125I的標記率或利用率表示。
(4)抗體的製備和鑑定 RIA中所用的抗體應具有高親和力和高特異性,製備高價單相抗血清,最好以標記用的純化抗原免疫動物,製備半抗原的抗血清,需先將半抗原與載體結合,使成免疫原,常用的載體為牛血清白蛋白。
抗血清同樣也要加以嚴格鑑定,包括其靈敏度、親和力和特異性。在固定量標記抗原與不同濃度的抗血清作用的條件下,測定B/F值,製得一條B/F值對不同稀釋度抗血清的曲線圖,該曲線的直線部分上段的斜率是抗體最大親和力的定性標誌,也是靈敏度的標誌。斜率越大,RIA靈敏度越高,在許多RIA反應系統中,呈最大靈敏度的抗體濃度為B/F=1。
當採用固定量的抗體(Q0)與不同濃度的抗原作用時,以B/F對B作圖,所得曲線的斜率就是親和常數(Ka)的負數。
在RIA反應系統中,測定結構相似的不同物質時,可以鑑定抗體的特異性。

操作方法

本法分三個步驟,即抗原與抗體反應、B和F分離和放射性測定。
(1)抗原與抗體反應:將標本(非標記抗原)、標記抗原和抗血清順序定量加入小試管內,置室溫(15~30℃)作用24h,使其充分競爭結合。
(2)B、F分離:分離技術多種多樣,常用沉澱法。①第二抗體沉澱法:又稱雙抗體法,在受檢抗原與第一抗體特異性反應後加入相應的第二抗體,使形成的抗原-第一抗體-第二抗體的複合物共沉,一經離心即可使結合標記抗原B與游離抗原F分離。本法是特異性沉澱,分離完全,非特異性結合力低。但第二抗體用量較大,成本較高。此外標本濃度、抗凝劑的有無因素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結果。②聚乙二醇(PEG)沉澱法:使蛋白質處於等電點狀態,水化層破壞而導致蛋白質沉澱。本法優點是PEG製備方便、價廉、分離快速,缺點是非特異沉澱物較多,分離不完全。③第二抗體-聚乙二醇沉澱法:本法既有PEG法的快速沉澱優點,且保持第二抗體特異性沉澱的作用,又減少第二抗體用量,並降低PEG濃度,使非特異沉澱物減少。④活性炭吸附法:利用活性炭表面活性將小分子的游離部分吸附。如在活性炭表面塗上一層葡聚糖,使它表面具有一定孔徑的網眼,從而允許小分子游離抗原或半抗原逸入而被吸附,而大分子複合物則被排斥在外。在抗原與抗體反應後,加入葡聚糖-活性炭,放置5~10min,使游離抗原吸附在活性炭顆粒上,離心使顆粒沉澱,上清液中含有結合的標記抗原。
(3)放射性強度測定:B和F分離後,即可測定其放射性強度。測量儀器有兩類:液體閃爍計數儀(測β射線)和晶體閃爍計數儀(測γ射線)。計數單位是探測器輸出的電脈衝數,單位為cpm(脈衝數/min)。
每次測定均需作一標準曲線圖,以標準抗原的不同濃度為橫坐標,以測到的相應放射性強度為縱坐標作圖。放射性強度可任選B或F,亦可採用計算值B/B+F、B/F或B/B0。標本應作雙份測定,取其平均值,在標準曲線上查出相應的受檢抗原濃度。

正常值

3.0±1.6mg/L。

臨床意義

多數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細胞性腦膜炎(肺炎鏈球菌、腦膜奈瑟氏菌、嗜血流感菌、動物表皮鏈球菌、豬鏈球菌、糞鏈球菌等感染)、白血病與中樞神經系統的白血病等CSF中含量增高;降低可見於多發性硬化症、病毒性腦膜炎等。

附註

可保存於-20℃條件下。

相關疾病

多發性硬化、病毒性腦膜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