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海嘯

腦海嘯,即腦死亡前大腦發生的最終擴散性去極化(terminal spreading dipolarization)過程。它可以像海嘯一般,在大腦皮層和其他腦區散播開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腦海嘯
  • 所屬學科醫學
發生過程,與腦死亡差距,

發生過程

正常情況下,我們腦中的神經元,依靠電信號來傳送信息。受到刺激的時候,神經元會產生動作電位來傳遞信號;在那之後,則要依靠細胞膜上的鈉鉀泵,讓神經元回到靜息電位,為下一次傳遞信號做好準備。周而復始,腦電圖便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曲線。
腦海嘯
忙碌的腦電活動
而在缺氧的情況下,腦部會進入“節能模式”,停止電信號的傳遞,也就是停止神經元之間的交流(像一個被困時等待救援的人,不說話可以減少體能消耗)。這種時候,腦電圖會變得平靜,但“節能模式”並不意味著沒有能耗:
平時靠鈉鉀泵維持的靜息電位是鈉離子在細胞膜外濃度高,而在膜內濃度低。所以,缺氧時就算不產生動作電位來傳遞信號,還是會有鈉離子順著濃度差跑進膜里。這樣,鈉鉀泵就依然要工作,把細胞膜里的鈉離子送出去,保證膜內外的濃度差。但把離子從濃度低的地方輸送到濃度高的地方,總要消耗能量。
腦海嘯
鈉鉀泵往鈉濃度更高的細胞外運輸鈉離子,是主動運輸,消耗ATP
一旦缺氧時間久了,提供能量的ATP分子會被耗盡,鈉鉀泵無法繼續工作,細胞膜內外的鈉離子濃度差也會消失。這個現象就叫“去極化”(depolarization),可以像海嘯一般,在大腦皮層和其他腦區散播開來。科學家在一些嚴重腦損傷患者的臨終時期,觀察到這樣的散播過程,並把它稱作“腦海嘯”。
而腦海嘯會觸發大量有害的生理反應。比如,由於鈉離子無法被運出細胞,水分便跟著進入細胞以恢復平衡,隨之引發細胞毒性水腫。長時間處在這樣的情況下,大量神經細胞會脹亡,並最終導致不可逆的腦損傷。
腦海嘯
左為正常神經元,右為發生細胞毒性水腫的神經元

與腦死亡差距

研究發現,“腦海嘯”本身並不意味著腦死亡。在去極化開始發生的時候,神經元並不會立即受損,而是有一定的延遲
研究團隊觀察了9位遭受過創傷性腦損傷的患者,他們都經歷過一番治療,並在家庭討論後簽署了“放棄急救同意書”。
在患者允許的情況下,科學家在他們腦中植入了電極陣列,利用腦皮層電圖(ECoG)來監測“腦海嘯”,也就是去極化現象在患者腦中擴散的過程。除此之外,他們還實時監測著局部腦血流量和缺氧的情況。
腦海嘯
其中一位患者拔管之後的腦部情況,紅色是腦海嘯
從每一位患者身上撤掉維持生命的治療手段,都造成了人體的自主循環停止(circulatory arrest),並最終導致死亡。
而具體來說,科學家首先在8位患者腦部觀察到,不同腦區的自主腦電活動會同時安靜下來。這種非擴散性抑制(nonspreading depression),發生在腦組織血氧含量急劇下降的時期。
最終的擴散性去極化(terminal spreading dipolarization),也就是腦海嘯,會在非擴散性抑制發生的13秒~266秒後出現。此時,腦局部血流量也已降到最低點。
在這8位患者身上,最終的擴散性去極化,都發生在循環停止之後。只有1位患者,在自主循環停止之前,已經發生了最後的擴散性去極化,即腦海嘯。
和正常組織中發生的擴散性去極化相比,持續缺血的組織里,擴散性去極化是難以恢復的。但科學家發現,從擴散性去極化發生,到細胞開始因此而死亡,中間有幾分鐘到十幾分鐘不等的時間。因此他們認為,即便腦海嘯已經發生,只要神經細胞還沒開始死亡,就仍然有機會恢復人體的自主循環,從而恢復供氧。
也就是說,雖然腦海嘯引發的毒性生理反應,可以導致死亡;但想要給腦海嘯按下暫停鍵,並不是沒有機會。如果能在缺血期間,延長神經細胞的存活時間,那么患者得救的幾率也會增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